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傩戏史》揭秘《周礼》中的占梦制度

《中国傩戏史》揭秘《周礼》中的占梦制度

【摘要】:在这种传承之下,西周礼制中的“占梦”的体制,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此,则西周“占梦”体制基本沿革殷商仪礼,这个论断应该可以站得住脚。《周礼》“占梦”记载的内容,按孙诒让《正义》和后人解读的理解,并未见“血祭”与“册告”等仪礼内容。为了更清楚地弄明白这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在上文“占梦”沿革考证的背景下,对《周礼》“占梦”条进行重新训诂与解读。《周礼·内则》云:“时聘,以结诸侯之好。”

占梦的外祭与内祭形式,已经弄清楚了。在这种传承之下,西周礼制中的“占梦”的体制,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孔子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陈克明先生阐发道:“此系一般泛论,但却说明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礼有继承因袭关系,不宜凭空独造;二是礼将发展延长,百世以后也可预知。故制订周礼时,必须参照殷礼。”[144]其实周承殷制,就“御祭”仪礼来看基本一致,如《H11·1》与《H11·82》载陕西周原所出土的西周甲骨卜辞载:“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贞王其邵祭成唐将御,服二女,其彝血羊三,豚三。思又正。”“……文武……王其邵帝……天……典,册周方伯。思正,亡左……,王受之。”[145]则知“血祭”亦为主要内容,且有同样的用“女”和“册告”的记录。如此,则西周“占梦”体制基本沿革殷商仪礼,这个论断应该可以站得住脚。

于是,我们可以回到问题的开始。

《周礼》“占梦”记载的内容,按孙诒让《正义》和后人解读的理解,并未见“血祭”与“册告”等仪礼内容。究竟是周承殷制的发生过程出现差错,还是后人解读发生偏颇呢?后世解读“聘王梦”,把本为“王”作为主持人角色的“占梦”体制弄错了,以致释解“聘王梦”的主语出现偏颇,导致对“舍萌于四方”的“赠恶梦”等出现误读误判,因此,“梦”与“傩”的关系以及“遂令始傩”的意义等均被历史典籍遮蔽,更不用说其中蕴涵的“傩”的本质意义。

如上引文“占梦”条,源于孙氏撰《周礼正义》本,历来被学者奉为权威版本。文本中在“王拜而受之”后用分号,这种句读的思想源于,把前文的“献吉梦”与后文的“赠恶梦”作为并举句式,貌似合乎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占梦”是否可以作为这个并列句式的共同主语问题,也就是“聘王梦”句的主语是谁的问题。

从“王拜而受之”与“乃舍萌于四方”两个句子的内容及明显的“乃”字句式结构来看,已构成上下关联的“承接”与“递进”的意义,此处用分号割断两者的“承接”与“递进”意义,已经有牵强之嫌,但它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全文把“占梦”当作“聘王梦”、“献吉梦”与“赠恶梦”的主角和句子省略的主语,这与西周时期的“占梦”职责及历史沿革事实不相符合。正如前文所考据,整个“占梦”活动中的主角都是“王”,有时“王”还亲自充当“占梦”为贵族“卜梦”,所以“王”才是被隐藏的句子主语,“占梦”只是协助“王”进行“占卜”(这在上文已详细论述),只有得到“王”授予的神权,“占梦”才可以进行“聘王梦”,但此时的“占梦”已有“神权”在身,代表着“王”的神权(仅作为“使者”,详见下文“聘”字释解)。而这种“神权”意志非常重要,它具有王权等级意义和是否能与“天(祖先灵魂)”沟通的资格意义等。因此,决定着“献王梦”与“赠恶梦”的主角是“王”(或“尸”,由“占梦”扮的“使者”)。许进雄先生以为:“睡于床上以得梦为巫的专职,故求梦之人眉有化妆。古时在作重要决策前,有族长或巫师禁食使身体虚弱而起幻视,强迫求梦的习俗。”[146]则“献王梦”与“赠恶梦”的活动中,“占梦”或有降神而进入“王梦”的仪式,当进入“王梦”而有神附体状态下的“占梦”,已经由作为“使者”的身份演变成“王梦”中的“祖先神灵”(“尸”)代言体,所以才有资格(身份象征)成为“王拜而受之”的“授予者”,也就是说,“王拜”的对象是象征“祖先神灵”(“尸”)的“占梦”。

