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朝野引进西洋税制,除了作为日渐增加的赔款压力的因应对策之外,外国提出的裁厘修约要求和国内展开的宪政运动,也对直接税制度的扎根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要者为营业税的观念。与之相对的营业税部分,国人预估其有丰厚税源,足以抵补裁撤厘金的税收损失,称许其推动税政改革的作用。......
2023-08-10
国府在财政会议调整厘金作为中央税目,继于1927年7月19日宣布,将自9月1日起裁撤厘金,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六省境内同步实施。凡税目性质属于通过税者一律废止,包括常关税、统捐、统税、货物税、铁路税捐、邮包厘金、海关之子口税、复进口税、出口税和落地税等。裁厘令下同时,国府也宣布根据国际平等通则,实施关税自主,对进口货物另订税则,对国内出口货品则征收出厂税。[6]
南京国府提出关税自主案时,并未与列强交涉,也未与武汉的国民政府取得共识,加上北伐的军事行动尚未完成,时人并未将之视为中国政府的有效决策,缺乏实质的意义。本案在提出之后,论者即提醒南京国府必须注意对外交涉问题,不是自行宣布就能贸然成事。过去列强所主张的裁厘加税,有它的适用范围和税率限制,与国府要求的关税自主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民间也批评政府只求财政收入,似乎未能考虑国民经济的能力。因此,裁厘加税与关税自主课题,涉及国家收支调整与民力支应问题,必须从长计议。[7]
对于关税自主问题,在宁汉复合之后再度回到必须与列强协商裁厘加税的谈判模式之上。国府一方面与列强进行外交谈判,取得其承认中国自定义税则的权力,另一方面也争取国内地方军政社会势力的支持。[8]在活动进行期间,地方商民协会认为裁厘加税案事关国计民生,必须召开全国性的经济会议,讨论具体的进行步骤,及早制定各项经济法案,以解决各种经济纠纷。民间团体以德国在欧战之后召开全国经济会议,使其对内工商与对外贸易渐行恢复,消弭劳资纠纷的国外成功经验,证明经济会议确有成效。论者同时也指出,中国国民党的政纲亦以经济会议是达到民生主义劳资协调与各业共荣共存的唯一工具,作为说服国府的理由。各地商会陆续呈文国府,建议采取德国经济议会立法制度,于最短时间(至多不得超过四个月)召集经济会议,容纳农、工、商、学与劳资双方等代表,以及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交各领域的专家为委员,讨论新税税则,以及关税管理、保管、征收等重要问题,议决经济法案,呈请国府公布施行。[9]
国府相当注意时人提出召开经济会议的主张,同时也为了回应各界指出裁厘加税不应该局限在东南少数省份,以免税负不公的要求,于是公告暂缓实施关税自主案的相关决议,承诺在北伐完成后迅速召开全国经济会议,借以争取各方支持,扫除财政改革的国内障碍。[10]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晚清朝野引进西洋税制,除了作为日渐增加的赔款压力的因应对策之外,外国提出的裁厘修约要求和国内展开的宪政运动,也对直接税制度的扎根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要者为营业税的观念。与之相对的营业税部分,国人预估其有丰厚税源,足以抵补裁撤厘金的税收损失,称许其推动税政改革的作用。......
2023-08-10
段祺瑞上台后,重提1918年的裁厘旧案,为即将召开的关税特别会议作事先的准备工作。北洋政府掌握良机,在段祺瑞主导之下,从10月26日到次年7月3日,召开关税特别会议,以争取关税自主权为目标,再度提出裁厘加税的主张。随后,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关税自主案,长期悬而未决的裁厘加税,正式在会议桌上与列强进行讨论。四是自签约日起,有关于关税自主权及裁厘问题之协商结果立即生效。......
2023-08-10
《美报论中国裁厘问题》,《申报》,1920年3月20日。《财政部关于免厘加税之提案》,《申报》,1922年9月8日。《财部催办所得税之通令》,《申报》,1920年9月16日。《国民承认所得税当要求以裁厘为交换条件》,《申报》,1920年10月6日。《顺直省议会反对所得税》,《申报》,1920年11月11日。《学生总会反对所得税函》,《申报》,1921年4月13日。《总商会会董审查所得税报告》,《申报》,1920年11月1日。......
2023-08-10
国府对于上述的战时财政缺陷并非毫无所知,他们在战前已不断尝试调整中国的财政体质,最主要的工具即是推动直接税制度,冀望以现代化的税制增加税收,达成建设国家目的。[8]大后方学界在抗战期间发表许多关于直接税制度与对开拓税源作用的论著,为国府推动税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国人寄望国府实施直接税,发挥筹措税源的作用。......
2023-08-10
参与第二次财政会议的各方代表对营业税问题做出决议,把各项与修订营业税有关的议案和审查意见,一并汇呈行政院,转咨立法院作为修正营业税法案时的参考。因此,国府应该就征税范围和征税办法,设法改善营业税。舆论质疑第二次财政会议并未提出改革税政的具体方案,是一个“议而不决”的会议。以上数端,被视为是“自有财政部以来,有自建现代税制企图”的表现。......
2023-08-10
直接税制度的推展,为国人带来对西洋近代租税理念的讨论。舆论认为,国府在抗战前夕致力推行直接税,固然期待其承担战时税源的使命,更应重视建立公平税制,使国民赋税得到公平分摊,同时配合实施累进课税,矫正失衡的财富分配现状。此时,直接税适足以提供战时财政所需,形成从间接税迈向直接税的新体制。李权时认为,国府推动直接税改革,人民因纳税的切身利害关系,必群起而问政,于是民权主义可以获得实现。......
2023-08-10
财政部原思以合署办公的方法,达到整合税政的目标,此一尝试并不成功。1946年7月,财政部再次修改全国财政收支系统,宣布把营业税移交地方办理。不过,仍有部分省政府为了争夺营业税收入,扣留拨给县政府的税收,财政部不时饬令省政府遵照法规行事。缘于国民参政会认为征税必须配合内战的财务需求,重提1945年初的直货两税合并议案。直接税一词,从国民政府的行政体系之中消失。......
2023-08-10
在众多西洋税制之中,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税目为印花税。[8]为了筹款,陈璧在奏文中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的巨大冲击,建议仿行西洋的“印税”。施行此税之法为政府下令民间购买由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票,粘贴于各项契券字据,作为纳税凭证。各国明文规定,凡契券或字据不粘印花者皆不具法律效力,官府不但有权议罚,在遇到行政诉讼时,更可不受理未贴印花的案件。......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