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柔的审美形态其实是对文人文化的一种承传。......
2023-08-10
文人文化是个性文化,文人总是以独立不羁的品格昭示着自己的价值,也决定了它丰富多彩的艺术品格。
诗有24品,这是司空图对诗歌美学特质所做的分类,其雄浑、冲淡、纤浓、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不一而足。
正如文人禀性各异、情趣不一,文人电影的审美形态也不限于一尊。我们指出阴柔作为文人电影主要的美学特质,其实“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总是闲散悠然,文弱迂滞的。只要翻翻历代文人的抒怀之作,就可以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往往还有一种豪侠之气。”“那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先贤遗风,除却温雅合礼的儒士风范外,还有任侠使气的豪侠襟度。”[12]
香港电影学者林年同先生在分析文人电影杂多的审美形态时,“发掘”出了电影史上一个“未竟的贺孟斧理想”。林年同从文人画谈起,他认为文人画并不是仅仅梅兰竹菊式的清淡,“文人当中崇高奇倔纵姿的艺术风格是五代北宋年间兴起的一种流派,多表现在人物画,释道人物画,鬼神画等作品里面。贯休、石恪的画,画笔豪放,出入绳检之外极尽陆离鬼怪……”[13]由此进入文人电影的分析时,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文人电影’系统中,以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最占优势。《小城之春》《鲁班的子孙》不设不施,无外饰造作,无纵横习气,前者简雅,后者简洁,都是精品。可惜‘文人电影’风格系统中纵姿奇倔一系自贺孟斧三十年代拍了《月下小景》之后,却一直未曾得到应有的注意,更谈不上发展了。”[14]
“贺孟斧镜头多奇峭之笔,俯仰蹲立,豪放自由,在‘文人电影’追求平淡天真之外,另辟蹊径,开创了奇倔纵姿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第三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写实,也有类似的尝试,例如《一个和八个》笔法粗放,寓理于奇,颇得贺氏之传。”[15]
由于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文人电影的审美主调被以阴柔为主导的样式浸染了。其实,中国文人电影在阴柔为主的样式下,个人风格间有一定的差别。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创作中,吴永刚、孙瑜、费穆是中国文人电影导演三大星座,他们以《大路》(1934年)、《神女》(1934年)、《浪淘沙》(1936年)、《小城之春》(1948年)等传世作品显示的独立艺术个性,其作品集中于中国电影三四十年两个重要时期,而彪炳于中国电影史的长河中,让后人钦慕不已。
他们共同保持了一份文人对传统文化和电影的热诚,作品洋溢着那份属于文人才有的执着,主题上有着相似的对小人物生存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叙事上表现着与主流情节电影的疏离,并把传统文人文化的艺术精神贯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各自的艺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与传统文人文化实行着成功的对接,呈现出相同的美学追求。
但如果深入他们各自艺术世界探询就会发现,不同的家庭出身、童年经历、求学生涯使三人的创作出现很大的分野。不同的人生态度就像他们的面貌一样,烙印在他们的作品中,孙瑜的青春、力量,吴永刚的忧郁、凄苦,费穆的愁肠百结而又从容有致,显示着他们不同的艺术形态。
较多地接受西方教育的孙瑜,始终微笑着注视着人生,“他相信有了健全的体魄,就可以改变‘暮气沉沉的状态、思想和道德的卑弱’”[16],即便是面对着生活的重压,年轻的筑路工人的生活也是欢乐的,其作品也是快乐而活泼、天真而富于青春的力量。
中原孤独而寂寞的生活及较早的对五四民主思想的接触,吴永刚锁着眉头看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香港影评家黄爱玲认为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内向、敏感、直觉锐利”[17]。
他在《神女》(1934年)中,发掘了既为母亲又为妓女的人生悲惨而无奈的一面,这种无奈到了《浪淘沙》(1936年)中,成了一个失手犯罪的水手,作品的主题上升到了人生终极悲剧命运的思考;及至40多年后的《巴山夜雨》(1980年),他感兴趣的是一条客船上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与辛酸苦辣。
