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电影发展:从费穆到张艺谋

中国电影发展:从费穆到张艺谋

【摘要】:文人电影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整体面貌,构成了中国电影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国电影的“根电影”。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基因,决定并形成了中国电影的基因“脸谱”。中国电影整体散发出的文化品位、人文关怀成为中国电影的强劲优势,这种优势让中国电影品尝了辉煌、自豪与骄傲。关注中国电影未来与走向,与“如何看待文人电影传统”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多种文化因素中,存在着一种基础的文化。正是这种‘根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派生文化,如家禽饲养带来了马车、牛犁、碾磨等。文学中亦存在着一种‘根文学’。正如根文化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一样,根文学有力地规定着、诱发着文学与人的审美指向的形成、更移与发展。”[1]

中国的“根电影”是什么?

当我们对中国电影做一番剔骨见髓的显微分析时,固然可以找到戏人电影与文人电影两大不同的脉系,但正如人们刚到国外时感到白种人都长得差不多,容易认错人,外国人刚到中国也觉得中国人都很相似,总是分不清一样,中国电影文本不论多么千差万别、个性纷呈,但整体上都会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面貌,这就是在“他者”文化的视角下,所看到的中国电影的“这张脸”:一种或浓或淡的文化味道,一种或轻或重的人文情怀。

中国电影世纪百年,类型化的工业电影一直若隐若现、时显时隐,但一直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中国电影也没有形成类型化工业电影的生产程序与作业模式,也没有发育成工业化类型电影的叙事类型、组合元素、明星体制。当然也没有形成以感官震惊、视听享受为特征的观众消费心理。

中国电影世纪百年,重“人”,轻“物”,其实也是电影发展中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中国电影百年巨变,世界电影的技术/技法也眼花缭乱,但是整体观之,中国电影对电影技术/技法一直不敏感,甚至有时候是一定程度的迟钝,至少不是跟风逐浪。

中国电影对技术/技法的迟钝与厚重的人文内涵是互为因果的。对技术/技法不敏感的背后是人文倾向的倚重与突出,而人文传统的传统反过来又加剧了人们对电影技术/技法的疏忽与冷漠。中国电影的这个特点,与轻技术重人文、轻理性重感性、轻分析重直觉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文人电影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整体面貌,构成了中国电影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国电影的“根电影”。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基因,决定并形成了中国电影的基因“脸谱”。

中国电影整体散发出的文化品位、人文关怀成为中国电影的强劲优势,这种优势让中国电影品尝了辉煌、自豪与骄傲。但随着文化工业日趋昌盛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加重,以及后工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这种优势正日益受到挑战。

关注中国电影未来与走向,与“如何看待文人电影传统”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