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等生物是无所谓生命感伤的,不存在生命感体验与意识。当高等生物意识到生命,意识到生命最后将要终结,将要以“悲剧”结束的时候,这时候感伤就产生了。感伤源于人类对死亡悲剧性的心理反应。生命意识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感伤,一般都是出现在孩童时代。这种伤感出于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询问和死后不能把握的空洞。对“彼岸”的探询,人类发射出的想象之箭一次次在不能到达的彼岸途中,无可奈何地摔落下来。......
2023-08-10
一、弱者悲歌
二、生命情怀
三、山水精神
□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有着这样震动的瞬间:当落日映红天际,当明月高悬天幕,在一个随意的场合,一个偶然的瞬间,“‘我’是谁?”“‘我’死亡后会是什么样子?”会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生命意识在这一刻开始涌动了。生命意识就这样开始于尚不懂事的年龄,像无尽的黑夜里一道骇人的闪电。也就从这一刻开始,感伤也许就与生命永远为伴了。
□ 随着一天天地长大,生命总是被许许多多第一次的新鲜与激动充实,但尘世的喧嚣、忙碌的生活,其实不可能永远遮蔽着对生命的问询。生命的感伤总是在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刻,像一只偷袭的老鼠,突然会咬人们一口!痛得人们往往一个激灵!
□《小城之春》的地理场景完全限定在一个破败的大院和那个春风习习、衰败不堪的城墙上。影片名为“小城”,但人们感受不到任何“城”的感觉,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建筑、房屋,也看不到熙来攘往、沿街叫卖的市井之相。
□ 文人电影创作者是身处现今,心系过去,表面宁静而实难真正的宁静的人。文人电影总是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社会、文明、秩序、体制的自觉、不自觉地抵触、反对或远离,而对自然、山水显示着不由自主的向往和倾慕,对自然、理想常常表现出压抑不住的欣喜。
□ 文人电影对社会、阶级、政治、现实总是不自觉地“王顾左右而言他”,像在一个热闹的晚会上,他们总是表现出不合群地落落寡欢和心不在焉,他们常常处在“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情境之中。
□ 文人电影的生命感伤主题,往往得不到观众的认同,也得不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青睐,当然也不可能成为洞悉历史、观察现实的工具。文人电影只能在感伤着感伤,悲愁着悲愁中自怨自叹。但是他们直面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本身存在的问询所见出的力度与深刻,却是其他电影所不具备的。
艺术无非是对“人”的关注,但“人”却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人可以是伦理的人、阶级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古代的人、现代的人,不同的“人”决定了他们在叙事中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由此形成千姿百态的电影形态。
文人电影中的“人”,不是戏人电影中的“伦理人”[1],它更接近一个人之为人的“人”,一个本体意义上的人,一个缺少了明确的阶级归属、党派观念,甚至民族特征的人。
文人电影的“人”,从伦理文化的负载中逐渐蜕变,成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人。这一脉系的电影中,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个性、价值,体恤的是人性、人情、人道。
文人电影表现的“人”,既不着力于伦理功能的修复与校正,也不用心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表达,更无心于道德观念是非标准的设立与评判。它关注的仅仅是个体命运的状态、境遇。
文人电影的“人”,总是沉郁的、凄迷的、伤感的、无助的、弱小的,浸透着一种无奈与悲凉。
有关影像长河:从费穆到张艺谋的文章
低等生物是无所谓生命感伤的,不存在生命感体验与意识。当高等生物意识到生命,意识到生命最后将要终结,将要以“悲剧”结束的时候,这时候感伤就产生了。感伤源于人类对死亡悲剧性的心理反应。生命意识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感伤,一般都是出现在孩童时代。这种伤感出于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询问和死后不能把握的空洞。对“彼岸”的探询,人类发射出的想象之箭一次次在不能到达的彼岸途中,无可奈何地摔落下来。......
2023-08-10
在这个融合中,对“个体”的关注、关爱,始终被一个理性、理念的社会、政治大主题牵引着。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际、命运起伏无不承载了鲜明而深刻的理性主题。电影中的人物是感人的,电影中的理性主题是深刻的,甚至这种预设主题已完全超越了观众对胡玉音、秦书田这些小人物个人命运的担心。......
2023-08-10
在他们的眼中,文人电影就是具有浓厚的文学味道的电影,是“文学的电影”。由于新文学力量的加盟,特别是夏衍等一批“文学人”的加入,才出现了被黄继持、古苍梧教授等人称作的“文人电影”的出现。该书1989年出版,该书显然借用了黄继持、古苍梧、林年同等人关于文人电影、戏人电影的观点,把文人电影、戏人电影这些概念上升为梳理中国电影史的核心概念。......
2023-08-10
在此后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正是由于这个兴之所至的画外音,这个想起什么说什么,甚至有点颠三倒四的画外音,信“笔”由缰,连缀起一幅幅浪漫、传奇、是是非非的“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展现出“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人生豪情。在漫天雪野里,随着吉普车在山区小道上颠簸,“我”心情沉痛地诉说着“我的父亲母亲”。第一人称画外音的叙述方式,“我”说,在现代电影中越来越多地采用。......
2023-08-10
海内外学者对于“文人电影”的理解、研究大都与林先生的著述有关。台湾学者陈炜智先生2000年10月在给本书作者的信中说,他关于“文人电影”的兴趣以及开展的相关研究,“多少也受到林年同先生论文的启发”。到目前为止,海内外电影学人对文人电影的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路径和其相应的内涵。......
2023-08-10
而本书所论的“文人电影”,正是他的学术思考中的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成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生命的文化体来说,即便是电影这门现代艺术,也仍然是富含中国特质的。而富含中国特质的中国电影,也需要有具有中国特质的电影学术话语相匹配。总之,本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学术之旅,沿途有值得欣赏的风光。......
2023-08-10
文人电影应该是一锅陈年的老汤,煨的时间越长,也越有味道。“味道”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重要的一个术语,也是中国文艺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一个艺术作品最高的境界。这是志忱与玉纹首次见面后,也是两人首次单独在一起后两个人的对白。......
2023-08-10
古代文人心中总是充满着一方挥之不去的山水精神。山水精神既成为文人心灵的庇护所在,也成为他们不满现实,见证孤傲人品与高洁人格所在。山水成为创作者生命大主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山水也有了精神。《那山那人那狗》展示的是一对父子的邮路之旅。......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