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西洋税制之中,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税目为印花税。[8]为了筹款,陈璧在奏文中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的巨大冲击,建议仿行西洋的“印税”。施行此税之法为政府下令民间购买由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票,粘贴于各项契券字据,作为纳税凭证。各国明文规定,凡契券或字据不粘印花者皆不具法律效力,官府不但有权议罚,在遇到行政诉讼时,更可不受理未贴印花的案件。......
2023-08-10
1916年的下半年,由于袁氏帝制活动所引起的军事动荡情势暂时告一段落,黎元洪大总统任命段祺瑞组阁,国内政局粗告稳定,段内阁于是在年底开始推动裁厘加税活动。
首先,中央政府要求各省调查当地的厘金现况,呈报其评估实施裁厘时可能引发的问题。陆续送回的文案,显示各省各有不同现实状况。江苏省的报告提出宁属厘金应仿照先前苏属办法,一律改为货物产销税,但在实施之前必须筹划两项课题:一是改办之后势将出现地方财政亏损,故应改定税率预筹抵补;二是改厘为税后,运远商人税负减轻,运近者反觉税负增重,应设法使商民负担达到平均。河南省财政厅回复财政部,已经研拟出改革厘金方案,不论是输出或输入,一律按照时价抽2.5%。此外,一些个别省份亦表示,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原为厘金的货物品类已经改办统捐,例如安徽的茶叶,浙江的丝茧及布匹等项,故提案参照先例,将其他各项货物亦改为统捐。[26]
当中国各省进行厘金事务的调查报告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局方酣,英、美、法等协约国家为争取中国加入战局,于1917年初屡次向段祺瑞等政府要员表示,中国可以参与未来战争结束后的国际和会,争取中国的应有权益。国内为参战问题而有赞成和反对两派,总统黎元洪反对,总理段祺瑞赞成,两方争执,至5月23日引发了黎元洪免除段祺瑞职务的政争,随即在6月30日出现张勋拥溥仪复辟事件,至7月12日以段祺瑞重掌政权告一段落。段祺瑞向协约国提出停付庚款与修订税则的要求,各国表示接受。中国政府在8月14日对德、奥等国宣战,各协约国为履行承诺,9月8日向中国政府送交一份联合照会,声明同意延付庚款五年、停付德奥赔款及修订进口税则。中国政府在获得列强同意修订税则的表示之后,在上海成立“修改进口税则委员会”,从1918年1月5日到12月20日,与14个国家先后展开谈判。此次修订海关进口税则,限定在修改进口税则中的从量税部分,要求切实值百抽五的明文规定。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适值新修税则议订完毕,中国代表把握此绝佳良机,于5月7日向大会提交七项“希望条件说帖”。其中第七项即为“关税自主权”,要求与会各国同意中国应该拥有改定海关税则的权利。然而,此案后因各国以中国问题不在和会权限之内为由而拒绝讨论,未获任何实质结果。[27]
1910年代发生俄国革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革命之后对中国释出平等友好的讯息,再加上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参与巴黎和会争取主权的外交挫败,国人深受国际局势的刺激,不断向北洋政府呼吁,尽速向列强提出关税自主外交谈判的诉求。1920年2月初,财政总长李思浩提出,关税自主案交涉不易,此时可先争取裁厘加税。根据前清订立的《马凯条约》所载加税办法,先将洋货进口税一部分增至值百抽五,再加一倍半之数,抵补裁厘及各项税捐损失。由于上次依例修改海关进口税则的时候,因欧战而未及讨论,现欧战告终,货物价格已有变动,当时参与协约各国公使曾经允诺,在战争结束两年后再行修改,中国此时应把握时机,请各国先修正税则,以期公允。政府在进行协商之时,可由财政部会同税务处,核估海关按约加税后所得增加之确数,作为指拨各省弥补裁厘损失之用。各省指拨分配的数目,应依最近三年该区所收厘金平均数为准。[28]
