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有限带给人类的悲剧感受,总会使生活增添一层悲苦和哀愁的色彩,而这种生命的苦涩、无奈和穷愁随着现实境遇程度而加深。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由于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大众传媒、文化工业,其生命的咏叹很少以单纯的样式出现,相反这种生命的感伤体验往往随着现实的境况而升温、引燃。也就是说,生命感伤往往是在人生的穷愁难解、困境难消、郁闷难除的人生境地中出现。许多影片的出现都与一定的现实境况相关。......
2023-08-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语境日益浓厚。文人电影的生存面临更大的挑战。好莱坞大片的引进,把好莱坞与中国观众的距离拉到如此之近,把本来已经好莱坞化的观众又向前推了一把。
今天吃着麦当劳、肯德基长大的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中有多少人会对中国大饼、油条再心生向往?好莱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观众的观影体验越来越被一种奇观化、震惊式,或者简单、快捷的快感体验所代替。正如吸食毒品,会在脑海中形成挥之不去的快乐期待一样,人们对好莱坞影片已形成很强的观影快感期待,人们对好莱坞电影几乎没有任何能力进行抵制。
与其说是好莱坞培养了观众的这种观影经验,不如说好莱坞基于利润的追求,根据电影的这种消费特性,发掘了观众的人性弱点,使观影者越来越上瘾而欲罢不能。如果人类身上真的有一个快乐穴位的话,那么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们无疑非常准确地点中了这个穴位,而且常揉不停,技法翻新,观众在震惊性的体验下快乐难耐。
当人们越来越震惊于像《毁灭》(1992年,美国)、《本能》(1992年,美国)的视听享受后,有谁还可能对《那山 那人 那狗》(1998年,中国)感兴趣?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跑到电影院中去欣赏一种有“味道”的可以“品评”的电影,而越来越愿意直接、简单地震惊性奇观消费。
由于电影巨大资金投入和必须回收这样一种浸透在电影每一个制作环节、每一个影片元素的商品本质,由于电影作为一个由制片人、策划者、编、导、摄、美、服、录、剪这样一个复杂的集体创作,由于电影在影院放映这样一个集体观览的特定消费方式,由于电影越来越成为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一个重要元素,由于观赏性、视听享受在电影中越来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这些都决定了电影离个性化的、艺术化的经典艺术观念越来越远,那种文人电影式的温馨情怀日渐稀薄,文人电影中那种古典文化的光辉正日益褪色。
文人电影作为“根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喜忧并存、正负皆有。
中国电影并不是没有出现类型化工业电影的可能,比如警匪片、武打片等。但强大的人文主义传统一直隐隐地影响着商业化、类型化工业电影的发育。文人电影的制作传统及其带来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的关注,使我们无法认同那些“平面化”“奇观化”“震惊性”“能指化”[4]的商业化影片,甚至有时不自觉地表现出强烈的排斥。一部完全可以成为类型化工业影片的警匪片,也是走文人式的制作路线,所谓“武戏文拍”也成一景,并为人们称道。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许多导演的观念深处,有一个始终消抹不掉的“心病”:要把电影拍得有“文化”,否则会被人看不起,这种“观念”可见于很多导演的创作谈中。一进入创作,就死劲地思考“文化”之类的宏大的问题。这种现象在80年代电影市场急剧滑坡时,创作界表现出来的反弹非常清楚。很多人打通“艺术”与“商业”之墙,理论界对一些影片赞美有加,都反映出共有的心态。
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根电影”,不论肯定也好,否定也罢,它积淀在人们的血液中,成为一种存在。
其实,传统是不能背离的,也不可能弃之如敝屣地随便扔掉,特别是当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文化互融,面对着好莱坞电影到处攻城掠地的气焰,人们往往不能冷静地思考本土电影的未来、方向与出路。
当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1997年,美国)成为一种举国争睹、万人喝彩的盛大景观时,电影界时时传出这样的声音: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技术,也能拍出《泰坦尼克号》。必须面对电影市场的挑战,这是立足电影工业生存困境的必然应对。
■《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美国,1997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要与好莱坞影片一比高低的精神应值得赞美。但是,在市场的法则面前仅有豪情显然不够。人们有理由追问一句:有足够的资金与技术,就一定能拍得出来吗?
