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生命情怀:从费穆到张艺谋,感悟浓厚生命体验》

《生命情怀:从费穆到张艺谋,感悟浓厚生命体验》

【摘要】:在鲜活的艺术文本中,个体苏醒了,生命苏醒了,人们感悟着浓厚的生命体验,形成一种感伤的文化体验。

文人电影对个体关爱中,在沉沉的忧患意识中,总是表现人之为人可叹、可悲和可怜,观其不幸而又无能为力,不能为人物开出走出人生困境的“处方”,为镜中的芸芸众生找到一个完满的归宿与出路,也就常常陷入一种无奈的感伤之中。

影片在对人物不幸的抚慰中,使影片处于一片伤感的天地中。观众像是倾听着一个不幸者的故事,在情感的共鸣与交融中,为弱小者的悲苦无依掬一捧同情的泪水。

当我们把近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神女》(1934年,吴永刚导演)、《浪淘沙》(1936年,吴永刚导演)、《小城之春》(1948年,费穆导演)、《早春二月》(1963年,谢铁骊导演)、《林家铺子》(1959年,水华导演)、《巴山夜雨》(1980年,吴永刚导演)、《青春祭》(1985年,张暖忻导演)、《城南旧事》(1982年,吴贻弓导演)、《乡音》(1983年,胡炳榴导演)、《良家妇女》(1985年,黄健中导演)、《黄土地》(1984年,陈凯歌导演)、《边城》(1984年,凌子峰导演)、《边走边唱》(1991年,陈凯歌导演)、《心香》(1991年,孙周导演)、《活着》(1994年,张艺谋导演)、《一个也不能少》(1998年,张艺谋导演)、《我的父亲母亲》(1998年,张艺谋导演)、《那山 那人 那狗》(1998年,霍建起导演)、《幸福时光》(2000年,张艺谋导演)等这些文人电影文本集中审视后,就会发现在古典诗词中常咏不衰的主题,如爱情、亲情、友情、思念、别离、生死等仍然反反复复地在出现在这些电影文本中。

其实,艺术文本中爱情、亲情、友情、思念、别离、生死都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情感要素,对这些要素的吟咏、抒发,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生命感受,唤起在喧嚣、忙碌的尘世生活背后常常被压抑、忽略了的个体意识,从而在天地间思考个体的存在。

在鲜活的艺术文本中,个体苏醒了,生命苏醒了,人们感悟着浓厚的生命体验,形成一种感伤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