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对于“文人电影”的理解、研究大都与林先生的著述有关。台湾学者陈炜智先生2000年10月在给本书作者的信中说,他关于“文人电影”的兴趣以及开展的相关研究,“多少也受到林年同先生论文的启发”。到目前为止,海内外电影学人对文人电影的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路径和其相应的内涵。......
2023-08-10
平淡不是单调,简洁不是空洞。文人电影正是善于运用最少、最简洁的艺术语言,形成一种蕴藉、深厚、缅邈的艺术境界。
文人电影应该是一锅陈年的老汤,煨的时间越长,也越有味道。舀一口一尝,品不出里面究竟加了什么作料,却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想品。这就是古人所追求的那种境界。
“味道”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重要的一个术语,也是中国文艺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一个艺术作品最高的境界。其实味道并不神秘,它指的是一种可以诱人深入,对一部作品可以反复品评、把玩而其乐无穷的某种东西。而“品味”也就是这样一种艺术欣赏活动。
“味道”的形成在于作品本身要注重以少胜多、以一驭十的艺术取向,从而在艺术欣赏这样一个抵达文本“彼岸”,对文本破解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纵深、复杂的“二度创作”空间。这样一个“纵深的文本空间”,为不同的艺术欣赏个体,再造其心目中另一个文本启动了二度创作的原动力。
欣赏者走向这个“纵深的文本空间”中,也就是在慢慢地咀嚼“味道”的过程中,会因个人“体质”差异、个人趣味不同、性格气质不同,停留在不同“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视角与看法。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欣赏视角也就决定了欣赏者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欣赏者主体在这样一个“纵深空间”畅游的过程中,在调动自己的欣赏经验和生活积累,在破解一个个艺术元素,解构一个个艺术装置时获得充沛的审美愉悦。
此时人们用一个字——“味”来表述这个过程。
当这样一个审美过程用在文人电影上,这种审美活动具备了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有味道”就是观众调动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后获得收获。“有味道”就不是苍白的、直露的、索然无味的,影片就不是一览无余,就不是一眼看到底。第二,正是有了这么一种“味道”,才使得人们可以品评、玩味的深度,有了一种蕴藉。第三,有了一种“味道”,人们在看电影时,才可以称得上进入一种叫“欣赏”的活动,才可以一遍遍地看而不觉无味,甚至一遍比一遍有收获。
因此,文人电影就有了让人们反复品味的魅力,有了可以反复观看而更觉其味的价值。正如那个神秘的《小城之春》是需要玩味的,而不是一览无余的;需要反复地,而不是过眼烟云地。
看文人电影,像品评一首古典诗词,需要摇头晃脑地反复吟咏,才能领会其中美感、韵味,才能把一个精致文本一点点地浸开;看文人电影,像走进一个精致的私家园林,需要在曲径通幽中,在千百度的寻觅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她的美感。
人们对《小城之春》就喜欢用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描述。这种对《小城之春》的喜爱几近于膜拜的程度,对影片的赞美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就像一个由远而近的梦。”
“含情暧昧。”
“而且还必是亦步亦趋、悬思再三,才能参透一二的”。[41]
