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项税收均未能及时征解,又受到物价波动的削弱,失去约束通货膨胀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于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继于次月召开全国税务会议,以统一税目为目标,把税法有关工商业税者,修改合并为营业税和所得税,后又以两税的纳税人都是工商业者,定名为工商业税。从1950年至195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修改税则的方式,保留国府时期征收工商业税的做法,沿用了部分直接税的税目。......
2023-08-10
《工商业请缓办所得税》,《银行周报》,卷20期29,1936年7月28日。
《中国征收所得税问题》,《国闻周报》,卷13期37,1936年9月21日。
《甘末尔设计委员会税收政策意见书》,《国闻周报》,卷7期42,1930年10月27日。
《施行所得税》,《银行周报》,卷20期28,1936年7月21日。
《施行所得税问题》,《国闻周报》,卷13期23,1936年6月15日。
《消除工商界不安定因素之对策》,《公信会计月刊》,卷10期6,1947年6月15日。
《国民纳税之自觉问题》,《银行周报》,卷6期13,1922年4月11日。
《裁厘加税六省一律暂缓举办》,《银行周报》,卷11期36,1927年9月20日。
《广州外商拒缴营业税》,《银行周报》,卷18期46,1934年11月27日。
《征收所得税问题》,《银行周报》,卷20期28,1936年7月21日。
《调整工业资本与税制问题》,《经济汇报》,卷6期11,1942年12月。
《论中国宜免厘创办营业税(录吉林官报)》,《东方杂志》,卷6期2,1909年3月16日。
《论增税为今日之必要及所得税之优点(录大共和日报)》,《东方杂志》,卷9期1,1912年7月1日。
《营业税与牙税(录六月十四日天津大公报)》,《国闻周报》,卷8期24,1931年6月22日。
Paauw,Douglas S.著,刘妮玲译:《国民党与经济停滞》,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8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卜舫济(F.L.Hawks Pott):《税敛要例》,《万国公报》,卷67,1894年8月。
士浩:《所得税施行之必要及其应注意之点》,《银行周报》,卷4期39,1920年10月19日。
子明:《征收所得税问题》,《银行周报》,卷20期27,1936年7月14日。
尹文敬:《我国财政困难之原因及其整理之方法》,《东方杂志》,卷21期17,1924年9月10日。
王丕烈:《所得税与营业税并征问题》,《银行周报》,卷21期28,1937年7月20日。
王丕烈:《战时利得税之研究》,《租税研究》,卷1期2,1938年4月29日。
王沛南:《论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财政评论》,卷4期6,1940年12月。
王昭明:《战后台湾的财政改革》,《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6月。
王逢壬:《中国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的检讨》,《财政评论》,卷1期2,1939年2月。
包超时:《中央接管营业税之经过及一年来整顿之概况》,《直接税月报》,卷2期4、5、6合编,1942年6月1日。
古城贞吉译:《俄将论中国财政》(东文报译/译东邦学会录),《时务报》,册14(光绪二十二年11月11日,1896年12月15日),景本,册2,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田文彬:《抗战期中我国所得税法应有之改革》,《东方杂志》,卷35期10,1938年5月16日。
白苇:《论假账问题》,《广东直接税导报》,卷3期1、2合刊,1948年4月。
石抗鼎:《我国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之检讨》,《经济汇报》,卷4期1,1941年7月。
朱世杰:《略谈本年度下期营利事业所得税》,《诚信月刊》,卷1期12,1948年12月1日。
朱炳南:《论我国的所得税法》,《社会科学杂志》,卷7期4,1936年12月。
朱炳南、严仁赓:《中国之营业税》,《社会科学杂志》,卷6期3,1936年9月。
朱偰:《中国今日征收所得税问题》,《东方杂志》,卷32期11,1935年6月1日。
朱偰:《中国战时财政之出路》,《东方杂志》,卷33期7,1936年4月1日。
朱偰:《中国战时财政的一个切实方案》,《东方杂志》,卷34期1,1937年1月1日。
朱偰:《外侨与所得税》,《东方杂志》,卷33期22,1936年11月16日。
朱偰:《所得税暂行条例草案之批评及其修正意见》,《东方杂志》,卷33期13,1936年7月1日。
朱偰:《推行战时税制与彻底改革财务行政》,《东方杂志》,卷35期7,1938年4月1日。
