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财政部所得税事务处为了因应日渐繁重的业务,以及为即将改组成直接税处的机关调整预作准备,以所得税这项最受重视的直接税项目为核心,规划税政改革的方针。第二项是普遍提高与调整各类所得税的起征税率,并与过分利得税税率相互配合。财政部随即提出增税业务的报告,指出抗战进行数年来,政府为体恤人民,并未十分加重租税负担。在直接税方面,依财政部规划,可增税源包括所得税、过分利得税、印花税和遗产税。......
2023-08-10
战前施行的所得税法,因起征点过低及未对家庭负担有减免规定,致使其未能与个人负税能力相配合,这些问题在战后仍倍受批评。评论指出,战后物价上涨,低起征点的规定造成税源显得散漫零碎,征收费增加,稽征不便,易起人民逃漏之心。政府在税制设计上,对于低阶税级与高阶税级之间的关系并未作妥善规划,其差距既非等差级数,又非等比级数,高阶税级的累进程度比较缓和,高所得者相对占便宜,也增加中下级所得者的负担。同时,依照税政常理,资本所得应课以高税率,劳动所得应课以低税率。然而,国府对个人的利息与工商业的营业所得采取累减税与比例税,但却对劳动所得即个人的薪资所得采取累进税率,这种设计被批评是“实为无理之至”。[45]
抗战期间检讨所得税施行问题,主要焦点是富有资力者设法逃税,让固定薪水阶级承担税负的不公平现象。战前之评论即提出此问题,并呼吁政府设法补救。国府当时表示,制定所得税法规因事属草创,难期完善,其名目不称之为“法”而称“暂行条例”,就表示这是试验性质,如果施行之后出现流弊即予修改。抗战以来,所得税的实施已有明显弊端,自须相应修改,其中以工商界的税务问题最大。各公司在所得税开征之前,时常利用增资的名目,虚张股额以提高资本额,并且提存较大额度的折旧费用,增加销货成本,以降低所得纯益额,使其税率获得减轻,达到免税或减税目的。如此一来,公司大资产家利用法律规定逃避税责,无法规避者则落在固定收入的薪水阶级身上。[46]
税制规定营利事业所得,并不是依照其年度的所得绝对额,而是根据所得折合资本实额的百分比来决定税率,在4%以下者免税,各地公司往往利用重估资产名义,减低所得税的负担。而且,由于课税范围不广,土地房屋租赁所得之类的财产所得未予课税,加上税率设计上对于营利事业所得及薪资所得课以累进税,对证券存款所得则课较轻的比例税,都让国人觉得,所得税是一项对富人有利的税制。[47]
对于学界不断呼吁必须对课征富人资产所得税的要求,财政部在1943年5月以修订及颁布《所得税法》《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法》及《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法》作为响应。这三项与所得税相关的税政法规,其法律位阶由“暂行条例”升格为“法”。从制度层面来看,自是显示政府对此税制的重视,然而在现实情境以及财政部的内部训令中,对于已经明令公布并且通饬施行在案的三项税法,仍不乏人民对于新税法避重就轻与迟延观望的报告。财政部只能发出制式公文,下令各税政单位努力推行,并加强经济调查,作为钩稽商账的根据,做好税源统计,这正反映出其对征收作业并不具有太多的信心。[48]
各界评议之中最为重要的看法是,政府在开办所得税时以应付战时财政为主要诉求,舆论界公认所得税具有“战税”的特质。但在战事正式开打之后,反而迟迟不见国府运用所得税的战税特质,进行扩大税基及提高税率,以达到所得税富有弹性的特色,这让战前极力支持国府所得税改革的学界颇为失望。世界各国开办所得税的经验,充分证实所得税均受到战争的刺激而发生,以战时税目出现,为补充战时财政需要而被实行,围绕着战时及战后的需要而发展。嗣后,再从临时收入的财源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而确立税政基础。中国的所得税虽然不是在战争时期才创办,但也是在战前一年举办,无疑是颇富战时意味。所得税具有富于弹性的优点,过去英美诸国在战时均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中国开办所得税以筹备战时财政,若在战时却不提高税率,扩大征收范围,则失去开办所得税的意义。[49]
所得税在战时得到初步发展,财政部门也冀望它能够善尽“战税”的角色;但是,不论扩大征收范围或是提高税率,都不是简单易办之事,这不但需要获得参政会等民意机关的支持,也需要衡量人民的负担程度。于是,政府决定取法英美等国的战时经验,缩短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税时间,尽速取得税收,作为主要的调整措施,让它发挥“战税”的部分能力。[50]不可讳言的是,在整个抗战期间,不论哪一项赋税,对于战时财政的挹注均十分有限,国府绝大部分战费来源仍是银行垫款与发行货币,日渐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社会不安,所得税距离国人冀望其扮演的战税角色,仍有一大段距离。
