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基于多主体建模而言,这一框架依然显得过于复杂和抽象。为此,在第5章开篇,以利于基于多主体建模为目标,根据这一动态框架提出了简化但更加翔实的互动机制框架。1)简化的动态互动框架虽然城市居民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在城市用地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图7.1简洁版的各行为主体的动态互动框架在上述基本假设和前提条件下,本书的第5章提出了相应的各行为主体的互动框架。图7.1是该框架的简洁版本。......
2023-08-10
在第5章已经指出,城市政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发生影响。第一个方式表现为支持性政策,第二个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实施。在支持性政策方面,政府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创意企业。虽然城市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支持创意工人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仅仅针对顶尖高端人才(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南京市政府,2010;2006;范小林,2010)。社会调查的结果也反映了这一事实。在被调查的68个企业中,有40个企业获得了城市政府的政策支持。而在被调查的310个创意工人中,尚未发现有人获得过城市政府的政策支持。考虑到这些事实,并考虑到模型的简化,在本模型框架中,我们假设城市政府的政策仅用于支持创意企业。
城市政府吸引和培育创意企业的支持性政策主要包括3个:较低的税收、较低的土地租金、产品交易的促进与交易文化氛围的提升。在本次社会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支持性政策有时候会直接定制给特定的企业,例如华为等,以吸引类似的高知名度企业的入驻。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支持性政策是用来刺激特定点段的经济发展和复兴。例如,为了繁荣1865创意产业园,凡是进入园区的企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享受部分免税以及较低的办公室租金等。在本模型中,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的支持性政策都用来作为促进某一地段发展的杠杆。也就是说,所有的支持性政策都作为一种吸引机制,被城市政府配发在不同的地段(地块)以吸引企业的入驻。换句话说,只有进入这些享有优惠政策的地块的企业才能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
通过上述两个简化处理,城市政府实施支持性政策的行为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步骤。如图5.1中模块A的左边部分所示:① 城市政府首先进行政策包的设定,其方法将上文所提的3个政策进行组合。因此,政策包的可能种类包括7种:三种包含一个政策的政策包,三种包含两个政策的政策包,一种包含三个政策的政策包。② 根据城市不同地块的属性以及城市发展的总体需要,将上述政策包配发到不同的城市地块(地段)上。在这些政策包的影响下,享有政策包的地块的属性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其可能产生的区位效用等。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区位选择行为。
在本模型中,城市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实施方面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城市更新、土地征用与开发、城市用地调控与引导(图5.1中模块A的右边部分)。其中,“城市更新”反映出城市政府利用创意产业的发展来恢复城市衰败地区的活力的这一基本策略;“土地征用与开发”则主要指向城市政府在城市郊区开发新的创意产业园和新的住房地产。一般来说,郊区的许多土地属于保护林地或者农田,一般情况下不能用作城市建设用地。因此在没有获得城市政府的批准的情况下,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是不能占据这些土地空间的。城市政府要使用这些土地以满足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则需要进行土地征用。“城市用地调控与引导”则是为了避免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在本模型中,城市政府进行调控的两个参考指标为地块的用地性质以及地块的容积率。同样地,在这些行为的影响下,各地块的属性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地块的属性(特别是区位属性)对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区位选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他们的区位行为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的条件下作出的选择。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创意企业办公区位选择和创意工人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存在很大变化,这是因为两者的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创意企业主要是为了办公之用,而创意工人主要是为了居住和生活之用。根据第4章的研究结果,我们已经确定创意企业的办公区位选择主要受到8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城市内部交通、快速公共交通(地铁线路)、文化氛围与商业作风、企业的地理空间邻近性、较低的办公租金、高质量人才库以及物理环境质量。创意工人的居住区位行为则主要受到6个因素的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快速公共交通地铁与城市公汽服务)、日常购物的便利性(接近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房价(租金)相对低廉度、物理环境质量(公园、绿地等)、继承父母(亲戚)或接受单位安排、文化休闲设施(咖啡馆、电影院等)。虽然两者的区位行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是在选择具体区位时,其均采取同一个原则,那就是选择能够产生最大区位效用的地块作为最终选择。
