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对于“文人电影”的理解、研究大都与林先生的著述有关。台湾学者陈炜智先生2000年10月在给本书作者的信中说,他关于“文人电影”的兴趣以及开展的相关研究,“多少也受到林年同先生论文的启发”。到目前为止,海内外电影学人对文人电影的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路径和其相应的内涵。......
2023-08-10
尹 鸿
作为依托于现代工业的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电影与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救亡图存的历程几乎同步。在中国这一百多年血雨腥风、沧海桑田的历史中,电影有时扮演着刀与剑的角色,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有时则成为“眼睛的冰激凌”,抚慰都市人在急速变化的时代中游荡的心灵。在这种大背景下,政治电影、社会问题电影、伦理情节电影、商业娱乐电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主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主体。
但恰恰是在这样逼仄的历史空间中,中国电影偏偏存活着一股清流,它们似乎是在时代洪流边缘的潺潺小溪,喃喃自语,甚至有时候还显得有些落落寡欢,在那里抒发着大时代的小哀伤,关怀着大舞台上的小人物,洞察着大事件中的小情怀。这些电影,视角更加个人化,风格更具抒情性,审美更有古典风,境界更有形而上的超脱感——这就是本书所谓的“文人电影”。
正如作者所说,近百年中国电影史上,与郑正秋、蔡楚生、郑君里、谢晋等为代表的戏人电影潮流并肩而行的,就是这“文人电影”的细脉。尽管这个细脉,气势、规模、数量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但它时隐时现,时断时连,影响甚远。吴永刚、孙瑜、费穆、谢铁骊、水华、吴贻弓、张暖忻、谢飞,以及早期的张艺谋、陈凯歌等构成这个系列走向上的“重镇”。他们充满个性魅力的文化主题、审美样式、艺术形态、镜头语言,已成为电影王国中不可或缺的一类。
而这些所谓的文人电影,在过去政治化的史学语境中,自然而然地容易受到忽略,甚至有的作品还曾经因为其“小资情调”受到各种以“革命”为名义的批判和否定。但时过境迁,这些电影所包含的那些独特的情感经验,那种跨越时空的人文情怀,那种有着浓浓文人的敏感和超脱的审美味道,却像陈年老酿一样,反而散发出回味绵绵的醇香,既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鲜明的美学品格。
孟宪励先生的这本书,就是替我们钩沉了百年中国文人电影那若隐若现的脉络,从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从与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关系,从与主流文化和电影思潮的关系等不同方面,论述了文人电影的意义、价值和流变,让过去我们的电影史相对忽略的一个角落,得到了聚光灯的照亮。其电影史意义和中国电影美学探讨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是作者在北师大博士学习阶段就开始写作的。那时,我是作者的指导老师。当时作者就下了很多功夫,写得也很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的内容依然在许多方面还不可替代。眼下的中国电影风生水起,多了些金灿灿的光环,但是文人那一脉把酒临风的浪漫、对影成双的孤独、相看不厌的清高,在电影中却逐渐稀疏了。作者提到了从费穆到张艺谋的传承,其实最近侯向贤先生的《刺客聂隐娘》,以及年轻导演们的《山河故人》《长江图》等等,似乎更像是文人电影在当下市场化大背景下的回光返照。不管这文人血脉是否还能在电影中流淌多久,回头去看看文人电影曾经走过的道路,曾经带来的那些隐隐的心灵悸动,还是一件有意义而且有乐趣的事情。
孟宪励先生的这本著作,无论是概念使用的准确性还是文本分析的透彻性,自然还有许多可以商议甚至商榷的地方。只是希望这本篇幅不大的学术著作,能够助推中国文人电影、中国电影中的文人传统的研究,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关注电影影像中的文人味道、文人审美、文人风骨。
电影,终究是种文化,文化终究不能没有一点文人味的。
有关影像长河:从费穆到张艺谋的文章
海内外学者对于“文人电影”的理解、研究大都与林先生的著述有关。台湾学者陈炜智先生2000年10月在给本书作者的信中说,他关于“文人电影”的兴趣以及开展的相关研究,“多少也受到林年同先生论文的启发”。到目前为止,海内外电影学人对文人电影的研究,大致有两种研究路径和其相应的内涵。......
2023-08-10
文人电影应该是一锅陈年的老汤,煨的时间越长,也越有味道。“味道”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重要的一个术语,也是中国文艺美学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一个艺术作品最高的境界。这是志忱与玉纹首次见面后,也是两人首次单独在一起后两个人的对白。......
2023-08-10
弱小者、不幸者、无助者是文人电影中常见的人物家族谱系。片头、片尾那悲怆、低缓、沉重的音乐下,那沙滩上累累的白骨以及锈蚀的手铐,传达出吴永刚对于人间争斗中弱小生灵的悲天悯人。肖涧秋对文嫂母女不遗余力地关爱,我们更愿意把它看作文人电影导演对弱小者的下意识、不自觉地帮助,一种自然流露的人性之光、悲悯情怀。......
2023-08-10
电影在经过冰冻的“文革”十年后,电影文化春潮涌动,一个重要的电影现象就是,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以导演、摄影、美术为专业为主体的学生1982年毕业开始进行创作,其突出代表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形成了被研究界称为的第五代导演群体创作,其文化滋养大都来自文人电影传统,把中国电影史带到一个从没有过的高度。9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文化语境的变化,第五代的创作样式已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文人电影的精神仍然流布在他们的作品中。......
2023-08-10
在这个融合中,对“个体”的关注、关爱,始终被一个理性、理念的社会、政治大主题牵引着。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际、命运起伏无不承载了鲜明而深刻的理性主题。电影中的人物是感人的,电影中的理性主题是深刻的,甚至这种预设主题已完全超越了观众对胡玉音、秦书田这些小人物个人命运的担心。......
2023-08-10
在他们的眼中,文人电影就是具有浓厚的文学味道的电影,是“文学的电影”。由于新文学力量的加盟,特别是夏衍等一批“文学人”的加入,才出现了被黄继持、古苍梧教授等人称作的“文人电影”的出现。该书1989年出版,该书显然借用了黄继持、古苍梧、林年同等人关于文人电影、戏人电影的观点,把文人电影、戏人电影这些概念上升为梳理中国电影史的核心概念。......
2023-08-10
古代文人心中总是充满着一方挥之不去的山水精神。山水精神既成为文人心灵的庇护所在,也成为他们不满现实,见证孤傲人品与高洁人格所在。山水成为创作者生命大主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山水也有了精神。《那山那人那狗》展示的是一对父子的邮路之旅。......
2023-08-10
两大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荡起的回响,是清晰而洪亮的,这就是流淌百年、不绝如缕的两大电影传统——“戏人电影”与“文人电影”。事实上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交互的而非独立的,融合的而不是分解的,相互渗透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应当以融合的眼光看待中国电影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