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西洋税制之中,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税目为印花税。[8]为了筹款,陈璧在奏文中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的巨大冲击,建议仿行西洋的“印税”。施行此税之法为政府下令民间购买由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票,粘贴于各项契券字据,作为纳税凭证。各国明文规定,凡契券或字据不粘印花者皆不具法律效力,官府不但有权议罚,在遇到行政诉讼时,更可不受理未贴印花的案件。......
2023-08-10
民国肇始,租税多承清制,1912年11月公布国家税及地方税草案,准备推行国家地方两税划分的体制,然因议会风波迭起,法案终难成立。1915年间,中央政府将清代实施的解款制度与原先规划的国地两税划分制度,折衷设计为“专款制度”,规定以印花税、烟酒牌照税、烟酒税(附加税)、验契税、契税(附加税)等税目为中央专款,地方政府征收此税之后必须解交中央政府。1923年12月间虽曾公布宪法,在宪法23条及25条规定统一全国税制,厘清国家税与地方税界限,取消中央专款名称,旋因政变而未及实施,整个北洋政府时期依然袭用解款旧习。[9]
北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割据,地方形成财政独立之势。政变连年不绝,中央号令不行,而政府更迭的主要原因即是出于财政困窘。以1919年为例,政府预算从各省取得列名于“中央专款”项目下的收入额为4,700万元,但因各省截留,实收印花税200万元和烟酒税600万元,合计800万元,只达到六分之一强的目标。最稳定的中央财源是关余,每月所得约150万元,然而政费即需250万元,时见寅吃卯粮窘状,欠发政府官员薪俸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中央政府财政不安,在位者不时深惧国家有破产之虞,民间社会则自由发展,金融界出现滥设银行钱号机构的不健全情势。有识者明言,若未能妥善处理,将来有演变成大恐慌之趋势。[10]
1923年间,财政整理委员会会长颜惠庆和财政总长王克敏,先后对于国家财政困境提出解决方策。此年8月,颜惠庆在北京召开财政整理委员会,筹议整理内外债并清算本息,引起国内外债权人的注意。委员会提出首先须整理债务,对内外债务及岁出定出应急办法;其次求收支平衡,明定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再次是区别国税及地方税,视将来需要再作根本整理。根据上述理念,是年12月10日,王克敏在国务院召集各省代表20余人,举行全国财政会议,决议四项整理财政的具体办法:一是整理债务,变短期为长期,变高利为低利;二是尽速召开关税特别会议,实现二分五厘附加税征收;三是整理关余,估计每年约可增收2,000万元;四是明定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支出。上述决议,最终仍因政府不具备执行能力,成为决而未行的空想。[11]
到了1925年,北洋政府的财政日益吃紧,中央估计所需政务费用每月约260万元,军费约140万元,而最稳定的税源只有崇文门的税收,每月不过20万元,远远不敷需求。担任审计院顾问一职的宝道(G.Padoux),在9月12日发表《整理无抵押债务兼筹国家行政经费意见书》,主张中国政府为增加国费,应该凭借举行关税特别会议,实施二分五厘附加税;同时整理印花税,如能对在华洋人开征此税,估计洋人数目20万,每人每年以2元至3元为度,再对国人的贴用情况加以改良扩张,则印花税收入每年可达300万。中国应以关税附加税和印花税的收入,在两年内处理严重的国债问题,以免国家破产。[12]
北洋政府的执政者对于旷日废时的税政改革,并无太高的兴趣。为及时汲取财政收入,将税政目标转向于进行可能快速获得成效的裁厘加税活动,试图借裁厘加税案的进展,改善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在众多西洋税制之中,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税目为印花税。[8]为了筹款,陈璧在奏文中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的巨大冲击,建议仿行西洋的“印税”。施行此税之法为政府下令民间购买由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票,粘贴于各项契券字据,作为纳税凭证。各国明文规定,凡契券或字据不粘印花者皆不具法律效力,官府不但有权议罚,在遇到行政诉讼时,更可不受理未贴印花的案件。......
2023-08-10
国府为应战局之需,预作战时财政规划,在战争尚未发生前的准备时期,以改良税制作为确立战时租税政策基础。在抗战前期执行税制改革的阶段,国府先后于1938年7月27日公布《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条例》,同年10月6日公布《遗产税条例》,以及在1939年12月20日公布《遗产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据此,国府在抗战时期所推动的直接税项目,包括所得、利得、营业、遗产、印花五项税目。......
2023-08-10
由于各项税收均未能及时征解,又受到物价波动的削弱,失去约束通货膨胀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于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继于次月召开全国税务会议,以统一税目为目标,把税法有关工商业税者,修改合并为营业税和所得税,后又以两税的纳税人都是工商业者,定名为工商业税。从1950年至195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修改税则的方式,保留国府时期征收工商业税的做法,沿用了部分直接税的税目。......
2023-08-10
国府强调直接税制度具有开创合理税制的作用,经由广泛实施直接税,将可顺利解决传统赋税负担不公的现象,成为国府争取民众支持进行税政改革的重要依据。由于当时所得税是直接税的唯一代表,孔祥熙也据此类推,确信直接税制度具备了赋税制度所有的优点。直接税在抗战期间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虽颇有大幅成长,却受限于后方经济条件不足,以致无法取代长期备受倚重的间接税。......
2023-08-10
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编:《中外经济年报》,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23-08-10
为此,国府决定再度召开财政会议,商议改良税务对策。[33]1934年5月21日至27日,国府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此次会议既是因地方税务问题而起,关于整理营业税及改良税制与税率的问题,成为会议的讨论重心。[38]第二次财政会议的主要诉求是废除苛杂及减轻附加,必须整理旧税与创办新税双管齐下,同时以省县并重的原则调整地方预算。......
2023-08-10
1920年代,北洋政府的财政人员在除了勠力于推动裁厘加税之外,亦不乏发表理财言论者。[37]不过,张弧担任财政总长的时间很短,无法让他的直接税改革理念得到实施的机会。财政学家杨汝梅在1923年发表一篇长文,详述世界各国的财政状况及理财原则,并且与中央政府主导的直接税论述相互应和,可将之视为本时期内的学界普遍共识。......
2023-08-10
在此,须先将“直接税”这一名词作一介绍。民国成立之后,无论袁世凯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持续推动以直接税理念为中心的各项税目,初步开征印花税,并且向官吏课征薪俸所得税,直接税制度开始生根。及至抗日战事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设置以“直接税”为名的专责机关,掌理战时税务,直接税制度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