然而,要找到合适的区位并最终稳定下来(创意企业将企业设定在合适的区位,创意工人找到合适的区位居住下来)并不是十分容易。一方面,可供选择的办公区位/住房会比较有限,与此同时需求市场也必然存在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供给市场的信息有可能并不完全可知,因此对部分企业和工人来说,这大大加大了找到合适区位的难度。考虑到上述这些情况,在本模型中,允许创意企业在寻找办公区位时可以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同样地,也不要求创意工人通过一次努力就必须找到合适的住房。换句话说,如果企业/工人在找办公空间/住房过程中失败了一次,其可以再尝试多次。然而,允许尝试的次数不可能无限,因为现实中也不可能出现一个企业无数年没有办公空间还在运行,一个工人无数年露宿街头还在某个公司心安理得地上班。因此,对企业和工人而言,他们可重新尝试的次数必须分别予以规定。当一个企业或一个工人尝试的次数超过了其允许的次数,那么该企业或该工人将被迫放弃尝试。换成建模语言的说法,那就是该行为主体(企业或工人)将被宣布死亡,并从系统中永久剔除(图5.1模块B的左半部分,图5.1模块C的下半部分)。
图5.1 适合基于多主体建模的各行为主体动态互动的简化框架
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在模型中的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区位行为。创意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必须对企业的发展状态作出谨慎评估,并雇佣合适数量的创意工人为企业服务。创意工人为了能够支付住房开支和生活支出,则必须在系统中的创意公司里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工资报酬。两者的需求构成了一种双向的协商互动关系,他们各自的行为都将对对方造成深刻影响。
创意企业要雇佣合适数量的创意工人并非易事(图5.1模块B的左上部分与右半部分)。首先,在模型中需要对企业的总资产进行评估。如果该企业的总资产小于零,那么该企业则要求被宣布立即破产并且从该系统中剔除;与此同时,该企业的所有被雇佣的创意工人将被解雇,造成他们的暂时失业。如果该企业的总资产大于零,那么将需要决定企业的发展规模(计划需要雇佣的工人数量)。根据企业的利润率的不同③,这一决策过程分成两种情况:① 如果利润率低于一定程度,企业将解雇部分生产力(根据其实际产出值)较低的创意工人并相应地减少办公面积,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② 如果企业的利润率符合企业的期望(不是太低),那么企业将根据这一利润率的具体水平另外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第一,如果利润率非常高,高到一定程度使得企业认为有必要扩张企业规模,那么企业将扩大企业的预期规模(包括创意工人数量以及办公空间的大小),以期雇佣更多的创意工人,创造更多的利润。第二,如果企业的利润率虽然符合期望,但是并不太高(低于扩展企业规模的预期利润率),那么企业将保持原先预定的企业发展规模。并且,如果企业的规划规模(计划需要的创意工人的数量)大于实际规模(实际雇佣的工人数量),企业将继续找寻并雇佣更多的创意工人。
可以推断,创意企业的发展决策将会直接影响创意工人的生存状态,这是因为创意企业的发展规划将影响工作岗位的数量,而工作岗位的数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全体创意工人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图5.1中模块C的上半部分)。在模型中,创意工人寻找工作的基本步骤设定为:首先,创意工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报酬预期,确定其有兴趣的潜在企业。其基本条件包括两个,其一是企业提供的工资报酬必须不小于自己的工资预期,其二是企业必须有多余的工作岗位(实际规模小于计划的规模)。考虑到一个创意工人一个月[模型的每一个时间间隔(Time Interval)代表一个月]能够获得的信息和能够参加的工作面试条件的有限性,这些可供考虑的企业的数量也受到一定限制(这一数值无法明确给定,因此在模型中设置为开放变量,模型用户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通过用户界面进行调整)。其次,根据这些企业的工资报酬水平,创意工人将选择能够提供最高工资报酬的企业工作。然而,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创意工人期待的工资报酬很有可能高于现有所有企业(并且有工作岗位)能够提供的工资水平。这样一来,创意工人将无法找到心仪的企业。如果找工作失败的这一过程持续超过创意工人自身的忍受程度,那么该创意工人将被迫放弃在创意产业行业(本书中,指软件设计和动漫设计)找工作,转而向其他行业寻找机会。从模型系统的构建角度来说,该创意工人将被彻底地从该系统剔除。
上述过程均涉及各行为主体的死亡(并非现实意义上的真正死亡,而是指这些行为主体被迫放弃在软件设计和动漫设计行业的活动)过程及其机制。实际上,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也必然包含行为主体的新生机制。在本模型中,新的创意企业和新的创意工人的诞生(加入该系统的互动过程)的基本机制如下:① 潜在的创意企业将以创意产品的总供给(根据整个系统创意企业的总产出实时计算)和总需求(根据不同案例设定)的比例为市场参考信号。如果这一比例小于某一水平(根据潜在企业的心理预期),那么新的创意企业将会产生,并加入到模型系统之中(图5.1中的模块D)。② 潜在的创意工人将根据创意产业行业的实时就业率(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实时计算)作为市场参考信号。如果该就业率高于某一水平,则表明该行业就业前景良好,新的创意工人就会产生并且加入到该系统的运行之中(图5.1中的模块E)。
