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傩戏史:傩与蜡的截然不同概念

中国傩戏史:傩与蜡的截然不同概念

【摘要】:则“腊”与“蜡”同属“年终大祭万物”之祀仪。值得重视的是“傩蜡在仪式里的互渗”部分,以遣峒“仪式行列”构成与活动为例,它“完全显示它是‘傩’、‘蜡’相结合的原始性范型。”但仅从现存的田野资料来佐证“傩”与“蜡”的内在关联,还不能全面洞开“傩”与“蜡”的“互渗”过程及如何“融合”且演变为“傩腊”混融现象的具体历程。

傩,如前文所述来源于远古“日祭”的禳除之礼,殷周仪礼中用于宫廷驱除作祟的祖先灵魂(恶梦),经历春秋战国及秦与西汉,至东汉时衍生出岁末“大傩仪”形态的综合性宫廷祭仪。蜡,始于远古祭礼山川水泽,殷周仪礼中用于年终大祭万物,汉以后的《礼记·郊特牲》作“天子蜡八”,又言“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由“蜡”演变为“腊”,始于秦代,如蔡邕《独断》言“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219]。则“腊”与“蜡”同属“年终大祭万物”之祀仪。

但腊祭之礼,在秦汉以后有些混乱,《礼记·月令》言“孟冬腊先祖五祀”,将“腊”的祭祀对象确定为“先祖”,方式为“五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祭仪,“五方”与“五帝”有关,即源于殷商卜辞中的“方”与“禘”之祭);《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把“腊”视为“祭百神”,沿革殷周仪礼“年终大祭万物”习俗;《汉书·武帝纪》“祠门户比腊”,则以“腊”祭拜“门户”,“门户”为家与院的出入口。对于这种混淆“五祀”、“先祖”、“百神”祭仪的状况的批评声音,始见《月令》注:“不知腊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别,郑合为一,非。”又晋博士张亮议曰:“腊者,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秦汉以来有贺,此皆古之遗俗也。”[220]秦汉时的腊祭之礼,有演变成辞旧迎新的“新年社”祭仪的倾向。

“傩”与“腊”关联一体且衍生成仪礼习俗,便开始于腊祭混融淆杂的秦汉时代。最有力的证明是《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已将“腊”与“傩”祭仪关联一体,而全面完成“傩腊”混融一体且成为民俗固定性组合名词,则在南宋。如较早将“傩腊”一词作为固定民俗史料,见南宋叶适(1150—1223)所作《祈雪文》,文曰:“淳绍之交,大雪烂漫,平地累尺,而人以过寒为患。今冬温暖巳甚,禇有不穿之裘。傩腊将至,而近郊未见白焉,民又以疫疠告矣,揆血气之和,以求时令之正,此神之休,而吏之责也。”[221]而比叶适略早的刘克庄则有“史载孝娥今列祀,骚云帝子没为神;腊傩固匪儒家法,居鲁安能异鲁人”[222]的诗句,将“傩腊”写作“腊傩”。对于“傩腊(蜡)”祭礼关联一体的研究,最早且较为详尽的莫过于任半塘先生,他说:“凡周蜡事,不妨多参考周傩——此乃一原则。”“《周礼·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斗猫、斗虎之入蜡,以食鼠、豕,正犹狂夫四人之傩,以驱疫鬼耳,并无足异。汉制大傩,以方相四,斗十二兽,兽各有衣、毛、角,以中黄门行之,以斗始,却以舞终。中黄门,正倡优也。”[223]任氏将“猫”与“虎”争斗的拟兽表演活动,关联于“傩”的“方相氏”与“十二兽”,从“角抵”戏礼角度探索“傩”与“蜡”混融一体的内在原因,的确见解独到。另一个重要原因,诚如前文所述,“傩”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从《周礼》生成以后的史学界,由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出现断裂带,对“傩”的认知仅停留在“方相氏”条的文字描述层面,以至于《后汉书·礼仪志》便将上古的“蜡”、“腊”等祭仪形态归属于“大傩仪”之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傩腊”仪礼混融一体,是皇家祭仪承续《周礼》过程中的偏颇,也是文字史料传承时代的选择性继承的结果,其中不乏诸多主观臆测与演绎、相似性的兼收并蓄与重构等内容。

傩、蜡、腊三者的关系,萧兵先生《傩蜡之风——长江流域宗教戏剧文化[224]论著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萧氏主要从蜡祭的性质与对象入手,重点探索蜡祭的内涵与意义,将《周礼》中的“大罗氏”与“傩”、“蜡”关联一体,进而延伸至“腊”与“虎(音“拉”或“罗”)”,且以彝族《跳虎节》的田野资料为佐证,以为“傩”与“蜡”的本质联系表现为“罗·傩·蜡”、“傩、腊与虎崇拜”、“傩、腊与猿猴崇拜”、“傩蜡在仪式里的互渗”。值得重视的是“傩蜡在仪式里的互渗”部分,以遣峒“仪式行列”构成与活动为例,它“完全显示它是‘傩’、‘蜡’相结合的原始性范型。”其“仪式行列”引用覃光广等编写的田野调查资料,一并摘录如后:“一先锋仗剑前行,另一先锋持铁链随后,依次为抬火炬的、抬‘收灾船’的,再次为鬼师。他全身穿戴法衣法帽,手持法剑,口中喃喃念咒;再后则为散发符箓和桃枝的,插小旗的及敲打乐器的。首先进行‘遣村’,即是[到]全村各家去驱逐邪神恶鬼。”[225]萧氏以田野调查的资料佐证“傩”与“蜡”在“仪式”中有“互渗”现象,认为“这等于方相氏的索室殴疫”,“它分明酝酿着傩戏的‘雏形’,保存着蜡典的‘内核’”[226]。颇具学术见识与创见。但仅从现存的田野资料来佐证“傩”与“蜡”的内在关联,还不能全面洞开“傩”与“蜡”的“互渗”过程及如何“融合”且演变为“傩腊”混融现象的具体历程。

因此,有必要从源头上梳理“傩”、“蜡”、“腊”三者的史料,重点梳理一下“傩蜡”祭仪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