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产业转型为背景的发展模式以产业转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早期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主要动因。(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其重要的特征是技术的先进性,技术领先不仅提高了文化创意的内涵与价值,更提高了进入的壁垒和出口的竞争力,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未来发展则又体现了科技创新与服务需求的并驾齐驱。......
2023-09-20
一般来说,“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由“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演变而来,而“文化产业”的概念则源自1940年代提出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产品(以好莱坞为典型代表)的工业化生产,使得关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早期认识(例如人文关怀、审美陶冶以及启迪教化等)受到冲击。1944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Horkheimer)与阿多诺(Adorno)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并指出其“蒙蔽大众”(Mass Deception)的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在“文化工业”这一生产模式下,文化已经丧失了其原有且本应有的启迪教化功能,其已经成为驯服社会大众的工具(Horkheimer et al,1973)。
然而,这一论断忽略了,或者说是未能预见关于文化的三个重要方面:① 文化的商业价值(Benjamin,1970;O’Connor,2007);② 1970年代以来消费文化、符号经济与符号消费的涌现(Zukin,1982);③ 1990年代以来,在新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影响下,文化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这三个方面,使得文化商品化与文化产品大规模生产成为必然趋势。
到1960年代,多个领域的“文化转向”现象初现端倪。其结果是,文化被置于社会大讨论的中心位置,而相关的新观点也是层出不穷(Chaney,1994)。在英国,文化研究先锋人物威廉(Williams,1981)首先尝试将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相融合,力图将“文化工业”推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讨论之中。到1980年代,在撒切尔政府(保守党执政)同各级地方政府(工党在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伦敦市政府中具有较大实力)的相互磋商、妥协的条件下,文化的经济增长潜能被进一步认可,并日渐进入国家议事日程(O’Connor,2007)。随后,有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报告大量涌现(Gorham et al,1996;Myerscough,1988)。此时期,虽然“文化工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议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概念上尚未采用“文化产业”一词。而从“文化产业”演化到“创意产业”,则是十多年后的事情。
上述有关概念上用词的变化过程,显示出如下三点信息:第一,在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中采用工业(产业)的复数形式“Industries”,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具体产业门类的异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然而,在早期关于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讨论中,文化工业往往作为一个同质整体,对其内在的差异性关注甚少。第二,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潜能不应该被轻视甚至是忽略,相反其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并有可能将经济学的分析手段融入到文化研究之中(Miege,1979)。第三,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再到“创意产业”,反映了关于文化角色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在早期,文化通常与“需要获得政府额外资助”相联系。采用“创意产业”,则表明文化并非是一个经济负担,相反其不仅具有原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还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契机、促进新的就业岗位生成的重要媒介。由此,对城市决策者而言,则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合理安排城市空间,以培育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一番努力,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英国的文化工业已经在许多地方政府(主要以工党执政的政府为主)中获得大量支持和发展,但其并没有正式上升为国家层次的发展战略(Roodhouse,2006)。到1990年代中后期,保守党的败选以及新工党的上台使得文化工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1997年,新工党正式上台执政,为了改变英国经济增长的颓势,工党任命史密斯(Chris Smith)担任文化、媒体与体育部部长,决心利用新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深刻关联,重振经济。随后,史密斯与其同僚正式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取代早期的“文化产业”概念。相应地,“创意产业”这一名词也正式进入大量的政府政策与研究报告之中(Garnham,2005)。该概念在继承早期所强调的文化的经济潜能和就业岗位创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个体创意能力(Individual Creativity)的重要性。这一做法,充分强调了“文化产业”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的联系。这是因为,“个体创意能力”与“知识产权”都是知识经济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基础(O’Connor,2007)。至此,“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等进入了深层次联姻的阶段。因此,“创意产业”也突破了原有的文化讨论的范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演化阶段,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此对应的则是世界范围内吸引和培育创意产业等政策潮流的兴起。然而,由于“创意产业”的文化源头及其内在的复杂性,有关其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具体产业门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则多有不同(Cunningham,2009)。
有关创意产业时空过程模拟的文章
(一)以产业转型为背景的发展模式以产业转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早期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主要动因。(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其重要的特征是技术的先进性,技术领先不仅提高了文化创意的内涵与价值,更提高了进入的壁垒和出口的竞争力,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未来发展则又体现了科技创新与服务需求的并驾齐驱。......
2023-09-20
本书的第2卷,将描述和分析后马尔萨斯世界的政治发展。国家在中国和欧洲出现,根源就是当代国际体系所竭力阻止的无休止战争。我将总结本卷中有关政治制度发展的主题,并从中提炼出政治发展和衰败的理论大纲。这表示,人类政治取决于人类重复的行为模式,既横跨文化又纵越时间。......
2024-01-10
创意产业的概念由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于1998年正式提出。许多批评者认为DCMS所定义的创意产业概念政治目的明显,且缺乏概念上的严缜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难理解其对创意产业概念的责难。随后,创意产业概念迅速传入内陆。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有统一的关于创意产业的官方定义。......
2023-08-10
港筝之起源与初期发展概况筝乐在香港自萌芽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这一形势使香港由转口港趋向于工业发展。与作者同期推动筝乐的古筝、琵琶演奏家林风先生亦在这年组建筝乐团,并主办“琵琶、古筝演奏会”。当时,唐健垣先生在香港电台主讲“古筝讲座”节目,共26讲,前后重播五次,如此等等,一时为本港的乐坛掀起了阵阵的古筝热潮。该晚节目使习筝者对传统筝乐风韵加深了认识。......
2023-12-03
1998年,英国的DCMS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并宣称建立创意英国,这一举措使得上述发展思路广为人知。DCMS创意产业工作小组的领头人物史密斯宣称:创意产业具有无可限量的经济推进潜能和就业创造潜力,其必须获得全面的认可与国家支持。对地方政府而言,虽然文化认同与传统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GDP在城市发展评估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地方城市政府的重心多偏向于创意产业的经济潜能,而非其文化功能。......
2023-08-10
2010年,南京市从事软件设计和动漫设计的企业为1 221家,在这两个创意产业部门工作的创意工人人数大约为8.4万人。等比例缩小后,创意企业的数量约为164个,创意工人的数量则大约为11 268个。在真实系统中,企业数量和工人数量较为巨大,集聚效应明显。由于存在上述两个基本事实,模型模拟的创意企业和创意工人的数量大于实际数据是可以理解的。......
2023-08-10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在全球盛行。2004年,大伦敦管理局发布了伦敦发展总体议程,在该议程中,伦敦市长宣布将创意产业作为伦敦未来发展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经济部类之一。受创意阶层理论与创意城市理论的进一步影响,这一发展趋势并没有停留于仅仅发展创意产业本身之上,而是融合到了整个城市总体发展策略之中。这样,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相互结合,成为城市发展与营销的重要标签。......
2023-08-10
倭寇的发生,源起于古代日本向中国的海上朝贡以及贸易,明朝施行较为严厉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问题。中国少数奸商、流氓为了同样的利益不惜出卖民族国家,加入“倭寇”的行列。“倭寇”对中国的灾害到嘉靖中世达到高峰。台州自倭寇侵华以来深受其害,倭寇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生灵涂炭,遗患无穷。......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