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会议甫闭幕,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随即于1928年7月1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讨论国民经济各项课题,其中,裁撤厘金问题引起热烈关注。同时,国府亦宣布将加紧筹办与裁厘案有密切关系的关税自主案,以及盐税就场征收案。本次会议针对裁厘之后立即引发的税源缺乏现象,提出抵补的具体规划,如此一来,裁厘即有成功的希望,国人热切期待国府执行裁厘措施。......
2023-08-10
民国初建时期的财政规划情况及税政改革历程,与政局的稳定与否密切相关。从1912年清廷易鼎至1928年东北易帜,只有袁世凯掌政时政局相对安定,财政部根据“划税设厅”政策的指导,在各省设置国税厅,统一财政权,企图将清代由地方解款的模式,逐渐改变成为中央直接征税的近代财政体系。[1]同时,袁世凯时期主持财政者如熊希龄及周学熙二人,亟思透过整理税制,走出财政的新格局。在1913年出炉的《国家税与地方税法》草案中,以中央集权为骨干,虽被时人曾以其有碍地方自治发达而表达反对的意见,而且该项草案也因袁世凯解散国会而未获通过,但1913年的预算编制业已以此为准则。[2]袁氏帝制活动失败身亡,民国进入军阀各立山头的北洋政府时期,政权纷扰不安,影响所及,作为国家施政基础的财政体系,由于决策者的快速更迭,始终无法形成一套可资依循的制度,整理税制的主张成为空想。
政局动荡之中,仍然有一些政府官员试图为新的政权规划可资长治的财政体系,周学熙及熊希龄即是其中要角。熊希龄及周学熙二人在袁世凯主政期间,轮流担任财政总长,负责规划财政,然而,在袁的强势统治之下,财政总长能够发挥的空间,事实上受到极大限制。1912年9月,周学熙出席临时参议院报告整理财政方针,被视为是政权转移之后首度的政策宣示,但周在次年5月间,即因大借款案而辞职,政策未及付诸实施。1913年9月11日,熊希龄组阁并兼任财政总长,任内勤于议事,发布各项政策、方针与条例,亦因无法落实,遭时人讥称为“条例内阁”。[3]不过,从民国初年提出的理财言论,仍然则呈现出对于清代旧制的检讨,以及对新政权的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代表了部分政府菁英对于国家财政的理想,而这些理想,日后在国民政府主政之后亦被多所取用。为阐明近代中国主政者在财政理念上的延续及变化,在此仍有叙述的必要。
1912年初,周学熙以财政首长身分出席临时参议院,并提出施政报告。他主张划分国家与地方税源,国家税的标准是“税源普及于全国,或有国际之关系,而性质确实可靠,能得巨额之收入者”;相对而言,地方税则是“税源多囿于一定之区域,不含有国际之关系,其性质虽亦确实,而收入额比较的稍少者”[4]。参议院会议召开期间,各地议员竞相提出议案,交付讨论及议决后,提出法案,形成政府的施政目标。政权更迭之后,秉持清末社会革命理想者颇不乏人,部分具有革命色彩的地方军政大员,为了表达其对利益攸关的财源问题的关心,也纷纷向国务院递送咨函。一时之间,代表不同立场的言论众相纷陈,会后国务院汇整这些具有革新气象的建言,编集为《各方条陈整理财政吏政等意见书》,以提供研拟政策时的参考之用。
这些记录大多集中于如何改良税制和筹集税收的实务层次,即一方面开创直接税,一方面设法裁厘加税,为其主要讨论焦点。主事部会及一般国人均深切了解,裁厘加税必须国际交涉,外交折冲旷日废时,不一定能够为财政困窘迫在眉睫的中国带来立即加税的挹注,故务实的做法还是要借调整国内的税政项目,以达到增加岁入的目标。
以吉林都督陈昭常提出的意见书,说明国人在民国初建时期所能设想的各种国内新税目。选取此份意见书的原因,在于他的意见是众多陈议之中铺陈得最清楚,所提方案也是看来最具有可行性者。陈昭常指出,民国草创,库储如洗,国家建设千头万绪,为尽速取得巨款以应新政,许多军政要员承袭前清经验而有举借外债的主张,但借债可暂不可常,根本之计仍须整理财政。接着,他反驳一般人认为中国已经民穷财尽,纵然整理财政亦无济于事的论调,理由是中国人民固然普遍贫困,却仍有部分的富人拥有雄厚纳税实力而未被课征,若能采用使富者负担重而贫者负担轻的税收政策,不但可使国库增加巨额收入,同时可达到调和贫富悬殊的作用,如此方符合共和体制之下,全国人民享受同等权利,亦承担公平义务的时代精神。