随后,外交部根据财政部的提案,先向各国驻北京使团领袖英国大使朱尔典(Sir John N.Jordan)探询加税的可能性。朱尔典回答,各国在上海召开商会的联合会时,曾经主张按约加征进口税,但各国同时也表示必须取得中国政府的保证,防止将来内地又再出现其他直接或间接向货物抽税的办法;而且明白表示,如果中国政府无法让各国有满意的裁厘成果,即不必奢望能有加税的可能性。朱尔典同时也提醒北洋政府,此时南北政局对立,“欲图抽税之统一,须先谋政治之统一”。北洋政府2月27日对各国驻华公使发出照会,裁厘加税仍应进行,不会因中国政局而有改变,中国内部政治虽有纷争,但对外问题向来一致,况裁厘加税系国家大计,深信南北各省必能一致办理。[29]
1920年3月,财政部发表文告,内容是各省厘税情形征收复杂,政府虽然筹议改革,终因事关各省军政费用,在未获确实抵补之前,未便贸然从事。国人原冀望借参与欧战的契机,带来关税自主的希望,现已证实仍须回到先办裁厘的老路。财政部提出裁厘的进程,首先是指示税务处,核估海关在按照条约加税后所得的增加数目,再要求各省根据最近三年该区所收厘金及行货税捐平均数目,由财政部核计后,分配各省提拨弥补裁厘损失的数目。财政部完成上述提拨规划,随即召集各省财政厅及津、沪、粤各大商埠商会代表,讨论各省应提拨分配的数目,并且将决议通知各省长官办理,完成裁厘作业。同时,财政部也行文外交部,提到1919年修改海关进口税则时,外国使团虽未在正式议程中讨论此案,但当时曾经允诺可于战事告终两年之后再行修改,现在已到届期修约之时,应该事先筹备。财政部为了避免外交部以加税交涉必须先有裁厘成果,方能进行协商为词,坐视其独自承担艰难改革任务,在咨文中指出裁厘必须在加税问题出现端倪后,各省方能集议与举办裁厘事务。裁厘、加税二事牵连,财政及外交若不彼此支持,终将难以成事。[30]
此次财政部的裁厘活动,中外各界均给予肯定的评论,国外的评论且认为颇有成功的希望。财政部令甫下,3月5日《申报》发表评论,肯定政府对裁厘加税的努力,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此次财政部计划,在裁厘之后相应而来的加税收入,究竟够不够抵补裁厘损失?《申报》认为,若只依据《马凯条约》的加税办法,洋货进口税先如实征收5%的税率,再加一倍半之数,即总税额为12.5%,这笔收入还不足以抵裁厘亏损,仍须各国政府赞助,再作筹划弥补之法。接着,《申报》又在3月15日引述《大陆报》的评论,认为在未来实施层面上,中国不应自我设限于《马凯条约》的12.5%规范,而是应该力争关税自主权。[31]
相对于中国的论述指出加税所得不敷裁厘损失的论调,国外媒体如《密勒氏评论报》则认为并不如国人所言严重,其实不难解决。财政部的计划要点是,先调查各省所收厘金数目,以便决定中央由增收关税中拨款补偿之数,此举一旦实行,各省既不减少收入,中央收入可较从前为多,双方皆可满意。《密勒氏评论报》为证实其说为是,引述调查资料,指出各省厘金调查数目为3,925万余元,再加上与厘金性质相仿的各种通过税,如“铁路货税”“土产税”和“常关税”,总数约为5,646万余元。至于相对的各项抵补损失收入资料方面,估计海关每年平均进口税和出口税的收入,举办裁厘加税之后,约可获得5,100万两,已经相当接近裁厘的捐失额度。如果政府能再修正海关进口税则,又可再增收700万两,折合为1,000万元,更足以补偿有余。[32]
此次财政部推动透过统计全国厘金收入,由各省分摊经费的裁厘计划,最终仍因军阀混战而不了了之。然而,此次裁厘行动所做的调查工作,却为日后进行裁厘相关事宜,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不论是在1925年召开的关税特别会议,或是国民政府北伐完成之后实施统税或营业税的革新,均从这次的调查资料中撷取制定政策的素材。根据此次各地调查的结果,把国人对于“遍地厘卡”的笼统概念,化为全国各省有735处的正式厘金征收局的具体数字,让当时及后来主持裁厘者有案可稽。当然,这个数目并不包括分局及性质相类的稽征局在内,至于“山岭水崖几全为卡员持筹之地”,则成为加强论述的形容词。[33]同时,这次动员各省军政人员参与裁厘行动,除了调查当地的厘金现况之外,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均会提出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补充财政部当初极为单纯而显得不尽周延的构想。
