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傩礼因乐而举,傩乐因礼而生,傩乐蕴涵着原始的巫术意义。
按饶宗颐观点,傩礼肇始于殷商上甲微时代,则傩乐溯源也应始于此。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傩礼作为成熟的形态或文献所载(郭沫若称“有史时代”)自殷商上甲微,并不代表着殷商以前就没有礼乐,如孔夫子言“殷承夏礼”,说明礼乐在夏时就有。夏代有无傩礼?目前尚未见考古及文献记载,学界也未见力论。但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殷承夏礼,则夏代礼乐制度,必有傩礼乐的存在。
因此,首先要弄清楚“礼乐”概念。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项阳先生说:“学界对礼之初义的认知为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此基础上逐渐引申发展,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礼制体系。”[1]这代表着学术界普遍的认知,把“礼”溯源至远古时期的巫祭仪式活动,而伴随这种巫祭仪式活动的“音乐”形态即可视为“礼乐”的萌芽状态。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则说得更加具体,他说:“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宗教仪式活动,其仪式活动演变为礼,据《国语》说,是从颛顼开始的,即对天上(神)的事情,只有颛顼和专职的‘司天以属神’的‘南正’才管得。由是开启了宗教仪式向‘礼’转化。以此看来,礼的萌生是以区分等级为前提的。其中的问题本质,就是对现实和人伦的注意。”[2]叶先生认为远古时期的“礼”与“祭天(神)”宗教仪式有关,把“礼”与远古人类“日祭”风俗关联一体,自“颛顼”时代开始。叶先生见地非常独特且文献依据确凿,笔者据此为本文的重要基石之一。
然而“颛顼”时代有无“礼乐”呢?由于传疑时代遗存史料与考古证据稀少,不好直接下结论。笔者据“国家”概念而推论,“颛顼”时代乃至“三皇五帝”时代应该没有“礼乐”观念,至少还没有上升到“礼乐”这个层面上来,因为“礼乐”是以“国家”建立为标志,是依赖“国家”概念而产生的。如项阳先生说:“所谓礼乐,是在国家规定的礼制范围内,在一定等级礼制仪式中与礼相须使用的乐。”[3]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礼乐生成于夏商,确立于周公制礼作乐。”[4]“傩乐”属于“礼乐”范畴之内,是一种与“日祭(上帝/祖先)”活动相关的伴生音乐体制形态,因此,它也只能“生成于夏商,确立于周公制礼作乐”时期。
由此,远古“日(上帝)祭”的音乐体制就是“傩乐”的直接源头。但作正式的傩乐礼制体系,只能是在夏商时代产生或确立。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东汉傩礼制度记载已经相当完备。东汉傩制礼仪记载最为详尽、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史料。东汉“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腊”概念也较混乱。因此,东汉时代的“腊”礼实际上是沿革上古以来的集祭“百神”与“祖先”为一体的祭仪形态。则知东汉“阙门”为“礼”送之“门”界限。......
2023-08-11
就仅凭一条“蜡辞”,很难准确判断远古时代“蜡祭”的内容与本质,特别是“蜡辞”之外的祭仪形态等。殷商时期的“蜡祭”的时间,就以上卜辞显示在上年的十二月至当年的三月间举行,已演变为“藉田”之礼,且与“年”祭、祭瞽宗、祭亳社等相关联,呈现出多种祭仪叠加的状态。殷商时期的“蜡祭”形态,至西周礼仪中得到完整体现。......
2023-08-11
则“腊”与“蜡”同属“年终大祭万物”之祀仪。值得重视的是“傩蜡在仪式里的互渗”部分,以遣峒“仪式行列”构成与活动为例,它“完全显示它是‘傩’、‘蜡’相结合的原始性范型。”但仅从现存的田野资料来佐证“傩”与“蜡”的内在关联,还不能全面洞开“傩”与“蜡”的“互渗”过程及如何“融合”且演变为“傩腊”混融现象的具体历程。......
2023-08-11
海南黎族傩戏研究,或因为人文历史和地理因素等原因,较少见于傩戏研究学术会议交流视野。海南黎族傩戏起源何时,已很难考证。作为百越文明范畴,汉代以来民俗信鬼、崇尚鸡卜,此可视为海南黎族傩戏渊源的一部分。[86]也就是说,海南黎族傩戏来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南或东南沿海地区。......
2023-08-11
[22]且在相当程度上肯定“占梦”参与周礼“傩”的活动。“占梦”职官体系源于殷商卜梦,是关乎商王梦忧的禳除礼仪。有学者认为周礼傩制,仅是一种停留在纸上的制度总结,并未在西周以来宫廷实施,甚至有学者质疑《周礼》伪书的问题等。周礼所谓“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的原理,即源于此。......
2023-08-11
傩礼是国家制度的产物,就此而言,傩礼生成的理论上时间应在夏朝,而目前学界确立傩礼肇始于殷商上甲微时代。殷商上甲微时期的“乡人禓”祭礼仪式,饶宗颐先生以为是“傩礼”的肇始,他说:“傩肇于殷,本为殷礼,于宫室驱除疫气,其作始者实为上甲微。”因此,殷商祭礼“乡人禓”,是指商王、及血缘关系最亲密的子族共同参与的郊社“祭日”活动。......
2023-08-11
隋朝傩制,直接沿袭北齐,但又渗入了其他的元素。[97]概括起来,隋朝傩礼的基本情况如下:时间:季春晦,即季春的之月末,农历三月底;秋分前一日,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综上可知,隋统一六国后,傩制以齐礼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其他一些礼制,特别是礼记所载季春、仲秋、季冬之傩礼。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的傩制较之齐制,出现过几个不同之处:时间上仅在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举行傩礼。形式上,隋代有宫门磔雄鸡羝羊与埋牲之礼。......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