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十二神兽的传说故事 - 充满神秘与传奇的中国傩戏史

十二神兽的传说故事 - 充满神秘与传奇的中国傩戏史

【摘要】:“十二神兽”之名首见于《后汉书·礼仪志》中的宫廷“大傩仪”,即宫廷内迎请而来驱除“恶鬼”的十二个主神(拟兽形),十二神兽分门别类各负责追十二类“恶凶”,其中必然隐含“十二神兽”相关神话传说、十二类“恶凶”的相关神话故事等。[214]萧氏的考证无论正确与否,都说明“十二神兽追凶”的神话传说存在。

“十二神兽”之名首见于《后汉书·礼仪志》中的宫廷“大傩仪”,即宫廷内迎请而来驱除“恶鬼”的十二个主神(拟兽形),十二神兽分门别类各负责追十二类“恶凶”,其中必然隐含“十二神兽”相关神话传说、十二类“恶凶”的相关神话故事等。

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载“十二神兽”形貌“有衣毛角”,而“十二神兽”分别“食(吃)”的“恶凶”,是由中黄门与侲子一倡一和的形式“说唱”出来,其云:“甲作食 ,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211]就文中所提及的“十二神兽”及十二类“恶凶”的渊源及相关神话传说等,大多已不可考,但中黄门与侲子“倡和”(说唱)“十二神兽”名字,以此为“威吓”手段进行驱除“恶凶”,这类巫术手段显然源远流长,裘锡圭先生说:“比较原始的民族往往把名字看得很神秘。他们认为名称跟事物之间有神秘的内在联系,似乎某种事物天生就应该有某种名称。”[212]显然,唱“十二神兽”及十二类“恶凶”之名即属于此类原始巫术方式,其中的“十二神兽”与十二类“恶凶”之间必然存在某种隐性的神话传说(内在联系)。

学者钱茀先生考证说:

“十二兽神的出处,现在只能找到四五种,有的还很简单。

1.雄伯,传说中的神,它能吃‘魅’。

2.伯奇,即伯劳鸟。《太平御览》说它原来是人,其父轻信后母谗言,将它杀死。伯奇变成鸟,名叫‘伯奇’,总在其父周围盘旋啼叫。父亲发现杀错了儿子,便射死了后母。伯奇鸟能吃恶梦,是因为梦虽无形,但伯奇能识。不过,古人都很讨厌它,据说伯奇一啼叫就会死人。

3.强梁,又叫疆良。《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它虎首人身,四蹄长肘,是能衔蛇操蛇的神。

4.穷奇,说法很多。有的说它像牛。一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其声如狗,吃人;又说像虎,有长长的尾巴,抓(爪)如钩,手如锯。它专吃正真忠良的人,却细心侍候奸邪恶劣的人。一句话,它是一个奇得不能再奇的‘穷奇’。”[213]

萧兵先生对“十二兽神”原型进行考证,他认为:

“甲作食”的“甲作”,“最可能是神化的猿猴”;“胇胃食虎”的“胇胃”,“即与‘夔枭阳’或猿猱同属的狒狒,不但吃人,而且食虎豹”;“雄伯食魅”的“雄伯”,即为“虎神”,因为“猛虎之神既可以分化为强梁和雄伯,既能吃猴魅,又能够作为恶兽而被猿神胇胃所食”;“腾简食不详”的“腾简”,其原型很可能是“这种善于‘腾远’的神秘动物(猩猩或称‘人熊’)”;“揽诸食咎”的“揽诸”,“完全可能是‘詹诸’(蟾蜍)的音转,或者说可以用来称名癞蛤蟆”;“伯奇食梦”的“伯奇”,为一种“神鸟”,“曾化身为‘伯劳’或‘ ’”;“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的“强梁”与“祖明”,“强梁本虎神”,“‘祖明’作为凤凰或鸷鸟,吃蛇食‘蛊’都是有可能的”;“委随食观”的“委随”,“则是一种神蛇”;“错断食巨”的“错断”,“(它)以神虎‘梼杌’的身份成为殴疫驱鬼的傩神”;“穷奇、腾根共食蛊”的“穷奇”与“腾根”,“穷奇的原型是狗”;“腾根可能是‘腾蛇’的异名”。[214]

萧氏的考证无论正确与否,都说明“十二神兽追凶”的神话传说存在。有一点需要重点补充说明,西汉初年即有召“四方巫”进京城的传统,各地上百名巫聚集京城的重要目的,其中必然包括宫廷傩仪的驱疫活动。“中黄门”与“侲子”以“倡和”形式进行驱疫,本质即属巫术仪式,它们的身影之中或有来自“四方巫”。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巫及相关巫术手段各不相同,则宫廷大傩仪源于周礼占梦体系“舍萌于四方”(驱除来自四方的邪祟),或汇聚来自四方的巫术手段,由此可以解释“十二神兽”中多有相互矛盾的状况,如虎神即是傩神又是邪祟即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