简单地说,财政部的计划冀望于未来的加税收入,地方则认为其为画饼,完全不切实际,理应当回归到如何改革厘金制度,以符合国家与地方的财政需求。由地方观点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大致可分为三项:第一项是“寓征于运”,此法是裁减厘卡后,按照货物运费抽收若干作为抵补。此案在1913年由国务会议通过,拟在国有铁路试办,再推及国内各路及各运输业,所拟税率为火车客票及运费的2%至15%,后考虑到中国交通事业尚未十分发达,恐收效不佳而暂告中止。此案虽未全面实施,1914年曾在江苏省东南部沪宁路试办,所运货物只须纳产销税二分,其他各站均不征收,成效颇佳。财政部认为,依此例办理,货物自汉口由京汉铁路运至北京,横越三省,其间厘卡数以百计,只须纳税三分半,民间自当乐从,故裁厘若自铁道运输上着手,最为简便。第二项是“根据条约裁厘后,以增加关税补偿所失”,中外政府对于裁厘加税问题,为应先裁厘或先加税而争论不休。外国主张非待厘金废除则税不能加,中国政府则谓非先有抵补之税不能裁厘。论者即指,若裁厘加税得以同时并举,政府即可在交涉时要求各国履行加税事项,新税率应于两个月后发生效力,厘金问题即可获解决。第三项是“抽收出产税或销场税,或产销税,以代厘金”。以上改革办法,第一项寓征于运,收运输税者,因中国路政不发达,抽收运税颇多窒碍,只可作为特定地区的权宜之计。第二及第三项办法可以相互补充,在废除厘金后以销场税取而代之,此法可以在财政较受中央直接管辖的各省试行,俟有成效,再推行其他各省。如此一来,裁厘后的损失,即使不能由所加关税中完全取偿,则再以销场税收入作为补充,即足以抵偿。[34]
财政部及各省地方的议案,经过1921年年底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顾维钧提出关税自主案失利的淬试,证明全不可行。因为就中国立场看来是“无碍税权”的产销税,外国的理解则是此税已是关税之外的重复征课。1922年间,财政部再度向列强提出裁厘加税案。《申报》指出,各国对于加税的认知是,裁厘之后的加税所得,并不是提供中国政府可以自行运用的财政收入,而是应予指定使用范围的基金,如以此税款作为整理外债、中央必要政费,以及兴办教育公益事业的经费。以上各端,在在显示对外进行交涉的复杂与棘手程度。[35]
除了外交的困难之外,财政部发现在裁厘之后,中央政府所得相对有限,于是对于裁厘大业的热情顿时大减,暂缓推动步伐。反倒是地方政府认为,如果实施局部裁厘,即可换取当地外国商家承诺,在其省境内提高税额的给付,故在利益驱使之下,出现各省自行裁厘之举。1924年中,财政部为了地方时有自行裁厘的举动,上签呈给大总统曹锟,要求地方政府约束下属。这份签呈历述,近年来时闻各地财政厅与公共团体,或以提倡商业为请,或以维持公益为词,动请豁免税厘,而各官厅有时径行核准,有时与外商订立合同,自定豁免税厘条款,长此以往,有导致税务分歧的流弊。曹锟赞同财政部所持的统核财政立场,颁布总统令,宣示各项税课关系到国家正供收支,依法应由财政部专事钩稽,以统一事权,故嗣后各机关凡是关于免税免厘事项,均须由财政部斟酌情形,提交国务会议核定。这项总统令的讯息,适足以反映出裁厘案进行至此,中央政府已经无力主导的事实。[36]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在众多西洋税制之中,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税目为印花税。[8]为了筹款,陈璧在奏文中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的巨大冲击,建议仿行西洋的“印税”。施行此税之法为政府下令民间购买由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票,粘贴于各项契券字据,作为纳税凭证。各国明文规定,凡契券或字据不粘印花者皆不具法律效力,官府不但有权议罚,在遇到行政诉讼时,更可不受理未贴印花的案件。......