朱偰:《战时租税亟应改进刍议》,《东方杂志》,卷37期20,1940年10月16日。
百濑弘著,郑永昌译:《清朝的财政经济政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6月。
余世雄:《恢复查账制度的认识与准备》,《广东直接税导报》,卷2期2,1947年2月15日。
余顺贤:《中国直接税之前途》,《广东直接税导报》,卷2期2,1947年2月15日。
吴景超:《新税制与新社会》,《新中华》,卷3期10,1935年5月25日。
吴宝田:《营利事业所得税及过分利得税资本确定问题》,《直接税月报》(重庆),卷1期6,1941年6月1日。
宋同福:《战时过分利得税》,《经济汇报》,卷10期10,1944年11月。
李锐:《怎样课征战时利得税》,《财政评论》,卷1期1,1939年1月。
李应兆:《一年来广东直接税税收的检讨》,《广东直接税导报》,卷2期2,1947年2月15日。
李鸿寿:《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之计算》,《银行周报》,卷22期44,1938年11月8日。
李权时:《中国施行所得税问题》,《经济学季刊》,卷7期3,1936年。
李权时:《税制新论》,《财政评论》,卷2期2,1939年8月。
沈星若:《由经济上观测遗产税的效果》,《东方杂志》,卷24期24,1927年12月25日。
汪敬虞:《威厚阔、李德立与裁厘加税——记八十八年前的一次争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协民:《中国财政史上重大改革——裁厘运动之过程》,《国闻周报》,卷8期1,1931年1月1日。
果鸿孝:《论清末政府在经济上除弊兴利的主要之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直接税署:《直接税之现状与改进计画》,《广东直接税导报》,卷3期3、4合刊,1948年5月。
金天锡:《战时财政的新改革》,《东方杂志》,卷41期18,1945年9月30日。
侯坤宏:《抗战时期的税务控案》,《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6月。
姜又赓:《改进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刍议》,《经济汇报》,抗战三周年纪念专号,1940年7月。
姜文求:《关税特别会议之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年。
姚企文:《战时所得税(2)》,《银行周报》,卷22期46,1938年11月22日。
姚企文:《战时所得税(5)》,《银行周报》,卷22期49,1938年12月13日。
唐庆增:《吾国施行遗产税问题(录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海时事新报)》,《新中华》,卷2期2,1934年1月25日。
夏高波:《我国所得税法往何处去?中篇》,《公信会计月刊》,卷11期5,1947年11月15日。
孙九录:《当前之国家财政与社会经济》,《东方杂志》,卷39期17,1943年11月15日。
殷锡琪:《创办战时利得税之研究》,《东方杂志》,卷35号7,1938年4月1日。
秦庆钧:《直接税与安定金融》,《广州直接税月报》,期2,1947年2月28日。
荊州:《全国财政会议之成果》,《新中华》,卷2期12,1934年6月25日。
袁梅因:《现行战时消费税之检讨》,《经济汇报》,卷6期12,1942年12月。
记者:《裁厘后新税之进行》,《银行周报》,卷15期2,1931年1月27日。
财政评论社资料室编:《我国战时地方财政概要》,《财政评论》,卷1期1,1939年1月。
郝庆元:《周学熙与民国初年的税制改革》,《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马弘绪:《三十五年度广州分局业务概况》,《广东直接税导报》,卷2期1,1947年1月15日。
马寅初:《所得税暂行条例应即修正之理由》,《财政评论》,卷2期3,1939年9月。
马寅初:《论战时过分利得税》,《战时经济论文集》,上海:作家书屋,1945年。
马影疏:《中国之财政与金融》,《东方杂志》,卷23期21,1926年11月25日。
高秉坊:《近年来中央税制之改革与动向》,《财政评论》,卷6期1,1941年7月。
高秉坊:《近年来我国税制之改革》,《财政评论》,卷2期2,1939年8月。
高秉坊:《筹办所得税之步骤及对中外商人之殷望》,财政部编印,《现在实行的所得税》。南京,1936年9月。
高劳:《中国政治通览:财政篇》,《东方杂志》,卷9期7,1913年1月1日。
崔敬伯:《大战后各国国家财政的新趋势》,《国闻周报》,卷7期30,1930年8月4日。
崔敬伯:《中国财政之划时代的展开》,《国闻周报》,卷14期1,1937年1月1日。
崔敬伯:《施行所得税问题》,《国闻周报》,卷13期23,1936年6月15日。
崔敬伯:《从间接税到直接税——税制改革之批判与展望》,《国闻周报》,卷14期25,1937年6月28日。
崔敬伯:《从间接税到直接税(续)——税制改革之批判与展望》,《国闻周报》,卷14期26,1937年7月5日。
