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洋时期的财政困境及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北洋时期的财政困境及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摘要】:[9]北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割据,地方形成财政独立之势。政变连年不绝,中央号令不行,而政府更迭的主要原因即是出于财政困窘。[10]1923年间,财政整理委员会会长颜惠庆和财政总长王克敏,先后对于国家财政困境提出解决方策。[12]北洋政府的执政者对于旷日废时的税政改革,并无太高的兴趣。为及时汲取财政收入,将税政目标转向于进行可能快速获得成效的裁厘加税活动,试图借裁厘加税案的进展,改善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民国肇始,租税多承清制,1912年11月公布国家税及地方税草案,准备推行国家地方两税划分的体制,然因议会风波迭起,法案终难成立。1915年间,中央政府将清代实施的解款制度与原先规划的国地两税划分制度,折衷设计为“专款制度”,规定以印花税、烟酒牌照税、烟酒税(附加税)、验契税、契税(附加税)等税目为中央专款,地方政府征收此税之后必须解交中央政府。1923年12月间虽曾公布宪法,在宪法23条及25条规定统一全国税制,厘清国家税与地方税界限,取消中央专款名称,旋因政变而未及实施,整个北洋政府时期依然袭用解款旧习。[9]

北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割据,地方形成财政独立之势。政变连年不绝,中央号令不行,而政府更迭的主要原因即是出于财政困窘。以1919年为例,政府预算从各省取得列名于“中央专款”项目下的收入额为4,700万元,但因各省截留,实收印花税200万元和烟酒税600万元,合计800万元,只达到六分之一强的目标。最稳定的中央财源是关余,每月所得约150万元,然而政费即需250万元,时见寅吃卯粮窘状,欠发政府官员薪俸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中央政府财政不安,在位者不时深惧国家有破产之虞,民间社会则自由发展,金融界出现滥设银行钱号机构的不健全情势。有识者明言,若未能妥善处理,将来有演变成大恐慌之趋势。[10]

1923年间,财政整理委员会会长颜惠庆和财政总长王克敏,先后对于国家财政困境提出解决方策。此年8月,颜惠庆在北京召开财政整理委员会,筹议整理内外债并清算本息,引起国内外债权人的注意。委员会提出首先须整理债务,对内外债务及岁出定出应急办法;其次求收支平衡,明定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再次是区别国税及地方税,视将来需要再作根本整理。根据上述理念,是年12月10日,王克敏在国务院召集各省代表20余人,举行全国财政会议,决议四项整理财政的具体办法:一是整理债务,变短期为长期,变高利为低利;二是尽速召开关税特别会议,实现二分五厘附加税征收;三是整理关余,估计每年约可增收2,000万元;四是明定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支出。上述决议,最终仍因政府不具备执行能力,成为决而未行的空想。[11]

到了1925年,北洋政府的财政日益吃紧,中央估计所需政务费用每月约260万元,军费约140万元,而最稳定的税源只有崇文门的税收,每月不过20万元,远远不敷需求。担任审计院顾问一职的宝道(G.Padoux),在9月12日发表《整理无抵押债务兼筹国家行政经费意见书》,主张中国政府为增加国费,应该凭借举行关税特别会议,实施二分五厘附加税;同时整理印花税,如能对在华洋人开征此税,估计洋人数目20万,每人每年以2元至3元为度,再对国人的贴用情况加以改良扩张,则印花税收入每年可达300万。中国应以关税附加税和印花税的收入,在两年内处理严重的国债问题,以免国家破产。[12]

北洋政府的执政者对于旷日废时的税政改革,并无太高的兴趣。为及时汲取财政收入,将税政目标转向于进行可能快速获得成效的裁厘加税活动,试图借裁厘加税案的进展,改善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