其实这种豪情万丈的背后已不自觉地陷入一个思维的误区。一个背倚文人传统的创作者,一个生活在唐诗宋词文化氛围里的创作者,一个背倚着生生不息抒情化的诗情传统的创作者,不论他拥有多么庞大的资金与多么先进的技术,与百年来商业化文化生生不息的好莱坞制片业制作出来的影片都会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把好莱坞影片看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看的影片,那是因为本土电影太脆弱的缘故。不排除个别影片的出现,但这很难成为中国电影前行的路标。对电影加大资金的投入与大制作的观念是两个概念,大制作不可能给中国电影带来荣光。小制作使电影小赔,大制作可能就是大赔。
文人电影路在何方?
有关影像长河:从费穆到张艺谋的文章
生命的有限带给人类的悲剧感受,总会使生活增添一层悲苦和哀愁的色彩,而这种生命的苦涩、无奈和穷愁随着现实境遇程度而加深。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由于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大众传媒、文化工业,其生命的咏叹很少以单纯的样式出现,相反这种生命的感伤体验往往随着现实的境况而升温、引燃。也就是说,生命感伤往往是在人生的穷愁难解、困境难消、郁闷难除的人生境地中出现。许多影片的出现都与一定的现实境况相关。......
2023-08-10
文人电影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整体面貌,构成了中国电影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国电影的“根电影”。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基因,决定并形成了中国电影的基因“脸谱”。中国电影整体散发出的文化品位、人文关怀成为中国电影的强劲优势,这种优势让中国电影品尝了辉煌、自豪与骄傲。关注中国电影未来与走向,与“如何看待文人电影传统”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023-08-10
在他们的眼中,文人电影就是具有浓厚的文学味道的电影,是“文学的电影”。由于新文学力量的加盟,特别是夏衍等一批“文学人”的加入,才出现了被黄继持、古苍梧教授等人称作的“文人电影”的出现。该书1989年出版,该书显然借用了黄继持、古苍梧、林年同等人关于文人电影、戏人电影的观点,把文人电影、戏人电影这些概念上升为梳理中国电影史的核心概念。......
2023-08-10
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基因,决定并形成了中国电影的基因“脸谱”。对技术/技法不敏感的背后是人文倾向的突出与强调,而人文传统的突出与强调反过来又加剧了人们对电影技术/技法的忽视与冷漠。“电影”的本体是商品,文人电影的本体是“文化”,但二者却不幸地“结合”了。□ 费穆与张艺谋是百年文人电影中两座高耸的大山。......
2023-08-10
文人对生命感伤有着深切的体验与表达。“古代文人总是处在种种矛盾的夹缝中,一辈子在仕与隐、君与亲、忠与孝、名节与生命、生前与身后等问题上痛苦地熬煎,这种痛苦和矛盾的文化性格,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也与复杂的社会环境有关。”生命感伤的主题也成为古代诗、词、赋、曲中吟咏不绝的主题,成为文人文化中最易拨动人们心弦的感人篇章流传至今而不衰。......
2023-08-10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发生、发展必然受制于传统文化这只“无形的手”的制约。当外国的风景、时事、滑稽短片在中国影院里大行其道已10年,并越来越遭到观众的厌弃时,中国电影开始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结缘,拍摄的居然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京剧。[2]这一事实可能会成为一个永远的提醒:中国电影的生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2023-08-10
文人电影“命苦”,“命”就是先天的,是来自生物体的基因所致。就像播出的节目与电台,栏目板块与电视,版面与报纸一样,文人电影与电影的关系,是内容物与由光、电、声、化构成的现代媒介的关系。判明“文人电影”——内容物,与“电影”——媒介的区别,也就能找到文人电影的痛苦根源。文人电影史,就是一部“电影作者”们在背离中龃龉,在矛盾中煎熬的历史。萦绕在文人电影作者们心头的永远是痛苦的旋律。......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