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神话传说颛顼是黄帝之子,因黄帝以云为图腾,故作《承云》“礼乐”祭典“上帝(天神)”,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 先为乐倡, 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5]但这类传说性史料记载,仅作一种参考,未必确实可信。又见载:“帝尧立,乃命夔为乐。夔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 冒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瞍乃拌五弦之瑟,以(作)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6]文中提及“祭上帝”所用音乐体制尧与颛顼时代略有不同,尧时代“祭上帝”作《大章》,先是夔“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然后以“麋 冒缶而鼓之”,再“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间”,而“瞽瞍”作“十五弦之瑟”为伴奏等,这是一套完整的“礼乐”体系,显然是后人加工整理增饰而来,但作乐的基本程式及乐器形态仍值得重视,先是仿山林自然之天籁而歌(或呼啸),反映出远古时代的“音乐”模仿生成的原生态,应该可信。以“麋 冒缶而鼓”的乐器形制,在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明。“击石拊石”说明“石磬”乐器特质,在远古时代的考古中也有发现,只是“弦瑟”乐制未见考古发现。有一句具有关键性的句子“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上帝”是以“玉磬”为音乐表达方式以“致舞百兽”,则“百兽率舞”等舞制的目的是“祭上帝”,以达到“庶尹允谐”目标,而“击石拊石”代表着“上帝”的在施发号令。这是尧时代的“祭上帝”音乐体制特点。而颛顼时代则有所不同,“效八风”之音作《承云》以“祭上帝”,属“空桑”地方民间歌谣“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已不再是“天籁”(山川林谷)之音,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民风”音乐体系,且伴以“鼍鼓”节奏等。倘若把尧时代“祭上帝”视为“天籁”(万物皆有灵观念的体现,自然神时代,上帝为模糊概念),则颛顼时代“祭上帝”已转型为“民风”(从自然神渐变为英雄神时代,上帝为天人合一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颛顼时代的“祭上帝”作为“礼乐”起源,是有一定道理的。
远古的“祭日”仪式活动,包括“救日”巫术活动中,鼓乐是最重要的内容。现存较早记载“救日”巫术活动,如《左传》载在夏代时即已有之,“《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昭公十七年)’……救日击鼓的方式,《夏书》中称‘瞽奏鼓’,即由盲乐人击鼓,而《左传》则称击鼓为‘伐鼓’,如《庄公二十五年》云:‘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文公十五年》与《昭公十七年》也同记云:‘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7]在这种朴素的“日食”观念支配下,击鼓救日实际是一种鼓噪驱邪法,它的意义是“用各种声音造成一种雄壮的气势,威逼天上恶魔把太阳吐还给人间”[8]。因此,如许兆昌先生说,据此可以想见夏代实施救日巫术时,在隆隆的鼓声中,车迅弛,人疾奔,展现的正是极为壮观、热烈的鼓噪驱邪场面。[9]《春秋》一书中有数则关于古代施行救日巫术时击鼓的记载。例如,《庄公二十五年》云:“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10]用牲于社,击鼓驱祟的方法,在《周礼·夏官·太仆》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救日月,赞王鼓”等,可见击鼓救日、月在周代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制度。
综上所述,鼓声、人的“疾走”(应该是有节奏的“疾踏”)是驱除邪祟的重要巫术方法。后世“傩乐”朴素的音乐理论,便直接源于此。同时,也应伴有“百兽率舞”的“击石拊石”音乐体制,以象征“庶尹允谐”(人神各得其所,天人鬼神格物有致),即驱除邪祟各得其所。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周承殷礼,在孔子言论中已见,但周傩礼乐已出现“旋宫”乐律,礼乐审美及思想意义大大超越殷商时代。[45]西周礼乐的变革,应从周公旦开始,傩乐的变革也应从这个时期开始。于是,殷商礼乐出现分流,一方面由西周统治者接受且革新为周礼乐,另一方面随殷商旧族辗转至民间而成为民俗巫仪形式。结合这两条文献的语境及西周礼乐制度,可大致推测出周礼制度下的“傩乐”基本情况。......
2023-08-11
东汉傩礼制度记载已经相当完备。东汉傩制礼仪记载最为详尽、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史料。东汉“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腊”概念也较混乱。因此,东汉时代的“腊”礼实际上是沿革上古以来的集祭“百神”与“祖先”为一体的祭仪形态。则知东汉“阙门”为“礼”送之“门”界限。......
2023-08-11
就仅凭一条“蜡辞”,很难准确判断远古时代“蜡祭”的内容与本质,特别是“蜡辞”之外的祭仪形态等。殷商时期的“蜡祭”的时间,就以上卜辞显示在上年的十二月至当年的三月间举行,已演变为“藉田”之礼,且与“年”祭、祭瞽宗、祭亳社等相关联,呈现出多种祭仪叠加的状态。殷商时期的“蜡祭”形态,至西周礼仪中得到完整体现。......
2023-08-11
从《观傩》诗描述来看,演傩的时间为寒冬季节,地点在老百姓家中,演傩目的为驱邪避祟,形式为傩堂戏。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傩》诗中所描述的傩堂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而这种价值意义还有待深入探讨。......
2023-08-11
隋朝傩制,直接沿袭北齐,但又渗入了其他的元素。[97]概括起来,隋朝傩礼的基本情况如下:时间:季春晦,即季春的之月末,农历三月底;秋分前一日,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综上可知,隋统一六国后,傩制以齐礼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其他一些礼制,特别是礼记所载季春、仲秋、季冬之傩礼。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的傩制较之齐制,出现过几个不同之处:时间上仅在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举行傩礼。形式上,隋代有宫门磔雄鸡羝羊与埋牲之礼。......
2023-08-11
[22]且在相当程度上肯定“占梦”参与周礼“傩”的活动。“占梦”职官体系源于殷商卜梦,是关乎商王梦忧的禳除礼仪。有学者认为周礼傩制,仅是一种停留在纸上的制度总结,并未在西周以来宫廷实施,甚至有学者质疑《周礼》伪书的问题等。周礼所谓“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的原理,即源于此。......
2023-08-11
两晋时代的谶纬之风盛行,宫廷朝野及各政治集团之间常借用这类巫术仪式作为政治手段。而这类巫术仪式又与两晋傩俗互相渗透,成为这一时期傩礼变革的重要内涵特色。或者可以说,两晋的驱傩内涵中已具有谶纬的某些因素。[85]干宝所记,是两晋时代唯一直接言及“傩”礼的史料。故从东汉至两晋时代的“驱傩”,有转为“小儿鬼”的特质倾向。东晋傩礼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即有与方士仪式相混融的迹象。......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