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承续秦朝礼制,这是历史定论。西汉傩礼,必定是在战国至秦朝礼制变革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革新意义的礼制形态。西汉傩礼所沿袭,正是在秦傩礼淆杂的形态下衍生。西汉初期礼制混乱,在叔孙通主持修订的礼制中并未见涉及傩礼。西汉傩礼体制的沿革,与春秋战国至秦朝乃至西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变革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是西汉傩礼的全部。......
2023-08-11
明孝宗时的礼部尚书丘睿《大学衍义补》卷六十四有“大傩”条,并建议“依古制以为索室逐疫之法”、“斟酌汉唐之制,俾内臣依古制”[30],钱茀以为丘睿建议恢复大傩之礼,得到孝宗的批准,“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且,施行了一个半世纪”[31]。万历至天启年间的太监刘若愚作《酌中记》有载“岁暮宫中驱傩”[32]用“钟鼓司”乐官体制,又天启间蒋之翘《宫词》云“传火千门晓未销,黄金四目植鸡翘。执戈侲子空驰骤,不逐人妖逐鬼妖”[33]。可见在明末时期宫廷又恢复了汉唐体制的大傩仪祭典,这是明代傩礼复古的倾向。
明朝傩礼制度的一个最重要发展方向,是乡社祭赛乐化的倾向,这与明初洪武皇帝在全国府州县设立“厉坛”而形成的乡社祭赛仪式活动等分不开。明初诗人贝琼(1297—1379)诗《丁未除夕》云“俗传傩逐厉,事类博成枭”[34]等,可见明初的“傩”与“厉”已有结合的倾向,且与“除夕”民俗融为一体。明初解缙(1369—1415)的《河州正月十五府有感》诗“驱傩击筑斗喧呼,剪纸拈花作歌舞”[35]则把正月十五的闹灯活动视为“傩祭”,乡社祭赛的乐舞歌钟特色已相当明显。至明代成化年间的马中锡(1446—1512)诗《答浣灵问山行乐事用原韵》云“倦游回首村庄晩,社鼓迎春处处傩”,这是将“春社”赛祭视为“傩”礼的例证。明嘉靖年间黄佐《泰泉乡礼》卷五“乡社”载:
“凡寺观、淫祠既废,修斋、念经、咒水、书符、师巫之徒,终不可化者,难以诛戮。若市其失所,亦所不忍。皆分遣各社充社夫,令社祝掌之。每遇水旱疠疫为人患害之时,使之行禳礼。……每社立厉坛一所,以祭无祀鬼神,每岁三祭……俱行傩礼,或十月不傩,而移于腊月,谓之大傩。凡傩用狂夫一人,蒙熊皮,黄金四目,鬼面,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又编茅苇为长鞭,黄冠一人执之;择童子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十二人,或二十四人,皆赤帻执桃木而噪,如各人家室逐疫,鸣鞭而出。各家或用醋炭以送疫。黄冠倡,童子和,曰:(此处系照抄汉末大傩“十二兽咒歌”,略)。此乃古礼,虽孔子所不敢废也。后世此礼废绝,每逢灾疾乃至禳星告斗,作诸无益事,其伤民财甚矣。故今合时制于古,以便从俗。”[36]
可见在嘉靖年间开始,禳礼、厉坛祭仪等均有行傩礼的风尚,这便使得三者合流,开创明清傩俗混融体制的先河。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西汉承续秦朝礼制,这是历史定论。西汉傩礼,必定是在战国至秦朝礼制变革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革新意义的礼制形态。西汉傩礼所沿袭,正是在秦傩礼淆杂的形态下衍生。西汉初期礼制混乱,在叔孙通主持修订的礼制中并未见涉及傩礼。西汉傩礼体制的沿革,与春秋战国至秦朝乃至西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变革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是西汉傩礼的全部。......
2023-08-11
研究西汉傩礼制度,必先探讨秦朝傩礼问题。秦朝傩礼的记载,直接史料仅见一条,但学界也有争议,即秦相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所载“国人傩”、“天子乃傩”及“有司大傩”的史料:“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没有重视这条史料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有司大傩”记载,与周礼“方相氏帅百隶时傩”记载等在关联上发生关系链断裂,这也是傩礼研究界陷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3-08-11
元朝傩制的记载不多。[22]可见元人乡傩礼已演变成以“灶君”祭俗。在箫鼓喧阗的除夕夜中,有籸盆艳、爆竹声扬、粻糗车船、杯盘灯火等这些融为一体的驱傩民俗风尚。[26]可见在吴莱时代的“时傩”皇家典礼已废除。但皇宫、皇城、乡村等傩俗礼仪迎新辞旧是一致的,祭仪形式却因皇家、贵族、平民身份的不同,以及地方风俗的差异等,而略有不同,如福建境内的“颂花”习俗,可能是指一种说唱艺术形态。......
2023-08-11
清朝及近代傩礼,已全面失诸乡野,融为巫觋斋醮科仪的傩祭形态。这类斋醮科仪傩祭,往往与祷祝疾病的“还愿”仪式联系一体。[38]说明在清代盛世期的陕西临潼的民间有治病的斋醮祷祝相关活动,这类活动在明清时代的西南地区已作为“还傩愿”范畴。在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省境内,斋醮科仪特色的傩祭更是十分普遍,“还傩愿”民俗活动多演“孟姜女”故事。......
2023-08-11
“傩百戏”是本书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由秦汉角抵戏演变而来,在汉代宫廷大傩仪中,用于表现驱疫逐祟的直观效果,而借用百戏表演形态的幻术、特技、假形等进行生动演绎“索室驱疫”内涵的表演节目。它与傩祭紧密关联一体,是傩礼程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娱神乐人的方式借以表达驱疫逐祟的意义。“傩百戏”的本质是展示武功,承续周礼的讲武精神,艺术形式多以夸饰、特技、幻影、假形等呈现。......
2023-08-11
可见盛唐傩礼全面复古汉制,但又较汉制规模扩大,特别是“唱师”、“唱率”、“祝史”之类的说唱体制分工明确细致,标志着傩礼体制的全面成熟。......
2023-08-11
南北朝傩礼制度,在两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演化。综合可知,南朝的傩礼体制已全面融入腊祭礼仪,已向民俗化方向转型。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皇帝和百官从参与驱傩转型为观演驱傩的重乐人表演体系的变革,意味着从东汉傩礼的严肃规范性,开始向南北朝时傩礼的娱人弄神表演性转化。......
2023-08-11
东汉傩礼制度记载已经相当完备。东汉傩制礼仪记载最为详尽、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史料。东汉“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腊”概念也较混乱。因此,东汉时代的“腊”礼实际上是沿革上古以来的集祭“百神”与“祖先”为一体的祭仪形态。则知东汉“阙门”为“礼”送之“门”界限。......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