崔敬伯:《税人与税政》,《财政评论》,卷2期3,1939年9月。
张白衣:《世界主要国家租税制度概观》,《财政评论》,卷2期2,1939年8月。
张穉琴:《遗产税制度之研究》,《新中华》,卷4期17,1936年9月10日。
张景璞:《中国今日征收遗产税问题》,《东方杂志》,卷33期14,1936年7月16日。
张善宝:《所得税开征后之观感》,《金融周报》,卷2期18,1936年10月28日。
曹季彦:《抗战时期河南第九区的赋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辑6,1985年11月。
梁义群:《清末新政与财政》,《历史档案》,1990年第1期。
盛斯谋:《非常时期之我国所得税》,《东方杂志》,卷36期2,1939年1月16日。
郭镜秋:《营利事业所得税查账问题——以汕头分局业务例》,《广东直接税导报》,卷2期10,1947年10月30日。
陈孟坚:《新遗产税法之检讨》,《广东直接税导报》,卷2期1,1947年1月15日。
陈德容:《所得税暂行条例总则之研究》,《银行周报》,卷20期36,1936年9月15日。
陈德容:《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条例之研究》,《银行周报》,卷22期45,1938年11月15日。
陈震异:《修正营业税法管见(下)》,《银行周报》,卷15期12,1931年4月7日。
陈震异:《裁厘抵补问题(中)》,《银行周报》,卷15期6,1931年2月24日。
陈锡宝:《南京国民政府裁厘平议》,《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0年第4期。
麦健曾:《新订所得税条例评议》,《国闻周报》,卷12期27,1935年7月15日。
童蒙正:《关于我国征收遗产税之意见》,《东方杂志》,卷33期13,1936年7月1日。
黄季虬:《论现行直接税税率》,《财政评论》,卷5期5,1941年5月。
甯恩承:《中国所得税之源(上)》,《传记文学》,卷56期4,1990年4月。
杨必立:《中国所得税史略》,《清华学报》,卷2期2,1925年12月。
杨汝梅:《论世界财政改造之新思潮与吾国财政》,《银行周报》,卷7期35,1923年9月11日。
杨亨华:《我国现行印花税制度》,《广东直接税导报》,卷2期1,1947年1月15日。
杨华山:《论晚清“裁厘统捐”与“裁厘认捐”的尝试及夭折》,《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5期。
杨毓辉:《论国家征税之公理》,《东方杂志》,卷5期5,1908年6月23日。
杨绽青:《我在湘乡直接税局的经历》,《湘乡文史资料》,辑4,1989年1月。
沧水:《所得税与教育经费》,《银行周报》,卷4期39,1920年10月19日。
叶绿水:《如何控制行商》,《广东直接税导报》,卷2期2,1947年2月15日。
贾士毅:《财政与国民经济(上)》,《银行周报》,卷11期16,1927年5月3日。
贾士毅:《划分国税地方税私议》,《东方杂志》,卷9期6,1912年12月1日。
颂平:《大战后各国特种物品消费税之检讨(上)》,《银行周报》,卷15期10,1931年3月24日。
刘不同:《直接税与间接税论》,《财政评论》,卷4期3,1940年9月。
刘不同:《推行战时租税制问题之商榷》,《东方杂志》,卷35期17,1938年9月1日。
刘不同:《战时超过利润税》,《东方杂志》,卷35号1,1938年1月1日。
刘振东:《为所得税问题敬告国人》,《银行周报》,卷20期28,1936年7月21日。
刘树东:《所得税之研究》,《东方杂志》,卷33期13,1936年7月11。
影疏:《中国财政之根本问题》,《东方杂志》,卷21期3,1924年2月10日。
潘序伦:《对于现行所得税及过分利得税税率之意见》,《财政评论》,卷5期5,1941年5月。
蔡次薛:《我国战时税制的改进》,《东方杂志》,卷38期17,1941年8月30日。
蔡次薛:《我国举办遗产税之意义及其立法精神》,《东方杂志》,卷35期24,1938年12月16日。
诸青来:《民元以来之国家财政》,王云五、李圣五编:《中国财政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郑君可:《解放前上海的税收制度》,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四集经济金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戴铭礼:《厘金及其裁撤问题》,《银行周报》,卷12期29,1928年7月31日。
濯缨:《吾国所得税之沿革制度及其筹办近状》,《银行周报》,卷4期39,1920年10月19日。
锺淦恩:《我国现行间接税制之检讨》,《财政评论》,卷2期2,1939年8月。
锺淦恩:《我国现行直接税之检讨》,《财政评论》,卷2期3,1939年9月。
关吉玉:《四十年来之民国财政》,《中国经济月刊》,期19,1952年4月。
关吉玉:《避税斗争》,《租税研究》,卷1期1,1938年3月29日。
蔼庐:《易纨士统一税务计画之观察》,《银行周报》,卷12期4,1928年2月7日。
蔼庐:《裁厘后举办特种消费税之商榷》,《银行周报》,卷13期4,1929年1月22日。
