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虚盈实税下的税负问题

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虚盈实税下的税负问题

【摘要】:抗战后期的物价腾涨,使得一般在战前已设立的厂家,因资本额受通货膨胀影响而大幅缩水,账面上的营业所得几乎均成为过分利得,后方各工商业者几乎全数纳入利得税的纳税范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利得税的制度设计不良,使之成为业界的沉重负担,后方大多数工商业界不得不以造假账作为因应之道。但是,由于财政部不准业者调整资本额的关系,造成盈余与资本之间的高倍获利率,使业者必须承担高额利得税的税负。

抗战后期的物价腾涨,使得一般在战前已设立的厂家,因资本额受通货膨胀影响而大幅缩水,账面上的营业所得几乎均成为过分利得,后方各工商业者几乎全数纳入利得税的纳税范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1941年时,大后方业界纷纷要求增加资本,以便减轻利得税负担。[45]商家希望增加资本额的要求,政府均视为意图逃税而予以拒绝,民间则批评政府完全以税收为重,在物价高涨的战争时期,实施不合理的虚盈实税办法,不但有碍纳税风气,更削弱生产能力。[46]

税政主管机关并非不了解通货膨胀对工商业者的不利影响,然而,批评工商业假账成风的报道不断,政府认为必须详细查核商店增资的真实性,以免商店利用增资机会来制造假账,以致丧失税制的公平性。[47]同时,政府因先前已列出宽恤小商及请求救济战时损失办法,认为已顾及商界权益。相关规定包括:每年利得额在5,000元以下的小商,准予扣除600元之免税额;一般营利事业则可逐年提存利得额十分之一,作为抵补空袭等战事损失的准备金。后来又规定,内迁工厂准许提列全部纯益,作为内迁之必要费用,再以其所余纯益数额来计算税额。接着,财政部通令大后方工商业界,对于战时已登记的财产不准举办增资,以防止无限制膨胀资本而逃漏税额,并要求后方工商业界暂时不必决定资本额,改由地方直接税局视其全年销货数额,编列各行业的资本周转率统计材料,来调整其资本额,作为决定应纳税额的依据。[48]

舆论赞同政府主动查核工商业界的资本额,作为课征利得税的依据。一般认为,战时大后方的工商业者,一方面受到政府政策的扶助,一方面又受到物价波动之赐,资本利得超过一般人民勤劳所得的百倍以上,政府不应再予优待,否则大多数国民将深感不平。[49]工商业界对政府要求增加资本以减轻税负的期待,在未获政府首肯与舆情同情的情况下,可说是完全落空。

工商业者无法同意国府与舆论对其在战时获致巨利的说法,为争取发展空间而与政府进行长期磋商。例如,永利公司负责人吴蕴初在1945年呈文财政部,指出舆论动辄批评工商业界造假账,应该课以高额利得税,这其实是倒果为因的说法。事实上,利得税的制度设计不良,使之成为业界的沉重负担,后方大多数工商业界不得不以造假账作为因应之道。当时各业所得盈余,除去60%利得税及20%所得税,已是所余无几,还须摊派乡村储蓄及公债,资产日益减少,长此以往,必至停业之境。吴蕴初建议,如果政府不准厂商增资,应按物价指数重新估算资产,作为课税依据,或是依照注册资本投资时期,分别乘物价指数,计算出最接近的合理数目。吴蕴初的要求虽然有学理依据,财政部仍以“注册资本依投资时期分别乘物价指数之伸值办法,与资产伸估增加资本办法意义正同,自亦未便办理”的官样文章,拒绝他的要求。[50]

持平而论,利得税的课税基础,一直是以制定当时的工商业者资本额为依据。经历了严重的物价上涨效应,账面看似惊人的盈余,在依据战前物价指数折合之后已大幅缩水。但是,由于财政部不准业者调整资本额的关系,造成盈余与资本之间的高倍获利率,使业者必须承担高额利得税的税负。此外,政府一直无法解决金融投机者的暴利课税问题,以及由之形成的税基不公平现象。让工商业者在战争结束之后,振振有词地向国府要求,废除这项对工商业者的发展十分不利的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