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能源资源稀缺性凸显,推进能源环境安全立法研究

能源资源稀缺性凸显,推进能源环境安全立法研究

【摘要】:人类的生产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是基于能源的资源性得以保障与提高的,并且无法用其他资源替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是自然界的统治者,自然界要服从于人类的需要,能源是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发与利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亦是如此,任意地向自然界排放能源废弃物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以上原因反映出能源资源稀缺性主要源于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与消费增加。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性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是和能源消费量的增长成正比关系的,社会经济越发达,对能源供给的依赖性就越强。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核心,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但能源问题制约经济发展,能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呈现出正向的相关性,能源供给不足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负增长的风险,能源危机会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各国纷纷将能源的供给安全作为国家的能源战略和政策核心,确保安全的能源供应。人类的生产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是基于能源的资源性得以保障与提高的,并且无法用其他资源替代。

(一)人类的能源需求日益增长

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一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二是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耗中占主要地位,在2005 年到2030 年的能源需求增长总量中占到84%。2030 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量将达到1.16 亿桶/天,比2006 年多出3200 万桶/天,增长37%。从2004 年到2030 年,化石燃料占总能源需求的比重将达到83%,全球石油的需求到2015 年将增加到9900 万桶/天,到2030 年将达到1.16 亿桶/天。[25]

图2-8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2014-2018 年数据对比[26]

以上2014—2018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其中煤炭消费总量一直是第一位,石油消费总量是第二位,天然气和新能源消费总量均逐年提高,表明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能源消费理念

人类开始使用能源时,由于生产力低下未造成不利的环境问题,但是随着人类中心主义消费理念的兴起,过度开发和使用能源成为普遍的现象。

人类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类的能源消费理念,从最初的“鲜有”消费到现在的“过度”消费,人类的幸福指数提高的同时,无形中增加了环境的负担和生态的危机。曹锦秋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长期在与自然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具有世界观特征的一种价值观念,即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27]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核心,是出发点和归属点始终都围绕着人类利益展开的一种理论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是自然界的统治者,自然界要服从于人类的需要,能源是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发与利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亦是如此,任意地向自然界排放能源废弃物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价值和绝对价值。英国哲学家培根把人类中心主义从理论形态推向实践,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张扬人的主观欲望,并忽视自然内在价值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从而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与征服欲望。这在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滥用,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对抗。

人类生活水平和物质财富的积聚离不开能源的高消费,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均离不开能源,人类将能源视为经济发展的支点。这种能源消费观的实质是功利主义或经济中心主义,是以人们的物质利益、经济目标为核心的。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利润的获取成了人们实践活动的唯一目的,而向自然界疯狂地、无限制地掠夺能源,破坏生态平衡则成为人们实现上述目的的基本的经常性的活动方式。事实上能源的过度消费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超过了人类的预估。能源总量的威力对未来的能源需求无论是在资源、资金、运输还是在环境方面都会造成巨大的压力。以交通运输为例,目前,全国约有1/2 的煤油、1/3 的汽油和1/4 的柴油消耗于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运输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耗部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二十年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还将加快,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压力也将持续上升。[28]据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到2020 年,世界能源消费将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

(三)能源的稀缺性

能源需求高速增长,在仍旧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能源消费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能源的供应能力,能源消费方式和不良环境后果长期被忽略。人类不断寻求能源以满足其需求,却没有适当考虑到能源消费对社会、环境、经济带来的后果,在寻求能源的过程中,关心更多的是量而不是质。

能源作为自然资源,在自然中的存量是有限的,而人口和能源的需求却是呈几何倍数地增长,这使能源资源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现实问题,能源资源在人类开发使用到一定程度才显现稀缺性特点。在常规能源中除了生物能和水能外,其余均为不可更新的能源,开采利用得愈多,减少得愈快。这种稀缺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能源供给量不足;二是替代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科学技术尚不成熟;三是国际公约对各国能源的制约。我国由于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稀缺性表现在:一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可用量少;二是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三是社会总体能源效率低下。以上原因反映出能源资源稀缺性主要源于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与消费增加。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能,但利用不当或过度,能源反过来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阻碍人类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消耗能源,需要动力、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因此较高的GDP 或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意味着较高的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更意味着史无前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