上述模型的互动机制的基本逻辑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实际上是创意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上的映像和反映。这一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创意产业发展(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城市空间结构变动(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因此,本模型也简单地称作CID-USST模型。
有关创意产业时空过程模拟的文章
然而,对基于多主体建模而言,这一框架依然显得过于复杂和抽象。为此,在第5章开篇,以利于基于多主体建模为目标,根据这一动态框架提出了简化但更加翔实的互动机制框架。1)简化的动态互动框架虽然城市居民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主体,在城市用地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图7.1简洁版的各行为主体的动态互动框架在上述基本假设和前提条件下,本书的第5章提出了相应的各行为主体的互动框架。图7.1是该框架的简洁版本。......
2023-08-10
在2006年颁布的《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十大创意行业被认为对南京而言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其中软件设计与动漫设计行业是南京市首要发展的创意产业门类。这一发展进程在南京市留下了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城市新空间。根据南京市企业名录,可以确定南京有大约150家动漫设计企业和1 050家软件设计企业。......
2023-08-10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一直以来都遭到多方批评。这一方法的基本缺陷就是不能很好地描述和捕捉创意产业自有的特殊性。因此,创意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变动无法作为创意产业生产或消费的信息指导。采用现有的创意产业定义,其最大优点就是能够与现有的经济政策和工业发展规划迅速取得良好承接。同时,“社会网络”的理解模式也有助于将20世纪以来有关网络与复杂性理论运用其中。......
2023-08-10
2010年,南京市从事软件设计和动漫设计的企业为1 221家,在这两个创意产业部门工作的创意工人人数大约为8.4万人。等比例缩小后,创意企业的数量约为164个,创意工人的数量则大约为11 268个。在真实系统中,企业数量和工人数量较为巨大,集聚效应明显。由于存在上述两个基本事实,模型模拟的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数量大于实际数据是可以理解的。......
2023-08-10
图5.12截取了模型运行过程中“世界”所呈现的信息。当然,这些可视化的结果均是利用“世界”这一环境作为表现媒介。图5.12“世界”作为结果的直接呈现媒介图5.13用于显示和隐藏行为主体的两个工具图5.14用来可视化地块各种属性的12个工具图5.15用于实时显示模型运行过程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数量的工具在本模型中,设计了6个监视器来监测6个不同行为主体集合所包含的行为主体的数量。......
2023-08-10
事实上,在这一地理空间变动与生产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左右另一方。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创意产业及其空间区位行为是多种要素平衡的空间表现。所以,为了采用基于多主体建模技术来分析创意产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必须明确具体的案例城市以及具体所指的产业门类。表2.1创意产业与创意工人的空间区位行为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的相关文献总结......
2023-08-10
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收集有效数据,并回答本书第1章提出的前两个研究问题。其中,前两个数据集主要来源于文件整理与综合,第三个与第四个数据集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最后一个数据集主要通过调查访谈与调查信息整合分析而取得。通过整合前三个数据集,可以在ArcGIS环境下建立描述创意企业与创意工人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地理区位因素空间分布的数据库。利用ArcGIS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得出影响创意企业与创意工人区位行为的地理区位因素。......
2023-08-10
正是由于“创意”的难以界定性和多重性,使得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因此,如果在研究创意产业时,首先对其所涉及的学科及其所处的语境作出规范,则能大大降低定义“创意产业”的难度。由于“创意产业”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因此定义创意产业较为保守的办法就是 将其限定于传统的文化范畴。遵循这一逻辑,凯夫斯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与文化、艺术或社会娱乐价值具有紧密关联的产品供给和服务。......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