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梦”体系的潜在神话传说故事,便是种群记忆的一类形式。[202]借用这个理论,则早期人类的“占梦”中构建的潜在神话世界,应该是低层级的“交感”属性,或通过自然界的相似性模仿而构建得来。由此可知,殷商时期的“占梦”仪式背后的潜在神话传说故事,或多与政治的神权天授内涵相关。综上所述,“占梦”体系潜在的神话传说,多与祖先英雄神话传说相关,或多借祖先英勇精神为神权政治服务。......
2023-08-11
“十二神兽”之名首见于《后汉书·礼仪志》中的宫廷“大傩仪”,即宫廷内迎请而来驱除“恶鬼”的十二个主神(拟兽形),十二神兽分门别类各负责追十二类“恶凶”,其中必然隐含“十二神兽”相关神话传说、十二类“恶凶”的相关神话故事等。
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载“十二神兽”形貌“有衣毛角”,而“十二神兽”分别“食(吃)”的“恶凶”,是由中黄门与侲子一倡一和的形式“说唱”出来,其云:“甲作食 ,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211]就文中所提及的“十二神兽”及十二类“恶凶”的渊源及相关神话传说等,大多已不可考,但中黄门与侲子“倡和”(说唱)“十二神兽”名字,以此为“威吓”手段进行驱除“恶凶”,这类巫术手段显然源远流长,裘锡圭先生说:“比较原始的民族往往把名字看得很神秘。他们认为名称跟事物之间有神秘的内在联系,似乎某种事物天生就应该有某种名称。”[212]显然,唱“十二神兽”及十二类“恶凶”之名即属于此类原始巫术方式,其中的“十二神兽”与十二类“恶凶”之间必然存在某种隐性的神话传说(内在联系)。
学者钱茀先生考证说:
“十二兽神的出处,现在只能找到四五种,有的还很简单。
1.雄伯,传说中的神,它能吃‘魅’。
2.伯奇,即伯劳鸟。《太平御览》说它原来是人,其父轻信后母谗言,将它杀死。伯奇变成鸟,名叫‘伯奇’,总在其父周围盘旋啼叫。父亲发现杀错了儿子,便射死了后母。伯奇鸟能吃恶梦,是因为梦虽无形,但伯奇能识。不过,古人都很讨厌它,据说伯奇一啼叫就会死人。
3.强梁,又叫疆良。《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它虎首人身,四蹄长肘,是能衔蛇操蛇的神。
4.穷奇,说法很多。有的说它像牛。一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其声如狗,吃人;又说像虎,有长长的尾巴,抓(爪)如钩,手如锯。它专吃正真忠良的人,却细心侍候奸邪恶劣的人。一句话,它是一个奇得不能再奇的‘穷奇’。”[213]
萧兵先生对“十二兽神”原型进行考证,他认为:
“甲作食”的“甲作”,“最可能是神化的猿猴”;“胇胃食虎”的“胇胃”,“即与‘夔枭阳’或猿猱同属的狒狒,不但吃人,而且食虎豹”;“雄伯食魅”的“雄伯”,即为“虎神”,因为“猛虎之神既可以分化为强梁和雄伯,既能吃猴魅,又能够作为恶兽而被猿神胇胃所食”;“腾简食不详”的“腾简”,其原型很可能是“这种善于‘腾远’的神秘动物(猩猩或称‘人熊’)”;“揽诸食咎”的“揽诸”,“完全可能是‘詹诸’(蟾蜍)的音转,或者说可以用来称名癞蛤蟆”;“伯奇食梦”的“伯奇”,为一种“神鸟”,“曾化身为‘伯劳’或‘ ’”;“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的“强梁”与“祖明”,“强梁本虎神”,“‘祖明’作为凤凰或鸷鸟,吃蛇食‘蛊’都是有可能的”;“委随食观”的“委随”,“则是一种神蛇”;“错断食巨”的“错断”,“(它)以神虎‘梼杌’的身份成为殴疫驱鬼的傩神”;“穷奇、腾根共食蛊”的“穷奇”与“腾根”,“穷奇的原型是狗”;“腾根可能是‘腾蛇’的异名”。[214]
萧氏的考证无论正确与否,都说明“十二神兽追凶”的神话传说存在。有一点需要重点补充说明,西汉初年即有召“四方巫”进京城的传统,各地上百名巫聚集京城的重要目的,其中必然包括宫廷傩仪的驱疫活动。“中黄门”与“侲子”以“倡和”形式进行驱疫,本质即属巫术仪式,它们的身影之中或有来自“四方巫”。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巫及相关巫术手段各不相同,则宫廷大傩仪源于周礼占梦体系“舍萌于四方”(驱除来自四方的邪祟),或汇聚来自四方的巫术手段,由此可以解释“十二神兽”中多有相互矛盾的状况,如虎神即是傩神又是邪祟即是一例。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占梦”体系的潜在神话传说故事,便是种群记忆的一类形式。[202]借用这个理论,则早期人类的“占梦”中构建的潜在神话世界,应该是低层级的“交感”属性,或通过自然界的相似性模仿而构建得来。由此可知,殷商时期的“占梦”仪式背后的潜在神话传说故事,或多与政治的神权天授内涵相关。综上所述,“占梦”体系潜在的神话传说,多与祖先英雄神话传说相关,或多借祖先英勇精神为神权政治服务。......
