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文人电影:诗情叙事的艺术形态

中国文人电影:诗情叙事的艺术形态

【摘要】:“诗情叙事”是本书对中国文人电影艺术形态的基本概括。而文人电影在表情达意上与诗词歌赋有非常近的“血缘关系”,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特征变得模糊不清,形成叙事动力的矛盾双方缺位,叙事失去了紧张对峙的基础,叙事的张力、爆发力也程度不同地迷失、弱化、消隐。

一、情节中心模式的突破

二、心理情绪化的诗情

三、“我”说

四、过去时态

□ 文人电影“诗情叙事”,是指以抒情化的心理情绪为叙事结构“中轴”,把艺术创作着力点推进到心理情绪化的层次上,随“情”所至,信“笔”由缰,描物赋形,叙事言理,无不发端于此,根基于斯,以诗化的叙事延展出绵延的心理空间和情绪世界,形成诗化的主观情态。

□ 一部影片隐含着与观众一定时间单元内相期待的心理曲线,秋波暗送、若即若离、黏黏糊糊、起伏变化。影片开头、展开、收尾必须受制于观看时间内的心理曲线。这种心理曲线固然会因时代、社会的审美要求、意识形态左右而出现一些变化,也会因情节模式、文化类型不同而不同,但是不论外界如何波谲云诡、波澜起伏,也不论叙事形态千变万化,也不论是戏人电影,还是文人电影,叙事法则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定动作”。

□《小城之春》神秘的令人着迷的旁白是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其魅力直到今天仍锐不可当。那个忧郁、略带沙哑的,有一丝顽皮但充满着性感的女声旁白,如泣如诉、如烟似雾地流布全片,把影片覆盖在一片浓浓的悲愁氛围之中,观众在如泣如诉的感情潮水之中不能自拔。

□ 在这种幽怨的画外旁白下,玉纹像一个熟悉的朋友,从银幕上悄悄地走下来,静静地坐在观众席上,紧紧地靠在你的身边。你甚至能感受到玉纹身体的温热、成熟女性的气息。她俯在你的耳旁如泣如诉,轻轻低语,你甚至能感受到她呼出的气息,轻轻地吹到你耳根上的温热,她静静地讲述着她的过去、现在、未来……

□ 玉纹像早有预感似的遥遥地注视着昔日恋人的到来。一连的短句,一连的用“他”字起头,其不平的隐情,如丝如缕地从银幕上漫溢出来。不仅知道他从哪里来,又来干什么,他停下,走后门,绕小巷,举手敲门等一举一动都洞悉幽微。志忱从城外一路走来,玉纹目光也一路地追随、探询,像是一种长别离后深情的抚摸,也预示着在单调、枯寂的家庭生活中,对匆匆而来志忱温润地接纳。

□ 玉纹逡巡、徘徊的目光,像一个悲愁无依、四处游荡的灵魂,敏感、纤细、多情、无奈,时刻留意着周围的一切,处处诉说着内心的感受。看影片,结识玉纹,像一股和畅的春风轻轻拂面。这里显示着费穆对中国文化出神入化的运用。

□ 文人电影瓦解了主流情节电影的情节中心模式,“敌手”缺位,冲突消失,叙事发展动力弱化,叙事形态没有了暴风骤雨般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没有了紧张、对峙与尖锐,呈现出月明风清、小桥流水般的散淡、蕴藉。

“诗情叙事”是本书对中国文人电影艺术形态的基本概括。

文人电影与戏人电影等叙事形态截然不同。戏人电影一般以对峙的双方形成矛盾,并以此为叙事动力,在动作、反动作的交替作用下,按线性的顺时性推动冲突的起始、发展,最后达到高潮。戏人电影等主流情节剧电影矛盾激烈冲突,情节跌宕起伏,性格鲜明突出,主题清晰明了。

而文人电影在表情达意上与诗词歌赋有非常近的“血缘关系”,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特征变得模糊不清,形成叙事动力的矛盾双方缺位,叙事失去了紧张对峙的基础,叙事的张力、爆发力也程度不同地迷失、弱化、消隐。

文人电影“诗情叙事”,是指以抒情化的心理情绪为叙事结构“中轴”,把艺术创作着力点推进到心理情绪化的层次上,随“情”所至,信“笔”由缰,描物赋形,叙事言理,无不发端于此,根基于斯,以诗化的叙事延展出绵延的心理空间和情绪世界,形成诗化的叙事情态。

论家在分析《小城之春》(1948年,费穆导演)指出:

“在《小城之春》中,映现在银幕上的不是现实时空中一个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而是随着情节流动、情境转移的作者(导演)心目中的诗情图景。所以,电影中的一窗一树首先是作者心境的写照;电影中的时间流动、空间转移是随作者的心绪迂回跌宕的;一幕幕的画面是超验的显现,也是一唱三叹的咏歌。”[1]

对文人电影叙事形态的相近、相似的界定、表述有很多,如“散文化的电影”“散文电影”“散文诗式的电影”“诗化电影”[2]“诗情电影”[3]等等。这些细化、繁多、名称不一的称谓大都在“散文”与“诗”这两个关键词上打转转,以“散文”与“诗”两个文学体裁指称文人电影当然是比喻用法,反映了论者对文人电影剧作形态,基于论者个人对“散文”与“诗”两个文体及其影片观赏通感相似、相近而做出的判断。

事实上,具体到一部文人电影作品时,究竟是“散文的”,还是“诗的”[4]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当把它与戏人电影比照时,文人电影的叙事形态会立即清晰起来。

在古代,“散文”是指与“骈文”相对的散文体文章,包含的种类非常多,史传传统就是以“散文”的面貌出现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散文”是指五四文学革命后,经刘半农首倡,到周作人发表《美文》短论,在创作实践中逐步确立的现代“散文”。

谈到“现代散文”,人们容易想到鲁迅、周作人、梁实秋等人的那些充溢着浓厚个人趣味,具有平淡自然的,体现着作家性灵、情志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体现着现代散文的感性形态和动人魅力。这是一种抒写性情的心灵文字,是一块自己开垦的园地,是一种趣味,一种自然平淡而又隽永的文字。

现代散文流露出来的艺术精神与文化内涵,归根结底仍是传统文化中抒情诗文化的一脉流传。以个体的观影感受把文人电影称“散文”,着眼了文化之“流”,而忽视了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