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影像长河:费穆到张艺谋的古代文人山水精神

影像长河:费穆到张艺谋的古代文人山水精神

【摘要】:古代文人心中总是充满着一方挥之不去的山水精神。山水精神既成为文人心灵的庇护所在,也成为他们不满现实,见证孤傲人品与高洁人格所在。山水成为创作者生命大主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山水也有了精神。《那山那人那狗》展示的是一对父子的邮路之旅。

古代文人视仕途、功名为人生最高目标,“学而优则仕”是他们千年共有的梦想和平生孜孜以求的目标。

“古代文人是以政治抱负为其平生的追求的。”

“中国文人有着一种政治中心主义的文化教育心理传统。”

“翻翻古代文人的传记就知道,他们的人生历程主要也就是一种仕途经历。”

“这使得古代文人很少立志做纯粹的学者与作家,就像贾宝玉所深恶痛绝的那样,文人总是满脑子仕途经济的念头。”[59]

不过,仕途往往并不那么一帆风顺,“进”少“退”多,使文人们的生活也就忧多乐少。为维系他们的心理平衡,文人们往往会滋生一个心理“保护膜”,那就是顺时则“进”,逆时则“退”。“退”时,“独善其身”“退而思避”的文人们,要么返回书斋捡起庄老圣典,把他们看作精神上最后的皈依;要么寄情山水,看作是失意倦怠时的心灵抚慰。山野、林泉往往成为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屈原行吟,陶潜采菊,长河落日,闺怨思春……古代文人心中总是充满着一方挥之不去的山水精神。

山水精神既成为文人心灵的庇护所在,也成为他们不满现实,见证孤傲人品高洁人格所在。文人文化千百年来的源远流长当然也会积淀到电影中来。

检视文人电影就会发现,他们总是或浓或淡,或者下意识地流露出浓厚的山水情怀。山水作为一个地理景观,成为许多文人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不论30年代的《淘淘沙》(1936年),40年代的《小城之春》(1948年),新中国成立17年中的《林家铺子》(1959年)、《早春二月》(1963年),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第四代导演的《巴山夜雨》(1980年)、《城南旧事》(1982年)、《边城》(1984年)、《良家妇女》(1985年)、《乡音》(1983年)、《青春祭》(1985年),还是第五代的电影作品《黄土地》(1984年)、《孩子王》(1987年)、《边走边唱》(1991年)、《红高粱》(1987年)等,山水景致成为影片创作一个重要部分。

谢铁骊读到柔石的小说《二月》时,就想到了他熟悉的江南水乡,创作冲动促使他几年后最终把《早春二月》搬上银幕,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影片也成为新中国成立17年电影中一部经典。陈凯歌拍摄《边走边唱》时,为找到与影片题旨相符合的地理环境,跋涉700多公里,踏遍西北五个省区,直到找到满意的场景为止[60]。张暖忻拍摄《青春祭》,与主创人员走千山万水,访傣家村寨。创作人员之所以为场景如此醉心,苦苦寻觅,就在于这些山水天地印证、表达了影片的主题。

在文人电影中,山水景观不是单纯的地理场,已上升到文化符号的层次,既是创作者灵感触发点,也成为创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元素。山水成为创作者生命大主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山水也有了精神。

《浪淘沙》(1936年)中,阿龙与胖警察由于乘船触礁,流落到孤岛。裸岩,阳光,沙砾,形单影只的淡水桶,一望无际的似乎永远在咆哮着的大海……在这种永恒地散发着死亡气味的地理环境中,生命如此脆弱、短暂与无奈,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变得如此毫无意义!联系到30年代战乱纷呈的现实,基于战争的生灵涂炭,吴永刚作为一个文人导演悲天悯人的感怀,那种对现实争斗的无奈与不满,变得非常清晰起来。

《那山 那人 那狗》(1998年)展示的是一对父子的邮路之旅。在对父子二人各自不同的心绪展示中,带出的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山里世界。

■《那山 那人 那狗》,霍建起导演,1998年

在这个似乎不知魏晋的“山里世界”里,人们是如此的纯朴,民风如此的淳厚,充满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牧歌情调。山路,婚礼,篝火,还有山里的人们,王婆、水娃、妹子等……当许多来到这里的公安、医生、教师等或成为劳模,或晋升调走,父亲却一往情深地恋着这条邮路。甚至对别人写给他上级的“表扬信”也不让人发。父亲心中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依恋,这种依恋才让父亲感觉到,“一个人有了想头,干什么都有干头。”那么,究竟是什么令父亲如此着迷?这条邮路维系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呢?

“大山”“大山里的人们”是影片反复出现的词。大山,那是一个大远景下的如画如诗的境界,一种牧歌般的诗意情调,一种被高度提纯的远离现实生活的境界,甚至连色彩都是被高度抽象化的如梦如幻的颜色。

而“大山里的人们”更没有世间事务的纷扰,充满着大山般的纯洁与牧歌情调、田园色彩。这里的人们没有花言巧语,没有客套,甚至许多时候都是沉默的,而这种沉默的背后,是不需用言语即可沟通的默契与心心相印。

“大山”成为影片展现的牧歌情调,自然的、非文明的、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其实也是文人们理想中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