为了更清楚地弄明白这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在上文“占梦”沿革考证的背景下,对《周礼》“占梦”条进行重新训诂与解读。

(1)“岁时”:有两种解释,一作“四时”解,如郑玄注:“其岁时,今岁四时也。”一作“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解,如《周礼·地官·州长》:“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灋。”孙诒让《正义》:“此云岁时,唯谓岁之二时春、秋耳。”[147]结合全文意义,且类比《周礼·地官》的旁证,可判断此文“岁时”“始傩驱疫”,即特指“季冬”时节,可理解为,这是每年固定的“赠恶梦”的“驱疫”时节。

(2)“以日月星辰占六梦”:属“星占”相式。“星占”相式成熟且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战国时期达到高潮。“星占”的具体起源不详,应该与传疑时代开始设置观天象的“天官”一职有关,如黄帝之政教,“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148]。“六梦”中的“噩梦”与“惧梦”当属“恶梦”类别,需要“令”“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进行“驱疫”活动。“梦”与“天象(日月星辰)”关联一体,且本体对象为“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商周帝王以为魂魄在天的思想,因此,“星占”与“王梦”的结合意义,有辨识祖先魂灵在“天”安宁与否的作用,这便是“占梦”职官的意义所在。葛兆光先生言:“西周时代,在对天地诸神与祖宗之神的祭祀仪式中,执行着沟通神人之间事务的祝、卜、史、巫等文化人所拥有的知识系统与思想观念,尽管与殷商时代还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已经显示出一些新徵兆。”[149]由于祝卜史巫的技术能力更加熟练,如《周礼》中对“六梦”分类的知识体系可佐证,则《周礼》“占梦”仪礼也更加完备,其中有“献吉梦”与“赠恶梦”两大类,当来源于殷商“拜祭”与“御祭”两类截然不同的仪礼方式,可见殷商卜辞中“王梦”中的“忧患”意识,在西周时期出现积极的一面,体现出对“王权”“拜祭”的尊崇倾向。

