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傩制,直接沿袭北齐,但又渗入了其他的元素。[97]概括起来,隋朝傩礼的基本情况如下:时间:季春晦,即季春的之月末,农历三月底;秋分前一日,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综上可知,隋统一六国后,傩制以齐礼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其他一些礼制,特别是礼记所载季春、仲秋、季冬之傩礼。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的傩制较之齐制,出现过几个不同之处:时间上仅在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举行傩礼。形式上,隋代有宫门磔雄鸡羝羊与埋牲之礼。......
2023-08-11
两晋时代的谶纬之风盛行,宫廷朝野及各政治集团之间常借用这类巫术仪式作为政治手段。而这类巫术仪式又与两晋傩俗互相渗透,成为这一时期傩礼变革的重要内涵特色。或者可以说,两晋的驱傩内涵中已具有谶纬的某些因素。
1.西晋时期的傩礼
西晋时期的傩礼,学界常引用的史料有两条,如下:
其一,《宋书·礼志一》载:“旧时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汉仪则仲夏之月设之,有桃卯,无磔鸡。案明帝大修禳礼,故何晏禳祭议据鸡牲供禳衅之事,磔鸡宜起于魏也。桃卯本汉所以辅卯金,又宜魏所除也,但未详改仲夏在岁旦之所起耳。宋皆省,而诸郡县此礼往往犹存。”[79]
这则史料说明几个问题:
(1)这主要记载三国时魏明帝大修禳礼的史料,如上文所述。但魏国所修的“禳礼”,至南北朝宋代时的“诸郡县此礼往往犹存”,说明曹魏时大修的禳礼在两晋时代仍在流传。
(2)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这种辞旧迎新礼仪,主要在“宫门”及“百寺门”举行,已经渗入佛教“百寺”的因素。
其二,《文献通考》卷八十八载:“晋制:每岁朝,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辟恶气。太始二年,有司奏春分祀厉殃及禳祠,诏曰:‘不在祀典,除之。’”[80]
按晋制,“每岁朝”的“设苇茭桃梗”之礼,与上文《宋书·礼志一》所载同,仅将“禳”字改为“辟”字,说明两晋时代的“禳礼”沿革曹魏。又“太始二年”,即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为公元前95年;又,十六国前凉张玄靓的年号,为公元356年;再,南朝侯景年号,即公元552年;渤海简王大明忠年号,即公元818年[81]。据后文内容提及弃除“厉殃及禳祠”文字,结合上文王肃所提及汉朝除“厉殃”的记载,可证此“太始二年”是指西汉武帝年间。则知,西汉武帝年间,弃除在春分间“祀厉殃及禳祠”的礼仪。
又有两条史料记载涉及“逐除”、“季冬大蜡”礼俗,或与傩俗有关,如下:
其一,据《荆楚岁时记》引《晋阳秋》所载:“王平子在荆州,以军围逐除,以斗故也。”[82]王平子,即王澄,西晋惠帝末,官至荆州刺史。“以军围逐除”,即以军队围猎的方式进行“逐除”活动。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逐除”活动至西晋末年已经延伸到州郡层面;二是以军队围狩的方式进行逐除,有军礼的意义,也有军队骑兵猎射的虚拟表演的形式。
其二,嵇含(262—306)撰《娱蜡赋》(并序),其中有云:“大蜡之夕,虽天下同有,至携金兰以齐声利,贵得意以遣荣势,孰我尚哉!”(《艺文类聚》五,《御览》三十三)。任半塘先生说:“晋代民间风俗已视蜡日为一佳节,至于互相庆贺。”[83]晋嵇含《娱蜡赋序》标“娱蜡”两字,则蜡祭已演变成“蜡戏”倾向,由于“傩蜡”之风混融,西晋“大蜡”的驱傩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2.东晋时期的傩礼
东晋时期的傩礼,相关史料如下:
(1)《荆楚岁时记》按语所引殷芸《小说》一条记载:“孙兴公常着戏头,与逐除人共至桓宣武家,宣武觉其应对不凡,推问乃验也。”[84]孙兴公,即孙绰,东晋初人,文学家,曾为庾亮参军。戏头,即胡头。“戏头”与“逐除人”共至桓宣武家,说明两者为同一类人,即“逐除人”就是“着戏头”的装扮。“应对不凡”则说明“逐除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应变能力问题,则“逐除人”可能即有类似“应对”的技能。
