周承殷礼,在孔子言论中已见,但周傩礼乐已出现“旋宫”乐律,礼乐审美及思想意义大大超越殷商时代。[45]西周礼乐的变革,应从周公旦开始,傩乐的变革也应从这个时期开始。于是,殷商礼乐出现分流,一方面由西周统治者接受且革新为周礼乐,另一方面随殷商旧族辗转至民间而成为民俗巫仪形式。结合这两条文献的语境及西周礼乐制度,可大致推测出周礼制度下的“傩乐”基本情况。......
2023-08-11
“傩百戏”是本书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由秦汉角抵戏演变而来,在汉代宫廷大傩仪中,用于表现驱疫逐祟的直观效果,而借用百戏表演形态的幻术、特技、假形等进行生动演绎“索室驱疫”内涵的表演节目。它与傩祭紧密关联一体,是傩礼程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娱神乐人的方式借以表达驱疫逐祟的意义。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礼讲武,兴起于东汉宫廷大傩仪程式,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民俗散乐进程,兴盛于唐宋朝野共庆的观傩祭仪盛会,至明清而散佚民间且渐趋衰落。
“傩百戏”的本质是展示武功,承续周礼的讲武精神,艺术形式多以夸饰、特技、幻影、假形等呈现。它的表演主角是侲子、倡优、象人,陈梦家先生以为它们都是方相氏的沿袭,具有巫优的本质特点(见上文)。在汉代文物考古发现中即有这类表演艺术形态的生动图示,如:“在四川郫县出土的一画像石。此为石棺画像如左图:上部一排7人,均为戴假面的‘象人’。左起第一人似猴面,右手举长柄兵器。第二人似猪面,身缚绳索,作挣扎状。第三人为有串胡的大力士,双手用力拖住龙虎的长尾。第四人头戴熊面,两臂伸张,跨于龙虎背上,大有降龙伏虎之势。第五人张臂跨步,似在歌唱。第六人赤上体,为俳优做戏。最后一人左手提物似灯,跨步作前驱状。有作‘东海黄公’、‘傩戏’、‘象人奇戏’等诸说法。”[1]综合汉代遗存的石画像及张衡文赋中的描述记载,“傩百戏”的表演节目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角抵戏类,以“蚩尤戏”为代表;二是特技表演类,以侲僮的“戏车”表演为代表;三是幻术表演类,以“东海黄公”及“仙倡”戏为代表。其中,“总会仙倡”是一组音乐舞蹈节目,“这里有‘象人’装扮的豹、罴舞蹈,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坐着歌唱,歌声清畅婉转;洪涯(相传是三皇时乐人)穿着缀有羽毛的衣服指挥。一曲未终,忽然‘云起雪飞’,雪越下越大,接着从复道阁间传来转动石头的轰轰声,有如雷鸣……拟兽舞与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穿插在一起表演,虽未展开什么情节,但他们却各自装扮了不同的人物和野兽”[2]。这类“象人”装扮表演结合了拟兽歌舞与幻术两种艺术形式,呈现出“祖先魂灵”祥和安然状貌,正是上古傩礼“安抚”意义的延伸。任半塘先生说:“《周礼夏官》‘方相狂夫四人’斗猫斗虎之入蜡,以仞鼠、豕,正犹狂夫四人之傩,以驱疫鬼耳,并无足异。汉制大傩,以方相四,斗十二兽,兽各有衣、毛、角,由中黄门行之;以斗始,却以舞终。中黄门,正倡优也。周傩驱疫,对象犹虚,未云扮设疫鬼;周田中虎、豕之斗甚烈,是现实。周蜡象之,必赖有豕。至汉傩高兽究竟仿于何时?是否得诸周蜡之意?不可知矣。汉《西京赋》平乐观内弄‘总会仙倡’,显又易神为仙,而移斗作舞,乃有豹戏、熊舞、虎鼓、龙吹等表演,已从角抵进为百戏;若其肇端,亦岂皆远在周蜡中之猫鼠相形、虎豕争胜欤?”[3]可知任氏将汉百戏“总会仙倡”表演溯源至《周礼》“方相氏狂夫四人”斗虎斗猫入蜡的观点,亦可佐证“傩百戏”概念的提出。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周承殷礼,在孔子言论中已见,但周傩礼乐已出现“旋宫”乐律,礼乐审美及思想意义大大超越殷商时代。[45]西周礼乐的变革,应从周公旦开始,傩乐的变革也应从这个时期开始。于是,殷商礼乐出现分流,一方面由西周统治者接受且革新为周礼乐,另一方面随殷商旧族辗转至民间而成为民俗巫仪形式。结合这两条文献的语境及西周礼乐制度,可大致推测出周礼制度下的“傩乐”基本情况。......
2023-08-11
清朝及近代傩礼,已全面失诸乡野,融为巫觋斋醮科仪的傩祭形态。这类斋醮科仪傩祭,往往与祷祝疾病的“还愿”仪式联系一体。[38]说明在清代盛世期的陕西临潼的民间有治病的斋醮祷祝相关活动,这类活动在明清时代的西南地区已作为“还傩愿”范畴。在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省境内,斋醮科仪特色的傩祭更是十分普遍,“还傩愿”民俗活动多演“孟姜女”故事。......
2023-08-11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东汉傩礼制度记载已经相当完备。东汉傩制礼仪记载最为详尽、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史料。东汉“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腊”概念也较混乱。因此,东汉时代的“腊”礼实际上是沿革上古以来的集祭“百神”与“祖先”为一体的祭仪形态。则知东汉“阙门”为“礼”送之“门”界限。......
2023-08-11
就仅凭一条“蜡辞”,很难准确判断远古时代“蜡祭”的内容与本质,特别是“蜡辞”之外的祭仪形态等。殷商时期的“蜡祭”的时间,就以上卜辞显示在上年的十二月至当年的三月间举行,已演变为“藉田”之礼,且与“年”祭、祭瞽宗、祭亳社等相关联,呈现出多种祭仪叠加的状态。殷商时期的“蜡祭”形态,至西周礼仪中得到完整体现。......
2023-08-11
隋朝傩制,直接沿袭北齐,但又渗入了其他的元素。[97]概括起来,隋朝傩礼的基本情况如下:时间:季春晦,即季春的之月末,农历三月底;秋分前一日,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综上可知,隋统一六国后,傩制以齐礼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其他一些礼制,特别是礼记所载季春、仲秋、季冬之傩礼。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的傩制较之齐制,出现过几个不同之处:时间上仅在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举行傩礼。形式上,隋代有宫门磔雄鸡羝羊与埋牲之礼。......
2023-08-11
[22]且在相当程度上肯定“占梦”参与周礼“傩”的活动。“占梦”职官体系源于殷商卜梦,是关乎商王梦忧的禳除礼仪。有学者认为周礼傩制,仅是一种停留在纸上的制度总结,并未在西周以来宫廷实施,甚至有学者质疑《周礼》伪书的问题等。周礼所谓“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的原理,即源于此。......
2023-08-11
两晋时代的谶纬之风盛行,宫廷朝野及各政治集团之间常借用这类巫术仪式作为政治手段。而这类巫术仪式又与两晋傩俗互相渗透,成为这一时期傩礼变革的重要内涵特色。或者可以说,两晋的驱傩内涵中已具有谶纬的某些因素。[85]干宝所记,是两晋时代唯一直接言及“傩”礼的史料。故从东汉至两晋时代的“驱傩”,有转为“小儿鬼”的特质倾向。东晋傩礼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即有与方士仪式相混融的迹象。......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