2023-08-11
周礼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其中方相氏“蒙熊皮”与“黄金四目”的怪异装扮,学界仍存较大争论。[206]按此种观点,则傩戏蕴含着“黄帝打蚩尤”的传说故事。[207]这类神话传说故事,显然与祈雨祷旱的农时活动相关,折射着神话传说时代部族间战争的信息。......
2023-08-11
清朝傩祭的“还愿戏”形态成为特色,《孟姜女》傩戏即是一例。又如清同治六年版《通城县志》载:“三春之月,迎傩神演戏,谓之‘还香火’。”可见在清中晚期以后,湖南省境内较多出现“还傩愿”民间祭仪状况以及伴随的“演傩神戏”活动,而“傩神戏”的重要剧目就是《孟姜女》。又因为西南地区多为中部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明代军屯文化影响,贵州安顺地戏就是这类傩戏的典型。......
2023-08-11
“占梦”的“时傩”活动,最早见于《周礼》记载。有关“占梦”参与周礼的“傩”活动的研究,黎国韬沿袭胡新生先生的观点而阐释说:“占梦一职在季冬舍萌赠梦,令始傩,可见参与了季冬大傩。舍萌即释菜,与礼先师有关。”因此,重新解读《周礼》的“占梦”及“遂令始傩驱疫”内涵,对于研究“梦”与“傩”的关系以及傩戏的源流等,具有与“方相氏”文献记录同等重要的史学意义。......
2023-08-11
前面的章节已然提到植物世界的诸多传奇。古时变形的观点,也在很多现代植物传说中得以体现,传说中,某些特殊情况下人可以化身为植物。无独有偶,德国关于菊苣或苦苣的传说也是如此。最终,女孩因体力透支倒在路边,香消玉殒。相传兰花之名源自鸫和乌鸫。我们还有更多例证,证明用大家熟知的鸟命名植物是普遍现象。......
2023-10-21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学行于汉,明于晋,而知之者魏郦道元也”[218]。其中不乏与驱傩逐疫相类似的神话故事,兹列举如下: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树,蟠居三千里。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垒、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西山经]翼望之山……[海内外经]以上八则神话传说故事,本质均为驱疫御凶,与傩礼本质相类同。......
2023-08-11
东汉傩戏礼仪中,提及“颛顼三子”的神话故事。“颛顼三子”为驱傩疫神的本事,见《礼纬稽命徵》、《论衡》的“订鬼”与“解除”篇、《续汉书·礼仪志》注引《汉旧仪》,也见《玄中记》等。这类驱傩仪式的背后,即隐含着上述“瑞顼三子”的传说故事。......
2023-08-11
海南黎族傩戏研究,或因为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较少见于傩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视野。海南黎族傩戏起源何时,已很难考证。作为百越文明范畴,汉代以来民俗信鬼、崇尚鸡卜,此可视为海南黎族傩戏渊源的一部分。[86]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傩戏来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南或东南沿海地区。......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