蔼庐:《整理税制观(下)》,《银行周报》,卷11期32,1927年8月23日。
腾霞:《地方所得税制之参考(上)》,《国闻周报》,卷8期11,1931年3月23日。
腾霞:《地方所得税制之参考(下)》,《国闻周报》,卷8期12,1931年3月30日。
腾霞:《遗产税在列强财政中之地位》,《国闻周报》,卷8期2,1931年1月5日。
权时:《各国营业税近状》,《银行周报》,卷21期42,1937年10月19日。
龚家麟:《我国遗产税暂行条例平议》,《东方杂志》,卷35期23,1938年12月1日。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由于各项税收均未能及时征解,又受到物价波动的削弱,失去约束通货膨胀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于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继于次月召开全国税务会议,以统一税目为目标,把税法有关工商业税者,修改合并为营业税和所得税,后又以两税的纳税人都是工商业者,定名为工商业税。从1950年至195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修改税则的方式,保留国府时期征收工商业税的做法,沿用了部分直接税的税目。......
2023-08-10
在此,须先将“直接税”这一名词作一介绍。民国成立之后,无论袁世凯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持续推动以直接税理念为中心的各项税目,初步开征印花税,并且向官吏课征薪俸所得税,直接税制度开始生根。及至抗日战事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设置以“直接税”为名的专责机关,掌理战时税务,直接税制度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
2023-08-10
首先,中央政府要求各省调查当地的厘金现况,呈报其评估实施裁厘时可能引发的问题。中国政府在获得列强同意修订税则的表示之后,在上海成立“修改进口税则委员会”,从1918年1月5日到12月20日,与14个国家先后展开谈判。1920年2月初,财政总长李思浩提出,关税自主案交涉不易,此时可先争取裁厘加税。......
2023-08-10
在众多西洋税制之中,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税目为印花税。[8]为了筹款,陈璧在奏文中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的巨大冲击,建议仿行西洋的“印税”。施行此税之法为政府下令民间购买由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票,粘贴于各项契券字据,作为纳税凭证。各国明文规定,凡契券或字据不粘印花者皆不具法律效力,官府不但有权议罚,在遇到行政诉讼时,更可不受理未贴印花的案件。......
2023-08-10
直接税制度的推展,为国人带来对西洋近代租税理念的讨论。舆论认为,国府在抗战前夕致力推行直接税,固然期待其承担战时税源的使命,更应重视建立公平税制,使国民赋税得到公平分摊,同时配合实施累进课税,矫正失衡的财富分配现状。此时,直接税适足以提供战时财政所需,形成从间接税迈向直接税的新体制。李权时认为,国府推动直接税改革,人民因纳税的切身利害关系,必群起而问政,于是民权主义可以获得实现。......
2023-08-10
[23]财政部认为,保证税收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掌握各地的工商业收入情况,遂向行政院提出透过货运登记来控制税源的议案。征收机关在各重要通商据点实施货运检查,并且有权处分未经登记的商货。各地政府选择后方各货运中心,指定据点,由当地所得税主管稽征机关办理货运登记,规定对各地进出境堆存代理买卖及批销承购商货之调查登记办法,据以跟货寻税及杜绝逃漏。......
2023-08-10
朱公言:《遗产税原理及实务》,上海:中国著作人出版合作社,1938年。何烈:《厘金制度新探》,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2年。吴仕汉:《中国直接税制度》,著者自印,1940年。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23-08-10
为此,国府决定再度召开财政会议,商议改良税务对策。[33]1934年5月21日至27日,国府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此次会议既是因地方税务问题而起,关于整理营业税及改良税制与税率的问题,成为会议的讨论重心。[38]第二次财政会议的主要诉求是废除苛杂及减轻附加,必须整理旧税与创办新税双管齐下,同时以省县并重的原则调整地方预算。......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