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能源安全观及其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能源安全观及其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摘要】:能源安全观作为一种基本理念,是不同时期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而秉持的一种价值指向。因此,传统的能源安全观,强调以能源供应的充足、持续和价格合理为基本内容,反映的是石油、煤等高碳经济的时代特征。现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将高碳能源的供应、需求、价格、运输和使用等问题的合理安排及实施效果作为本国能源安全的评价标准。

能源安全观作为一种基本理念,是不同时期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而秉持的一种价值指向。依能源的资源性与用能性两个特点分析,能源安全观主要两层含义:一是保障能源作为自然资源满足人类与社会供给的能源安全,从本质上讲是“量”的供给安全;二是保障能源作为能量使用满足人类与社会供给的能源安全,从本质上讲是“质”的使用安全。依前述对“能源安全”内涵的分析,前者是一种传统的能源安全观,以保障能源的供给为中心,以满足现代人的能源需求为根本;后者是现代的能源安全观,以保障能源的高效使用与可持续使用为中心,强调当代人对能源的利用不会危及后代人利用能源的权利。

(一)传统能源安全观

传统能源安全观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国家安全为核心利益,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的能源安全观。

1.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

人类中心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其核心论点主张人类居于宇宙的中心,具有对自然强力征服的能力,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认为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其本质思想就是一切以人类利益作为唯一的尺度。在人类中心观的支配下,人们认为自然资源和能量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某种物质和能源被耗尽,也总能找到另一种新的替代物质和能源。能源立法的理念以人类为中心,有用之不尽的“大规模”石油、天然气和煤的供应,国家利益与经济利益是立法保障的根本。

2.保障能源的供给安全

能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能源是经济制裁的有力武器,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能源通过经济作用于政治,经济危机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稳定。能源安全首要的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其实质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供应安全,具有很强的国家功利主义的价值指向。因此,传统的能源安全观,强调以能源供应的充足、持续和价格合理为基本内容,反映的是石油、煤等高碳经济的时代特征。现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将高碳能源的供应、需求、价格、运输和使用等问题的合理安排及实施效果作为本国能源安全的评价标准。

3.发展经济兼顾环境利益

能源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愈来愈严重: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历史累积远远超过其自净的能力:另一方面,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已突破地域的局限,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各国的能源立法在保障能源的供给基础上,开始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提高能源的效率。但是,由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在发展中冲突时,环境利益往往让位于经济利益,而形成一种形式意义上的环境保护

(二)现代能源安全观

新的能源安全观明确指出环境安全是能源安全战略中的首要部分,能源安全的保障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全球视角下多元化的合作发展。

1.生态安全观为价值取向

能源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日趋严峻,人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协调发展的统一体,而不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安全观肯定人内在于自然,融合于自然,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友,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人是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在生态安全观视角下,能源立法的理念不再以人类为中心,不再将国家利益与经济利益作为立法保障的根本,而是更多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态安全的价值趋向下,能源安全包含全球共同能源安全、人类共同利益、代际公平等一些可持续发展观价值观念。

2.保障能源的供给与使用安全

现代能源安全观认为能源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能源的供应安全,如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充足供应,也包括能源利用安全。能源的消费和使用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不危害公民的环境权益,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保障后代人利用能源的权益与环境权益。前者是能源安全的基本目标,是“能源量”上的反映,而后者是能源安全的根本目标,是“能源质”上的要求。

3.保护环境维护经济利益

能源既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又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能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与传统能源观不同的是,在权衡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时,环境保护是在经济利益之前考虑的。这是一种可持续的能源经济发展观,环境利益置于经济发展之前考虑,从源头上控制环境破坏的能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