检讨所得税为何不能达到战税地位的言论之中,国人首先提及的仍然是涉外税源问题,以租界、外侨或外侨银行为中国实施直接税的阻碍。不过,更多的言论则指出,国人纳税意识薄弱,商民逃税成风,税务机关不但无能去催缴税款,还把已收税款迟纳国库,这都是削弱所得税作为战税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国人不应该把所得税推行不力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外人,而是应反省自身作为,如果国内有巨额收入者凭借势力,可以不纳税或是少纳税,却责备外侨为什么不纳税,当然无法获得舆论的支持。[51]
1942年,中英及中美新约签订之后,中国至少在名义上取得税务自主权,财政部宣布在华外人此后应依法一律纳税,直接税署亦下令各省机关即日起开始征课。此后,以所得税为首的各项直接税,如果不能实时发挥国人期待的作用,愈发证明过去国人每以无法开征涉外税源,视为阻碍直接税的最大因素,其实只是在民族情绪下的一种自我安慰,或是自我辩解的遁词。从战时评论看来,中国实施所得税的问题,实出于中国本身的条件不足,以致造成推进战时税制改革的困难。[52]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1940年初,财政部所得税事务处为了因应日渐繁重的业务,以及为即将改组成直接税处的机关调整预作准备,以所得税这项最受重视的直接税项目为核心,规划税政改革的方针。第二项是普遍提高与调整各类所得税的起征税率,并与过分利得税税率相互配合。财政部随即提出增税业务的报告,指出抗战进行数年来,政府为体恤人民,并未十分加重租税负担。在直接税方面,依财政部规划,可增税源包括所得税、过分利得税、印花税和遗产税。......
2023-08-10
为此,国府决定再度召开财政会议,商议改良税务对策。[33]1934年5月21日至27日,国府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此次会议既是因地方税务问题而起,关于整理营业税及改良税制与税率的问题,成为会议的讨论重心。[38]第二次财政会议的主要诉求是废除苛杂及减轻附加,必须整理旧税与创办新税双管齐下,同时以省县并重的原则调整地方预算。......
2023-08-10
至于二者利弊,直接税与间接税都是人民支付给政府,只不过直接税的强制性较为明显。因此,直接税应视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间接税互相配合。具体而言,直接税可以使税额恰与纳税能力相称,间接税可以使租税负担普遍行于社会各阶层,人人均对国家尽其纳税义务。......
2023-08-10
利得税以工商营利事业者及财产租赁者为征收对象,税务单位又以径行调查决定税额为主要方法,于是,正确估算业者的利润所得,成为征收技术的基本问题,估计太低则税收减少,估计太高又招致民间反抗。财产登录有案可稽,不但财产税、所得税、利得税与遗产税等,均有课税根据,公债亦可依此为准而进行摊派。众多投机营利商人不设固定商号,查税人员无法从账目或是商号登记资料去调查,难以稽征利得税。......
2023-08-10
国府对于上述的战时财政缺陷并非毫无所知,他们在战前已不断尝试调整中国的财政体质,最主要的工具即是推动直接税制度,冀望以现代化的税制增加税收,达成建设国家目的。[8]大后方学界在抗战期间发表许多关于直接税制度与对开拓税源作用的论著,为国府推动税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国人寄望国府实施直接税,发挥筹措税源的作用。......
2023-08-10
国民政府主政前期,财政部专门设置印花税处来处理税务。财政部也认为,印花税在初入中国时,是以个人凭证及商业文书账簿作为课税标的物,日后虽然加入商品完税凭证的性质,仍应维持其最初的分类;或者,不必强加学理分类而只要能够实施收税,也未尝不可。商民若揭下使用过的印花涂改使用,还须受徒刑及罚金处分。......
2023-08-10
战时利得税在直接税体系之中是一项特殊的税制,在西洋各国的税政理念上被视为是因战争而起的临时体制,在征课手续上,它则以所得税的辅弼姿态出现。中国制定本税之前,日本已经以战时利得税的名目开征新税,四川省政府也以战事需要为由,开征战税。四川境内中外人民凡是经营工商业者,均应缴纳战时利得税,税率为战时利益超过资本额10%开始课征30%,依次累进至超过资本额30%以上者即课税70%,并成为四川省境内的一项地方税。......
2023-08-10
同时也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要求高额利得税者承购公债,使过分利得可以有效移转,以及增加税率累进级数。财政部指出,现行利得税规定,利得超过资本额60%者一律征50%,并且采取缓和税率,目的在求新税能顺利推行。......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