(3)“季冬,聘王梦”:“季冬”为一年将尽,即“岁时”之“末”,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令。在每年这一固定的时令“聘王梦”,“天地交会”与“阴阳之气”的状态正处在“否极泰来”之际,“聘王梦”则有一定的“祈年”主题意义的趋向。“聘”字训诂,《说文》曰:“访也。”《广韵》曰:“问也。”《礼·典礼》云:“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公羊传·隐公十一年》云:“大夫来曰聘。”《周礼·内则》云:“时聘,以结诸侯之好。”《仪礼·聘礼》云:“大问曰聘,小聘曰问。”又《正字通》云:“以币帛召隐逸贤者,升进之,曰征聘。”[150]综合诸多释义与《周礼》一书性质,此处“聘”字应当指一种仪礼名称,即“聘礼”,属“时(季冬)聘”范畴,本义有“访”和“问”的动词作用,目的是“以结诸侯之好”,或有“币帛”等作为仪礼的祭献。值得注意的是,“聘”作为礼仪,是指“诸侯”之间由“使者(大夫)”作为代表,主体仍是“诸侯”,目的是“结诸侯之好”,即有盟约的意义。由此延伸“聘王梦”的主体,应该与“王梦”等级相同层次的“占梦”职官,结合殷商时由“王贞”“王梦”的体制,和“占梦”协助“王贞”的传统,则西周时期的“聘王梦”前的主语即为“王”,而不是“占梦”。这个省略主语的句子全文应该是“王聘占梦王梦”,“占梦”作为“王”的“使者”协助进行“王梦”活动,特别是在强调“神权天授”的殷商与西周前期,“占梦”职官只有得到来自“王”的授权,才有资格代表“神权”进行“占梦”系列活动,这一点很重要。又“聘”礼中有用“币帛”作为沟通的礼品,是否“聘王梦”中也有“币帛”祭献礼品等,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4)“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献”字本义为祭祀奉犬牲之称,引申为“荐进”。周礼注疏读为仪。《集韵》:“鱼羁切,音宜,仪也。”郑司农云:“献,读为仪,仪,酌有威仪多也。”[151]而“仪”字,释为“象也,法也”[152]。又“献”字,在金文作“奏报”解,如《史兽鼎》“史兽献工于尹”[153]。如此,由于“献吉梦于王(隐匿主语)”句式结构与金文相同,且又与金文的时代性大略相同,则文中“献”字作“奏报”解更符合时代意义。结合“献吉梦”的仪礼语境来看,“梦”是一种非物质的形态,则文中“献”字,应该结合“仪”与“奏报”两方面来释义,可解释为“以某类法器作为‘威仪’象征,向王‘奏报’”。“拜”为“拜祭”,即在酬神的意义,对来自“祖先灵魂”假托“使者(占梦)”“奏报”的“吉梦”,以“拜祭”求福的仪礼“受之”,则符合本文的语境内涵。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占梦”作为“祖先灵魂(上帝)”的“使者(代言体)”进行“献吉梦”的过程。借鉴一下自上古流传下来的“萨满”“占梦”的具体方法:“萨满最高明的占卜方法就是梦兆”,“在入睡前要向自己的舍文进行祷告,祈求舍文神灵,为某某人探病,并托梦给他。如果真有神灵托梦,也会是一种朦胧的、暗示性的方式,所以,萨满还得具备解梦的能力才行。”[154]则大致可以推论,“占梦”职官作为“使者”获得“王梦”,在“朦胧”和“暗示”性的意象中即代表(模拟)“祖先灵魂(上帝)”进行“虚拟表演”(或有歌舞形态),表演的核心内容就是象征“王权天授”般的“威仪”,把“吉梦”以“法器”形态(或“酌”)呈示给“王”,“王”先是以“拜祭”礼仪进行“酬神”,按殷商“拜祭”习俗“用牲”传统,这个环节也涉及“血祭”内容,即以“血”沟通“上帝”且作为一种特殊的“盟约”,而的“拜祭”之后,“王”才象征性地“受之”来自“上帝”的“吉梦”,这个过程或许如郑司农所言“酌”语,即象征性地“酌”饮一下酒(或许酒中有象征“盟约”的“血”),表示接受“吉梦”,包括接受来自“使者(占梦)”传递的与“上帝”吉祥的“盟约”。这一过程中的“虚拟表演”,结合巫祝歌舞降神及祷祝的本质特点,则有类似“哑剧”形态的发生,或“歌舞演故事”的初级形态发生。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西周时期的“献吉梦”的地点,已设在“明堂”,如《逸周书》载:“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小子发……占之于明堂……拜吉梦。”[155]“拜吉梦”明确的记载,可证实“拜祭”主要用于西周时期的“献吉梦”活动体系,且以“月”为表征进行“星占”的内涵,以及“占之于明堂”的直接记录。于“明堂”进行“占梦”活动,为后文“索室驱疫”的“室”提供重要证据。《周礼》中有“冬堂赠”的“驱疫”礼仪内容,“堂”也是指“明堂”。进一步说明周礼的“傩”所“索”之“室”即“明堂”。

(5)“乃舍萌于四方”:此句与上句“王拜而受之”两者间的承接递进关系,在前文中已述,即“王拜而受之”的仪式之后,接着便“舍萌于四方”借以“赠恶梦”,进而“遂令始傩”。但这种句式关系,在孙氏的《周礼正义》中被弄错了,校注标点者疏忽了“王”在“拜祭”之后紧接着“御祭”活动的关联性,更主要的是对“舍萌”一词的误解。

“舍萌”一词,历来被误解,汉儒注疏家们训诂为“释菜”,如郑玄注:“杜子春读‘萌’为‘明’,明谓驱疫也,谓岁竟逐疫置四方。”玄谓“舍”读为“释”,“舍萌”犹“释采”也。萌,菜始生也。赠,送也,欲以新善送去故恶[156]。即古代学子入学以苹蘩之属祭祀先圣先师的仪礼,又称为“舍采”,舍通“释”,而“萌”本义为“草木之芽”,被误以为“菜”或“采”。以“释菜”之礼释疑“舍萌”,则“舍萌”句可解读为“王以学子祭先师之礼,祀于四方”,显然,这种解释有悖于西周礼制且不符合语境,因为“舍”与“赠”作动词,在此语境中皆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意义,代表“王”者的神权意志力和“威仪”。

