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影像长河的学术之旅:费穆到张艺谋

影像长河的学术之旅:费穆到张艺谋

【摘要】:而本书所论的“文人电影”,正是他的学术思考中的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成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生命的文化体来说,即便是电影这门现代艺术,也仍然是富含中国特质的。而富含中国特质的中国电影,也需要有具有中国特质的电影学术话语相匹配。总之,本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学术之旅,沿途有值得欣赏的风光。

陆弘石

我与宪励相识,是在1991年。其时,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电影系,师从李少白先生,攻读“中国电影史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而我,则是作为少白先生的助手,负责电影系的专业教学安排。我比宪励只痴长两岁,他为人敦厚,治学勤奋,我俩很快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现在想来,在恭王府的那段共同成长的时光,真是非常值得怀念。

宪励从艺研院毕业后供职于报社,而且卓有成就。但他并未舍断自己的那份电影学术情怀,工作之余继续攻读了电影专业的博士学位。此间,他也经常和我交流他对电影的学术思考。而本书所论的“文人电影”,正是他的学术思考中的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成果。

关注华语电影历史美学的人,对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影”这个命名应该并不陌生。但是,从一个只是体现模糊把握的“命名”,到有着清晰学理指向的学术“命题”,其实是有相当距离的。就学术研究来说,从“命名”到“命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宪励之前,国内学界已经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但总体来说,囿于探究的深度、宽度以及篇幅,尚未建立起应有的学理共识。而宪励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梳理和辨析,对“文人电影”的逻辑内涵给予了较为清晰的提炼和界定。不唯如此,宪励还以比前人更宏富的篇幅,下大功夫对“文人电影”的历史实践和美学特征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我看来,他之所论或许还有值得探榷之处,但在对“文人电影”从“命名”到“命题”的推动上,无疑是极大的一步。

本书的学术价值当然不止于此。令我同样感兴趣的是,宪励在治学理念上似乎有一种企图——中国的电影学术话语,应该具有怎样的一种中国特质?这个方面,郑君里、徐昌霖、罗艺军、林年同、王迪等前辈,早先都在他们那个时代做出过卓越的努力;但在晚近的中国的电影学界,此种自觉意识应该说是有所淡化的。这或许是“全球化”大势中的某种历史误会。

我始终认为,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文明趋同,文化求异”的样貌。所谓“文化求异”,当然也理应包括电影的学术话语的多样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生命的文化体来说,即便是电影这门现代艺术,也仍然是富含中国特质的。而富含中国特质的中国电影,也需要有具有中国特质的电影学术话语相匹配。

当然,这是一桩做起来不太容易的事情,但路径恐怕也是明确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继续依循前辈们所探索的方向,依托中国历代积淀的传统学术资源,建设性地去寻找和建构一套具有本土特质的关于电影的学术概念和阐释方法。如果说,建立“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是一个不错的愿景的话,那么,没有传统的学术资源的滋养和支持,这一宏愿也不啻无稽之谈。通过“现代转换”,接通历史与未来,这应该是中国电影学术的一种当代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说,宪励在本书中从中国传统诗学出发来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流脉的尝试,我以为亦是颇可嘉许的。

总之,本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学术之旅,沿途有值得欣赏的风光。拉杂写几句,权作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