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无形的手、中国电影:影像长河

无形的手、中国电影:影像长河

【摘要】:两大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荡起的回响,是清晰而洪亮的,这就是流淌百年、不绝如缕的两大电影传统——“戏人电影”与“文人电影”。事实上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交互的而非独立的,融合的而不是分解的,相互渗透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应当以融合的眼光看待中国电影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一、对传统文化的梳理

二、戏人电影传统

三、文人电影传统

□ 中国传统文化之河流淌到20世纪初后,当电影这位纯正舶来品,这位现代技术的产儿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时,我们有必要探询: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之间是如何结缘的?

□ 电影一旦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它再也无法摆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只巨大的“无形的手”。中国电影不论长到多大,它都无法消抹掉中国传统文化的“胎记”。两大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荡起的回响,是清晰而洪亮的,这就是流淌百年、不绝如缕的两大电影传统——“戏人电影”与“文人电影”。

□ 从郑正秋、蔡楚生、郑君里到谢晋,从吴永刚、费穆到张艺谋,基于各自深厚的文化传统与艺术趣味的偏爱,各自创作的连贯与创作追求的稳定,在百年中国电影史的浩荡潮流中,划出两条飘逸而优美的弧线。

□ 史传/诗骚两大传统与戏人电影/文人电影不是各顾各、一对一的直系单传。事实上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交互的而非独立的,融合的而不是分解的,相互渗透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应当以融合的眼光看待中国电影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 在中国电影百年生生不息的长河中,文人电影泛起两次巨大的影像潮头:30年代与80年代,文人电影的重要导演及其作品基本都出现在这个时期。80年代电影与30年代的电影史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 与“蛮横”的戏人电影相比,“娇小”的诗骚传统也总会从侧面不断地撞击着电影史的发展,修正并调整着电影发展的路向,二者的“合力”共同形成了电影史的独特面貌。

□ 设定戏人电影/文人电影这样一个框架来讨论中国电影,当然也就有了一个框架的明晰、概括和高度,也同样有了一个粗线条应有的不细致和可能出现的误用,应该警惕非此即彼的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