由于“舍萌”是整条“占梦”文献中的关键词,此词被误解,因此“占梦”体系的“始傩”也就被曲解。“舍”字作动词用,文献中有诸多解释,如:《诗·郑风》“舍命不渝”,《笺》云“舍,犹处也”,《释文》云“舍,音赭,王云:受也”,《诗·小雅》“舍彼有罪”,《传》云“舍,除也”,《诗·小雅》“舍矢如破”,《笺》云“舍之言释也”,《尚书·汤誓》“舍我穑事,而割正夏”,《释文》云“舍,音捨,废也”,《左传·昭公四年》“使杜洩舍路”,《注》云“舍,置也”[157]。笔者曾以为“舍”字与“星占”内容相关,故结合《易·乾卦》“见龙在田,时舍也”句,则“舍”字作“废也,罢也”解合乎语境,则“舍萌”意思为“废除”“萌(通:盟)”。后考虑到“舍萌”一词可能渊薮较久远,而“星占”是“发达于战国秦汉”时期[158],如此,则也不通。

今查阅金文得知,西周初期的《令方彝》有云“舍四方命”[159]。而金文“舍”字,多作“施予、发布、修筑”等解[160],结合《令方彝》铭文“舍四方命”、“舍三事命”以及“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等语句,“王”者身份与语境及作为西周早期铭文的时间等三者,与《周礼》所载“舍”句相类似,借此类比,才是解开“舍萌”意义的钥匙。如《令方彝》铭文中有“舍”和“四方”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舍四方命”的句式结构,倘若调整一下位置,也可作“舍命于四方”,则与“舍萌于四方”句式结构完全相同。且“命”与“萌”字的上古音相同,如“盟”字,《释名》云“明也,告其事于神明也”,《字彙补》载“谟耕切,音萌”;“命”字,可通“盟”,指“在神前誓约”,如《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凡我同盟,毋蕴年,……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161]则“萌”与“命”字,以“盟”为中介可互转借相通。可见,上古音系中,“命”“盟”“明”“萌”四个字的音相同,字义也相通。所以,“舍萌于四方”可以直接释解为“舍四方命”。而联系《令方彝》铭文上下句语境等,特别是“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句,可得知,此处的“舍”是“发布”之意,“命”即为“任命书”,如《周礼·春官·大宗伯》“典命”,《注》云“命,谓迁秩群臣之书”[162]。综合以上,则“舍萌于四方”在西周前期的意义,即为“任命管理四方的官职”,如“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学者王连龙认为“周初的‘三事’泛指管理职事之官、管理司法之官、治民之官”,具体指“任人、准夫、牧”三种职官名,隶属于“卿事寮”职下[163]。而“牧”职官多与“梦”相关,如“牧人乃梦”、“牧室”等记载。

从这个意义上讲,“舍萌”源于西周前期的“册令”之礼仪,即“册告”礼仪内涵,通过“册告”先王而任命“四方”职官,特别是“牧”职。联系上下文,可知,“王”在“拜祭”之后接受来自“使者(占梦)”的“神权”旨意,以“吉梦”为征兆而任命“四方”“牧”职,并授以“四方”的“牧”同等的“神权”,进而使“四方”才有资格“赠”代表“王”等级的“恶梦”。因为“赠”表示“转移”的意思,“王”在任命“四方”的同时,即把“恶梦”的祭祀权(包括恶梦本身)都“转移”给“四方”,因此,“赠恶梦”活动实际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王”通过“占梦”将它“转移”给“四方”,另一部分是“四方”进行驱逐“恶梦”的活动。又。杨树达先生指出《令方彝》中的这段文字,认为罗振玉以属下舍四方令(命)读,谓舍三事令(命)于内服诸臣,舍四方令(命)长于外服君长,此说是也。而陈梦家先生说“四方者,王国以外之诸侯也。”[164]而西周时,多以亡商诸侯居于“四方”,则“舍萌于四方”的主要意义在于,把“恶梦”“转移”到“四方”的“亡商诸侯”身上。

(6)“以赠恶梦,遂令始傩驱疫”:“赠”字,《仪礼·既夕礼》“凡赠币无常”,《注》云“玩好曰赠”。又《仪礼·聘礼》“公使卿赠,如覿币”。又《正字通》“借封前人官称曰诰赠,恩颁自朝廷也”。按“以玩好送死者,亦赠之一端也”。结合上文释解,则“赠恶梦”的“赠”可解释为以“币”为礼器,“借封”“亡商诸侯(居四方)”即舍萌于四方的一种仪礼。周礼中有“冬堂赠”“无方无算”句,则可解释为,王任命亡商诸侯于四方,以“玩好送死者”般的礼仪方式将“亡商诸侯”如“恶梦”送走(驱除),所以,在将“亡商诸侯”如“恶梦”送走后,需要命令“方相氏”到“明堂”去“索室驱疫”。

