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电影应该是一锅陈年的老汤,煨的时间越长,也越有味道。“味道”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重要的一个术语,也是中国文艺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一个艺术作品最高的境界。这是志忱与玉纹首次见面后,也是两人首次单独在一起后两个人的对白。......
2023-08-10
陆弘石
我与宪励相识,是在1991年。其时,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师从李少白先生,攻读“中国电影史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而我,则是作为少白先生的助手,负责电影系的专业教学安排。我比宪励只痴长两岁,他为人敦厚,治学勤奋,我俩很快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现在想来,在恭王府的那段共同成长的时光,真是非常值得怀念。
宪励从艺研院毕业后供职于报社,而且卓有成就。但他并未舍断自己的那份电影学术情怀,工作之余继续攻读了电影专业的博士学位。此间,他也经常和我交流他对电影的学术思考。而本书所论的“文人电影”,正是他的学术思考中的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成果。
关注华语电影历史和美学的人,对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影”这个命名应该并不陌生。但是,从一个只是体现模糊把握的“命名”,到有着清晰学理指向的学术“命题”,其实是有相当距离的。就学术研究来说,从“命名”到“命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宪励之前,国内学界已经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但总体来说,囿于探究的深度、宽度以及篇幅,尚未建立起应有的学理共识。而宪励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梳理和辨析,对“文人电影”的逻辑内涵给予了较为清晰的提炼和界定。不唯如此,宪励还以比前人更宏富的篇幅,下大功夫对“文人电影”的历史实践和美学特征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我看来,他之所论或许还有值得探榷之处,但在对“文人电影”从“命名”到“命题”的推动上,无疑是极大的一步。
本书的学术价值当然不止于此。令我同样感兴趣的是,宪励在治学理念上似乎有一种企图——中国的电影学术话语,应该具有怎样的一种中国特质?这个方面,郑君里、徐昌霖、罗艺军、林年同、王迪等前辈,早先都在他们那个时代做出过卓越的努力;但在晚近的中国的电影学界,此种自觉意识应该说是有所淡化的。这或许是“全球化”大势中的某种历史误会。
我始终认为,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样貌。所谓“文化求异”,当然也理应包括电影的学术话语的多样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生命的文化体来说,即便是电影这门现代艺术,也仍然是富含中国特质的。而富含中国特质的中国电影,也需要有具有中国特质的电影学术话语相匹配。
当然,这是一桩做起来不太容易的事情,但路径恐怕也是明确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继续依循前辈们所探索的方向,依托中国历代积淀的传统学术资源,建设性地去寻找和建构一套具有本土特质的关于电影的学术概念和阐释方法。如果说,建立“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是一个不错的愿景的话,那么,没有传统的学术资源的滋养和支持,这一宏愿也不啻无稽之谈。通过“现代转换”,接通历史与未来,这应该是中国电影学术的一种当代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宪励在本书中从中国传统诗学出发来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流脉的尝试,我以为亦是颇可嘉许的。
总之,本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学术之旅,沿途有值得欣赏的风光。拉杂写几句,权作推介。
有关影像长河:从费穆到张艺谋的文章
文人电影应该是一锅陈年的老汤,煨的时间越长,也越有味道。“味道”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重要的一个术语,也是中国文艺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一个艺术作品最高的境界。这是志忱与玉纹首次见面后,也是两人首次单独在一起后两个人的对白。......
2023-08-10
海内外学者对于“文人电影”的理解、研究大都与林先生的著述有关。台湾学者陈炜智先生2000年10月在给本书作者的信中说,他关于“文人电影”的兴趣以及开展的相关研究,“多少也受到林年同先生论文的启发”。到目前为止,海内外电影学人对文人电影的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路径和其相应的内涵。......
2023-08-10
在这个融合中,对“个体”的关注、关爱,始终被一个理性、理念的社会、政治大主题牵引着。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际、命运起伏无不承载了鲜明而深刻的理性主题。电影中的人物是感人的,电影中的理性主题是深刻的,甚至这种预设主题已完全超越了观众对胡玉音、秦书田这些小人物个人命运的担心。......
2023-08-10
在他们的眼中,文人电影就是具有浓厚的文学味道的电影,是“文学的电影”。由于新文学力量的加盟,特别是夏衍等一批“文学人”的加入,才出现了被黄继持、古苍梧教授等人称作的“文人电影”的出现。该书1989年出版,该书显然借用了黄继持、古苍梧、林年同等人关于文人电影、戏人电影的观点,把文人电影、戏人电影这些概念上升为梳理中国电影史的核心概念。......
2023-08-10
在此后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正是由于这个兴之所至的画外音,这个想起什么说什么,甚至有点颠三倒四的画外音,信“笔”由缰,连缀起一幅幅浪漫、传奇、是是非非的“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展现出“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人生豪情。在漫天雪野里,随着吉普车在山区小道上颠簸,“我”心情沉痛地诉说着“我的父亲母亲”。第一人称画外音的叙述方式,“我”说,在现代电影中越来越多地采用。......
2023-08-10
古代文人心中总是充满着一方挥之不去的山水精神。山水精神既成为文人心灵的庇护所在,也成为他们不满现实,见证孤傲人品与高洁人格所在。山水成为创作者生命大主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山水也有了精神。《那山那人那狗》展示的是一对父子的邮路之旅。......
2023-08-10
显然,视觉表意是电影先天具有的生理基因,也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特性。也就是说“视觉表意”在电影的技术层次和艺术层次上都构成了电影的本质。对视、听元素表意的偏重与选择,也形成了不同的电影艺术形态走向和艺术门类。电影的视觉表意往往得到重视与发挥。我们强调文人电影的“重在视觉表意的视听形态”,其意在于文人电影对电影视听元素选择中,相对地存在着重“视”、轻“听”的倾向。......
2023-08-10
一、重在视觉表意的视听形态二、静态机位三、单镜头段落四、空间表意的开掘□“画意镜语”是我们对文人电影镜头语言特质的概括,是指文人电影传承了文人文化,特别是文人画所表现出来的内敛、静观、主客交融的画境精神,与诗情叙事的艺术形态相契合,在镜头运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点。......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