影片的意味如此深厚,人们把影片比作“城春草木深”[42],“看到这样一部温柔婉约,颇具东方色彩的电影,心里自像如获至宝似的兴奋不已,不仅看了好几次,且逐场、逐镜头地分析玩味再三。”影片的成功之一在于它的“留白”,“多留余地让观者想象”[43]且不讲影片令人们反复玩味、议论再三的主题,那个琢磨不透、神秘、慵懒、性感的女主角玉纹,“不是黑白分明对错的问题,而是充满着许多灰色地带可容思考与讨论的空间。”[44]
《小城之春》写一段隐情,一个少妇的闺怨隐情,一段曾经分手的恋人在各有所依后,又聚到一起后那种隐秘复杂的情感天地。影片截取的恰是礼言患病多年,玉纹心如死灰后的这段日子,旧友志忱来到了他们的家……
引而不发,藏而不露,如箭在弦,如鲠在喉,影片恰切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含蓄的张力。一切的物像,一切的语言,一切的动作,一切的光影……统统被赋予了幽微的意韵,令多少人为之着迷、神往,欲说还休。
■《小城之春》,费穆导演,1948年
一般而言,文人电影对对白、旁白的使用很节制,或者是忌讳的,他们更多运用电影画面的力量来展示,来显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因为在一览无余的对白下,含蓄、节制、韵味总是受到或多或少的伤害。《小城之春》却成功地把对白、旁白参与到意蕴的形成中来,看影片、赏对白,感受到的是语言的巨大力量。
令多少个评论者倾倒的那个神秘的玉纹旁白,带给观众的是欲说还休的艺术魅力:
“女主人公的声音在影片的旁白中,具有一种几乎不可抗拒的磁性魅力——既慵懒,又妩媚;既冷淡,又性感;既啰唆,又简短;既像云中仙子,又像招魂女巫;既是提示,又似催眠;既在画外,又在画中;既像喝醉,又是像做梦;既像说今,又像编古。这声音时隐时现、恍恍惚惚,让人糊里糊涂、如痴如醉地随之进入电影画面及其声音所共同营造的似梦非梦的艺术世界。”[45]
在玉纹的旁白中,方能见出玉纹那种万念俱灰,而又恪守着为人妻职责的心灵天地。在玉纹慵懒无力的精神世界中,我们方能悟出她与志忱再次相遇后心有所动,而又“心不在焉”、不知所措的心灵天地。
对白把一个含蓄的情感世界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
志忱:我们有十年没见了。
玉纹:老黄倒给你预备好洋蜡了!我们这儿一到12点就没电!
志忱:哦!
玉纹:到12点,拉汽笛,电灯就灭了!
志忱:我也就要睡了,用不着点蜡了。
玉纹:让你住这间屋子,委屈了你,这儿什么都不齐全。
志忱:不是什么都有了吗?
玉纹:我不知道来的客人是你。
志忱:是。
玉纹:你床上还短点东西!
志忱:不短什么了!
玉纹:短一床被单,一条毯子,天还冷呢!
志忱:我不怕冷。
玉纹:我去拿。
志忱:不用了!不用了,哎——
玉纹:我给拿去,我就来,我就来。
这是志忱与玉纹首次见面后,也是两人首次单独在一起后两个人的对白。志忱第一句“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试图打开话题,急切地盼望共同回叙已逝去的情感岁月。但玉纹答非所问,“老黄给你预备好洋蜡了……”,玉纹沸腾的内心外表却如此的冷静。志忱顿时无话可说,一时语塞,只好敷衍了一声“哦!”玉纹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到12点……”,看似对第一句的重复,其实是想平静一下内心深处激动的情感。志忱似乎也听清了玉纹的意思,也只好这样有一句无一句地说下去。而玉纹执意去拿毯子,其实也是总想能和志忱多待一会儿心思的自然流露。
在志忱与玉纹答非所问、言不由衷,似乎有点颠三倒四的对白中,尘封的情感岁月打开了,初次见面的紧张,彼此的探询、节制、防备、矜持,一切都溶化在这个意味深长的对白中了。观众也就在这段外冷、内热的对话中,感悟到两人情感的振荡和彼此心灵深处荡起的波澜。
味道全溶化在这个对白中了。这种对白后面所隐藏的韵味确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能不过一个声调的变化,就可以见出深奥的意味。
一天志忱竟然大胆地约玉纹去走一走。在相互道过“早”后,志忱对玉纹说:“吃过饭,撒个谎,我们出去走走,谈谈。”玉纹问:“上哪儿去?”志忱回答:“城头上。”几天过后,玉纹也约志忱出去走走,机位、对白完全相同,两个人心理位置却变了:
志忱:早啊!
玉纹:早啊!吃了早饭,撒个谎,到城头上去找我。
志忱:干吗?
玉纹:干吗?!
■《小城之春》,费穆导演,1948年
志忱:你去买菜去啊?
玉纹:嗯!
似有万语千言,彼此心照不宣,总是情感无限!