(2)东晋干宝《搜神记》载:“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85]干宝所记,是两晋时代唯一直接言及“傩”礼的史料。此史料源于东汉蔡邕《独断》,所言驱“疫鬼”均为“未成年(小儿)”而死者,即夭折者(殇)。故从东汉至两晋时代的“驱傩”,有转为“小儿鬼”的特质倾向。东晋傩礼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即有与方士仪式相混融的迹象。由于东晋(317—420)末刘宋(420—479)初造构灵宝经的道士创立,已产生“灵宝科仪”,其中包括斋仪和度亡仪等,这些仪礼中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驱邪”,与驱傩混融。
综上可知,两晋时代的傩礼发生了三大变化,在沿袭汉魏傩蜡之风的基础上,一是朝着娱蜡(傩)的戏曲化方向,二是朝着神话传说故事化方向,三是朝着佛道科仪化方向。这几种变化方向均有一个共同基础,即谶纬内涵。
有关中国傩戏史的文章
隋朝傩制,直接沿袭北齐,但又渗入了其他的元素。[97]概括起来,隋朝傩礼的基本情况如下:时间:季春晦,即季春的之月末,农历三月底;秋分前一日,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前后。综上可知,隋统一六国后,傩制以齐礼为主要内容,结合了其他一些礼制,特别是礼记所载季春、仲秋、季冬之傩礼。值得注意的是,隋代的傩制较之齐制,出现过几个不同之处:时间上仅在季春、仲秋、季冬三时举行傩礼。形式上,隋代有宫门磔雄鸡羝羊与埋牲之礼。......
2023-08-11
东汉傩礼制度记载已经相当完备。东汉傩制礼仪记载最为详尽、且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先腊一日大傩”条史料。东汉“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且“腊”概念也较混乱。因此,东汉时代的“腊”礼实际上是沿革上古以来的集祭“百神”与“祖先”为一体的祭仪形态。则知东汉“阙门”为“礼”送之“门”界限。......
2023-08-11
清朝及近代傩礼,已全面失诸乡野,融为巫觋斋醮科仪的傩祭形态。这类斋醮科仪傩祭,往往与祷祝疾病的“还愿”仪式联系一体。[38]说明在清代盛世期的陕西临潼的民间有治病的斋醮祷祝相关活动,这类活动在明清时代的西南地区已作为“还傩愿”范畴。在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省境内,斋醮科仪特色的傩祭更是十分普遍,“还傩愿”民俗活动多演“孟姜女”故事。......
2023-08-11
南北朝傩礼制度,在两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演化。综合可知,南朝的傩礼体制已全面融入腊祭礼仪,已向民俗化方向转型。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皇帝和百官从参与驱傩转型为观演驱傩的重乐人表演体系的变革,意味着从东汉傩礼的严肃规范性,开始向南北朝时傩礼的娱人弄神表演性转化。......
2023-08-11
[22]且在相当程度上肯定“占梦”参与周礼“傩”的活动。“占梦”职官体系源于殷商卜梦,是关乎商王梦忧的禳除礼仪。有学者认为周礼傩制,仅是一种停留在纸上的制度总结,并未在西周以来宫廷实施,甚至有学者质疑《周礼》伪书的问题等。周礼所谓“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的原理,即源于此。......
2023-08-11
傩礼是国家制度的产物,就此而言,傩礼生成的理论上时间应在夏朝,而目前学界确立傩礼肇始于殷商上甲微时代。殷商上甲微时期的“乡人禓”祭礼仪式,饶宗颐先生以为是“傩礼”的肇始,他说:“傩肇于殷,本为殷礼,于宫室驱除疫气,其作始者实为上甲微。”因此,殷商祭礼“乡人禓”,是指商王、及血缘关系最亲密的子族共同参与的郊社“祭日”活动。......
2023-08-11
春秋战国时期傩礼逐渐与“蜡祭”相融合。战国时代的傩礼,见《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进一步延伸则可知,周礼时代并没有季春、仲秋、季冬的“时傩”活动,至少《周礼》中没有直接的记载,所谓“时傩”仅为需要“时”,主要是在“季冬”时令。而春秋时期的“国”,范围稍为扩大一些,“所谓‘国’,就是......
2023-08-11
夏朝傩乐礼器的考古发现及沿革,据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为主。则“瞽鼓”与“击石拊石”均在夏之礼乐之列。夏朝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礼乐变革随之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职的音乐奴隶和乐官”的出现,而《韶》、《九歌》等综合乐舞形态的出现足以表现夏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应该看到的是,周礼傩乐传承着夏人礼乐还远不止这些。......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