2023-08-10
在此,须先将“直接税”这一名词作一介绍。民国成立之后,无论袁世凯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持续推动以直接税理念为中心的各项税目,初步开征印花税,并且向官吏课征薪俸所得税,直接税制度开始生根。及至抗日战事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设置以“直接税”为名的专责机关,掌理战时税务,直接税制度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
2023-08-10
由于各项税收均未能及时征解,又受到物价波动的削弱,失去约束通货膨胀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于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继于次月召开全国税务会议,以统一税目为目标,把税法有关工商业税者,修改合并为营业税和所得税,后又以两税的纳税人都是工商业者,定名为工商业税。从1950年至195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修改税则的方式,保留国府时期征收工商业税的做法,沿用了部分直接税的税目。......
2023-08-10
直接税制度的推展,为国人带来对西洋近代租税理念的讨论。舆论认为,国府在抗战前夕致力推行直接税,固然期待其承担战时税源的使命,更应重视建立公平税制,使国民赋税得到公平分摊,同时配合实施累进课税,矫正失衡的财富分配现状。此时,直接税适足以提供战时财政所需,形成从间接税迈向直接税的新体制。李权时认为,国府推动直接税改革,人民因纳税的切身利害关系,必群起而问政,于是民权主义可以获得实现。......
2023-08-10
国府强调直接税制度具有开创合理税制的作用,经由广泛实施直接税,将可顺利解决传统赋税负担不公的现象,成为国府争取民众支持进行税政改革的重要依据。由于当时所得税是直接税的唯一代表,孔祥熙也据此类推,确信直接税制度具备了赋税制度所有的优点。直接税在抗战期间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虽颇有大幅成长,却受限于后方经济条件不足,以致无法取代长期备受倚重的间接税。......
2023-08-10
为此,国府决定再度召开财政会议,商议改良税务对策。[33]1934年5月21日至27日,国府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此次会议既是因地方税务问题而起,关于整理营业税及改良税制与税率的问题,成为会议的讨论重心。[38]第二次财政会议的主要诉求是废除苛杂及减轻附加,必须整理旧税与创办新税双管齐下,同时以省县并重的原则调整地方预算。......
2023-08-10
如前所述,裁厘令实施后,国府立即收到各地要求中央补助的告穷电文。但是,为了表示重视张学良的地位,宋子文允诺将东三省地区的统税及消费税交给张学良支配,连同筹议在未来由省方办理的营业税,应可应付所需。例如,江西、湖北等省,补助款成为地方主要财源。中央政府允许地方开办营业税,但对其拟订的税则具有监督权,成为国府应付地方政府需索时的制式回答。......
2023-08-10
至1946年7月,国府终于开始进行复员时期的直接税税政决策的规划工作。财政部门认为,复员需要庞大财源,不能立即取消战时利得税。至6月下旬,财政部正式批驳商会的要求。财政部批准上海直接税局的计划,下达指令要求其把握时间,于十月内完成征收工作。以上海为例,原定征收所利得税600亿元,在各商会要求之下减至300亿元,而且配合采用简化稽征法,限其在年底缴库。......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