似乎就是昨天,志忱约了玉纹到城头走走,今天面对玉纹相邀,这个志忱愣头愣脑地偏偏反问一下“干吗?”,而最具味道之处在于玉纹一个略扬的声调变化:“干吗?!”既是嗔怪,又是反问,既是撒娇,又是不满,把玉纹的心态情感展示得韵味无穷。自知说错话的志忱只好有一搭无一搭了问了一句“废话”——“你去买菜去啊?”玉纹也只好不再多话,一“嗯”了之。
文人电影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平民娱乐”,一个很轻微的小技巧,则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大天地。举重若轻,以一驭十,以简驾繁,古典文艺美学的法则在这一寥寥数语的对话中挥洒得淋漓尽致。
有关影像长河:从费穆到张艺谋的文章
海内外学者对于“文人电影”的理解、研究大都与林先生的著述有关。台湾学者陈炜智先生2000年10月在给本书作者的信中说,他关于“文人电影”的兴趣以及开展的相关研究,“多少也受到林年同先生论文的启发”。到目前为止,海内外电影学人对文人电影的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路径和其相应的内涵。......
2023-08-10
弱小者、不幸者、无助者是文人电影中常见的人物家族谱系。片头、片尾那悲怆、低缓、沉重的音乐下,那沙滩上累累的白骨以及锈蚀的手铐,传达出吴永刚对于人间争斗中弱小生灵的悲天悯人。肖涧秋对文嫂母女不遗余力地关爱,我们更愿意把它看作文人电影导演对弱小者的下意识、不自觉地帮助,一种自然流露的人性之光、悲悯情怀。......
2023-08-10
在这个融合中,对“个体”的关注、关爱,始终被一个理性、理念的社会、政治大主题牵引着。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际、命运起伏无不承载了鲜明而深刻的理性主题。电影中的人物是感人的,电影中的理性主题是深刻的,甚至这种预设主题已完全超越了观众对胡玉音、秦书田这些小人物个人命运的担心。......
2023-08-10
而本书所论的“文人电影”,正是他的学术思考中的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成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生命的文化体来说,即便是电影这门现代艺术,也仍然是富含中国特质的。而富含中国特质的中国电影,也需要有具有中国特质的电影学术话语相匹配。总之,本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学术之旅,沿途有值得欣赏的风光。......
2023-08-10
在他们的眼中,文人电影就是具有浓厚的文学味道的电影,是“文学的电影”。由于新文学力量的加盟,特别是夏衍等一批“文学人”的加入,才出现了被黄继持、古苍梧教授等人称作的“文人电影”的出现。该书1989年出版,该书显然借用了黄继持、古苍梧、林年同等人关于文人电影、戏人电影的观点,把文人电影、戏人电影这些概念上升为梳理中国电影史的核心概念。......
2023-08-10
古代文人心中总是充满着一方挥之不去的山水精神。山水精神既成为文人心灵的庇护所在,也成为他们不满现实,见证孤傲人品与高洁人格所在。山水成为创作者生命大主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山水也有了精神。《那山那人那狗》展示的是一对父子的邮路之旅。......
2023-08-10
在此后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正是由于这个兴之所至的画外音,这个想起什么说什么,甚至有点颠三倒四的画外音,信“笔”由缰,连缀起一幅幅浪漫、传奇、是是非非的“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展现出“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人生豪情。在漫天雪野里,随着吉普车在山区小道上颠簸,“我”心情沉痛地诉说着“我的父亲母亲”。第一人称画外音的叙述方式,“我”说,在现代电影中越来越多地采用。......
2023-08-10
社会派之外,文人电影为中国电影及观众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昭示个别理论与创作文本的独创性。人文电影是什么?人文电影,通过审美为我们提供的无疑是一种独特的认知与存在方式。本书以香港学者黄继持、古苍梧、林年同教授所指称的“文人电影”概念为基础,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它是完成于往昔的一项电影史研究成果,对于当下亦极有启示与对照意义。如此这般,蔚成风气,文人电影于是消弭殆尽。......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