黄爱玲认为吴永刚“对事物的本质比对象更为关注,而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内省深度在中国电影里亦不寻常。”[18]应该是对吴永刚的真知灼见。吴永刚作品染就的是化不开的沉重、无奈、忧郁和悲苦。
相比之下,费穆却是老练、稳重得多。费穆优雅、富裕的家庭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赋予了他知人论事、叙事言理的一种超脱、稳健和不急不躁的从容,不疾不徐、从容不迫,这种气质都充分贯注到其作品中。因而费穆比吴永刚、孙瑜任何一个人,更能生活在传统文化的优雅世界里。
费穆从早期作品《天伦》(1935年)到《小城之春》(1948年),他对于传统文化多表现出一种文人式的既认同,又有不解,但最终也逃脱不开的复杂心绪与情结,因而费穆也比任何一个人更像文人。当然也比任何一个人遭到更多的误解。
有关影像长河:从费穆到张艺谋的文章
在他们的眼中,文人电影就是具有浓厚的文学味道的电影,是“文学的电影”。由于新文学力量的加盟,特别是夏衍等一批“文学人”的加入,才出现了被黄继持、古苍梧教授等人称作的“文人电影”的出现。该书1989年出版,该书显然借用了黄继持、古苍梧、林年同等人关于文人电影、戏人电影的观点,把文人电影、戏人电影这些概念上升为梳理中国电影史的核心概念。......
2023-08-10
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基因,决定并形成了中国电影的基因“脸谱”。对技术/技法不敏感的背后是人文倾向的突出与强调,而人文传统的突出与强调反过来又加剧了人们对电影技术/技法的忽视与冷漠。“电影”的本体是商品,文人电影的本体是“文化”,但二者却不幸地“结合”了。□ 费穆与张艺谋是百年文人电影中两座高耸的大山。......
2023-08-10
文人对生命感伤有着深切的体验与表达。“古代文人总是处在种种矛盾的夹缝中,一辈子在仕与隐、君与亲、忠与孝、名节与生命、生前与身后等问题上痛苦地熬煎,这种痛苦和矛盾的文化性格,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也与复杂的社会环境有关。”生命感伤的主题也成为古代诗、词、赋、曲中吟咏不绝的主题,成为文人文化中最易拨动人们心弦的感人篇章流传至今而不衰。......
2023-08-10
文人电影“命苦”,“命”就是先天的,是来自生物体的基因所致。就像播出的节目与电台,栏目板块与电视,版面与报纸一样,文人电影与电影的关系,是内容物与由光、电、声、化构成的现代媒介的关系。判明“文人电影”——内容物,与“电影”——媒介的区别,也就能找到文人电影的痛苦根源。文人电影史,就是一部“电影作者”们在背离中龃龉,在矛盾中煎熬的历史。萦绕在文人电影作者们心头的永远是痛苦的旋律。......
2023-08-10
社会派之外,文人电影为中国电影及观众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昭示个别理论与创作文本的独创性。人文电影是什么?人文电影,通过审美为我们提供的无疑是一种独特的认知与存在方式。本书以香港学者黄继持、古苍梧、林年同教授所指称的“文人电影”概念为基础,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它是完成于往昔的一项电影史研究成果,对于当下亦极有启示与对照意义。如此这般,蔚成风气,文人电影于是消弭殆尽。......
2023-08-10
生命的有限带给人类的悲剧感受,总会使生活增添一层悲苦和哀愁的色彩,而这种生命的苦涩、无奈和穷愁随着现实境遇程度而加深。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由于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大众传媒、文化工业,其生命的咏叹很少以单纯的样式出现,相反这种生命的感伤体验往往随着现实的境况而升温、引燃。也就是说,生命感伤往往是在人生的穷愁难解、困境难消、郁闷难除的人生境地中出现。许多影片的出现都与一定的现实境况相关。......
2023-08-10
显然,视觉表意是电影先天具有的生理基因,也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特性。也就是说“视觉表意”在电影的技术层次和艺术层次上都构成了电影的本质。对视、听元素表意的偏重与选择,也形成了不同的电影艺术形态走向和艺术门类。电影的视觉表意往往得到重视与发挥。我们强调文人电影的“重在视觉表意的视听形态”,其意在于文人电影对电影视听元素选择中,相对地存在着重“视”、轻“听”的倾向。......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