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我们可以在理论上综合归纳为一种证据,即笔录证据。作为证据法定形式的笔录证据,可以视为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办案人员,在诉讼和执法过程中,对依职权采取的具有收集证据意义的活动所作的客观记录。在刑事诉讼阶段,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侦查实践,大量的“笔录”都可以称为笔录证据。其次,笔录应该是一种客观证据。笔录类证据,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它是按照法定要求制作的一种证据形式。......
2023-08-10
根据立法规定,收集实物证据的方式主要有勘验检查中的提取、扣押、查封与冻结。勘验检查中提取的物证与书证,其财产权益不是很大,主要集中在证明价值。而扣押、查封与冻结程序的对象往往是重要财物,这三种侦查方式的合法性直接影响着取证的合法化水平,也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权益。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才能作为合格的证据在诉讼中加以运用。具体包括:第一,主体合法,即证据必须由法定机关的法定人员收集或认定;第二,程序合法,即收集、认定证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第三,形式合法,即证据必须通过法定种类和法定的固定方式表现出来。从实践看,侦查机关收集证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是程序合法的重要内容,也是证据合法性的重要内容。因为这关乎程序法治的水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69~72条关于对物证、书证应当着重审查的内容,可以总结出合法收集实物证据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是原物、原件原则。根据司法解释,法院应当重点审查物证、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是否经过辨认、鉴定;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是否与原物、原件相符,是否由二人以上制作,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以及原物、原件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和签名。
从物证角度来看,据以定案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或者依法应当返还的,可以拍摄、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和特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和特征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经与原物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从书证角度来看,据以定案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取得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使用副本、复制件。书证有更改或者更改迹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不能反映原件及其内容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书证的副本、复制件,经与原件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另外,对与案件事实可能有关联的血迹、体液、毛发、人体组织、指纹、足迹、字迹等生物样本、痕迹和物品,应当提取而没有提取,应当检验而没有检验,导致案件事实存疑的,人民法院应当向人民检察院说明情况,由人民检察院依法补充收集、调取证据或者作出合理说明。
二是来源清晰原则。司法解释同时要求,物证、书证还应当着重审查其来源。申言之,经勘验、检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是否附有相关笔录、清单,笔录、清单是否经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物品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是否注明清楚。
在勘验、检查、搜查过程中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未附笔录或者清单,不能证明物证、书证来源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物证、书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①勘验、检查、搜查、提取笔录或者扣押清单上没有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或者对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注明不详的;②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未注明与原件核对无异,无复制时间,或者无被收集、调取人签名、盖章的;③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没有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和原物、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或者说明中无签名的;④有其他瑕疵的。
对物证、书证的来源、收集程序有疑问,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该物证、书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三是合适见证人见证原则。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勘验、检查、搜查、查封、扣押过程中,必须有见证人在场并签名或者盖章。勘验、检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在搜查的时候,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
搜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侦查人员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在逃或者拒绝签名、盖章,应当在笔录上注明。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查封、扣押财物、文件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二份,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给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备查。 [8]
而以往的实践中,侦查机关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见证人,就让辅警或者侦查机关聘用的司机等人代为签名,充当见证人。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67条则明确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担任刑事诉讼活动的见证人: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应辨别能力或者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行使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刑事诉讼职权的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其聘用的人员。
当然,该解释同时指出,由于客观原因无法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的,应当在笔录材料中注明情况,并对相关活动进行录像。
四是客观、全面、及时、细致原则。侦查人员所收集的实物证据是客观、全面反映案件事实的证据,因此在收集过程中不能只收集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要做到全面、客观,对于不能收集的原始证据,必须要以拍照、记录等方式进行处理。
虽然实物证据具有稳定性,但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灭失,所以案件发生后,要第一时间收集证据,防止证据灭失而无法查明案件事实。犯罪分子不可能不在作案现场留下“蛛丝马迹”,因此在收集证据时必须要细致入微。
有关证据法学案例评析的文章
鉴于此,我们可以在理论上综合归纳为一种证据,即笔录证据。作为证据法定形式的笔录证据,可以视为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办案人员,在诉讼和执法过程中,对依职权采取的具有收集证据意义的活动所作的客观记录。在刑事诉讼阶段,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侦查实践,大量的“笔录”都可以称为笔录证据。其次,笔录应该是一种客观证据。笔录类证据,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它是按照法定要求制作的一种证据形式。......
2023-08-1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国家专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使用非法方法获取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资格,不得被法庭采纳作为定案的根据。这是因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设立的初衷,主要是对国家专门机关的权力,特别是侦查机关的侦查权进行规范和限制,防止其违法而侵害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广义上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要求排除违法取得的实物证据,而且要求排除非法的言词证据。......
2023-08-11
在周文斌受贿与挪用公款案件的法庭审理中,被告人和辩护人均提出了证据收集的非法性问题,并提供了充分的线索,法庭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6条的规定,对本案中证据收集合法性进行调查。公诉人通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方法证明证据收集合法性的程度,并不能排除证据收集非法的可能性,那么该证据就应当排除。......
2023-08-11
证据的固定是指将能够反映案件事实情况的证据用合法的形式固定下来。③物证的固定应当遵循物证标签规则。如账簿、票据等在认定贪污犯罪中的证明作用。③询问证人、固定证言时应询问证人与案件及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有无利害关系。被害人就其遭受犯罪侵害的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是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询问被害人,适用询问证人的规定。......
2023-08-11
现代诉讼中虽然被告方通常不负担举证责任,但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被告方需要对特定情形承担提出证据的责任,即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但是笔者认为在这类案件中,被告方所承担的并非典型的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否则,当被告已经做出说明和解释、控方反驳后事实仍然真伪不明,法律不认定被告有罪,这种立法则是仅规定了被告方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2023-08-1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普遍确立,这是由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所决定的。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立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减少这种危害。在此情形下,使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消除违法取证的动机,杜绝违法取证的现象,有助于树立执法者的良好形象,增进公民对执法机关的公信度。......
2023-08-11
但恰好经警方调取的、控方指控王朝作案的证据在证明其实施抢劫行为。法院审查、认定证据时通常从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两个方面进行。英美证据法中有证据可采性的概念,其实就对应这里的证据能力。一般来说,英美法系国家基于陪审团审判和当事人举证原则,对于证据能力限制较严、很多证据规则实质上是规范证据资格的。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不同证据各不相同。......
2023-08-11
本案中主要认定了两种笔录证据,即辨认笔录、现场勘验检查笔录。在认定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中主要有:公安机关分别组织被告人张帆、张立冬、吕迎春及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张航、张巧联对扣押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了辨认,各被告人均辨认出自己所使用的电子产品。......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