有关“室”释为“明堂”。张一兵先生《明堂制度研究》一书有详论,“明堂”之礼中有“方明之祀”,“其‘祀’为四尺之坛,用圭璋等六玉,礼天地四方之神,与早期明堂之祭何其相似。其渊源大概与明堂礼相同”[165]。清沈自南《艺林汇考·栋宇篇卷五·庙室类》“《汉志》:‘祀先王于方明’,意是神主之类。画五方之色于其间,诸侯畜牲于其下。(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上玄下黄。)若是有屋,如何祀天?《书》:‘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未构已谓之堂,堂元非屋。(明堂无屋,只以方明为坛而已。)”[166]最重要的证据,说明“王梦”活动与“明堂”之祀相关,见《逸周书》所载:“文王在翟,梦商庭生棘,……文王如发于明堂,拜吉梦,受商大命,秋朝士。”[167]所以,最传统的说法“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人明堂”。在明堂的诸多别名中,“世室”、“大室”、“太室”、“太庙”、“清庙”等几个名称是互释、互证最多的。[168]夏代“明堂”尚无大室之说,到周之明堂才出现大室。周之明堂,以夏世室推之,大室在中央,大于四角之室。太室是五寝的一部分,功能为祀五帝、献俘礼、象征天象、祭祖、袷祭。[169]明堂功能为祭天神“上帝”、朝礼与盟会。[170]

再谈“疫”字。这是一个关键词。

显然,在周礼体系中的“恶梦”即是“方相氏”“索室”所要“驱”的“疫”范畴。有关“疫”字释解,历来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视为“疫疠”或“疫鬼”,如郑玄注云“疫,疠鬼也”,《释名》言“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171];二是释为“阴气”,如高诱注《吕氏春秋·季冬纪》云“大傩,逐尽阴气,以阳导也”[172]。近世学者多沿革这两种说法,且有偏重“疠鬼”说倾向,如孙作云先生作“叫人生病之鬼”解,以为“时傩”即“按时打鬼”[173]。又如饶宗颐先生言“傩肇于殷,本为殷礼,于宫室驱除疫气”○10。无论是“疫鬼”,还是“疫气”,均属虚拟的形态,倘若从“占梦”的职责范畴角度来理解,“疫

○10饶宗颐撰:《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635页。气”则是“天地之会”而产生的“阴阳之气”之一。“天地之会”的“阴阳之气”有多种的“表征”,以“六梦”情态呈现给“王”,可以通过“日月星辰”的“占卜”预测其“吉凶”,而“季冬”是每年固定的“占梦”时间,有“献吉梦”与“赠恶梦”两种类型的仪礼活动。显然,“疫气”属于“恶梦”类型,需要“舍萌于四方”的仪礼方式来“赠”之。所以,《周礼》“占梦”文献记载的“始傩驱疫”的“疫”,在文中是指“天地之会”而产生“阴阳之气”中的“恶梦”之“气”,即饶氏释为“疫气”显然更符合文献本意。至于“大丧”“驱方良”是否属于“傩”的范畴,值得商榷。从“大丧”句与前句的并列并系句式来看,它仅是“方相氏”的另一个职责内涵,并不能说明它是“傩”行为或礼仪式。

由文献本身得出结论,“占梦”“始傩驱疫”的“疫”是指“阴阳之气”,这种“阴阳之气”可生“六梦”,采用“日明星辰”的“星占”方式进行“占卜”其“吉凶”。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对于我们解开“始傩驱疫”的“傩”具有重要意义。

将“梦”特别是“恶梦”理解为“气”的思想,见汉王符《潜夫论》中即有“百病之梦,或散或集,此谓气之梦也”[174]。这种思想源于“天地”与“四时”交感而产生于“阴阳之气”,南宋罗泌《论遂人改火》一篇中有言:“夫然,故天地顺而四时成,气不愆伏,国无疵疠而民以宁。”[175]都是在说这种“气”关乎国泰民安。值得注意的是,周礼“占梦”篇中并没有言“鬼神”,所以,“疫”并不代表“疫鬼”,“疫鬼”的观念是汉代以后“阴阳家”衍生的理念,如《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条载:“阴阳者,顺时而发(兵),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为助者也。”[176]因此,所谓“辨阴阳之气”,实际上只是辨“六梦”之“气”,即天地顺四时而生之“气”,所谓“恶梦”即“国”之“疵疠”(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