陈昭常根据西方税制先例,列举了九种可能的新税目,包括:戒奢税(如宴筵税、马车税、珠玉器皿税)、去毒税(如酒税、烟税、吗啡税)、警惰税(如俱乐部税)、玩物税(如骨牌税、球台击税)、征富税(如财产税、资本利息税、遗产税)、意外利益税(如德国和英国的地价差增税)、独占产业税(对经营铁路、矿山、森林、电报、电话、电灯、电车、自来水者课征)、经持人道税(对使用婢仆者课征)、恩及禽兽税(如畜犬税、养莺税)。他主张在这些税目实施累进税率,使大部分租税归于巨富者负担以调剂盈虚。上述新税目,无一不是针对富有赀财者而设,特别是直接定名为“征富税”者,其税目意蕴时提出显示,此税是直接对于坐拥丰厚财产资本而具有纳税实力者进行征课。陈氏强调,这些对富者征税的内容与一般间接税不同,在世界各国早已实施,符合世界税政潮流,适用国家理财之需。[5]当然,从事后的结果看来,陈昭常的建议并未获用性,民初政府以借外债为财政支柱,整理国内税务亦成为空言。
从1912年底至1913年11月间,中国经历了国会选举、宋教仁被刺案、大借款案、二次革命、袁世凯当选总统、国会制定宪法、袁世凯解散国民党,以及国会最终因不足法定人数而无形消散等重大政治事件。在这一年间,财政及税务亦因政局动荡而难有作为,这可以从1913年10月份的工作报告之中略知梗概。财政部的这份报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裁厘加税问题的工作进度,一是订定国家新税制。在裁厘加税部分,外交部根据财政部税务司提出的意见,把裁厘加税与修改税则(要求实施值百抽五的税率),划分成为独立进行的两件事,提议先修改税则,后再进行裁厘加税交涉。国外舆论对于裁厘加税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反对声浪,但此事须经过外交协商,进行相当迟滞。在订定国家税制部分,财政部将国务院交办的十余种新税目起草税法,送交国会,建议选择“无弊而易办”者先行筹办,待国会议决之后即可推行,其中要目如通行税、营业税和宅用地税。[6]两大理财要政,依然停留于纸上作业阶段,尚未能有具体成效可言。
1915年周学熙再度担任财政总长,主持制订《整理财政总计划书》,厘订财政制度,学界公认,嗣后国民政府进行的税政体制改革理念均源于此。[7]然而,此时袁世凯的帝制活动汇聚了世界的目光,国内军政人员相继卷进赞成帝制或捍卫共和的政治斗争,国家施政的相关议题,在帝制风暴之下相形失色。至1916年4月,周学熙以辞职表示反对帝制,宏大的整理财政计划延宕了12年之后,才由南京国民政府逐步付诸实施。因此,要说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的税政改革理念,势必要从周学熙的整理财政计划开始。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全国经济会议甫闭幕,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随即于1928年7月1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讨论国民经济各项课题,其中,裁撤厘金问题引起热烈关注。同时,国府亦宣布将加紧筹办与裁厘案有密切关系的关税自主案,以及盐税就场征收案。本次会议针对裁厘之后立即引发的税源缺乏现象,提出抵补的具体规划,如此一来,裁厘即有成功的希望,国人热切期待国府执行裁厘措施。......
2023-08-10
战前施行的所得税法,因起征点过低及未对家庭负担有减免规定,致使其未能与个人负税能力相配合,这些问题在战后仍倍受批评。于是,政府决定取法英美等国的战时经验,缩短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税时间,尽速取得税收,作为主要的调整措施,让它发挥“战税”的部分能力。检讨所得税为何不能达到战税地位的言论之中,国人首先提及的仍然是涉外税源问题,以租界、外侨或外侨银行为中国实施直接税的阻碍。......
2023-08-10
[9]北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割据,地方形成财政独立之势。政变连年不绝,中央号令不行,而政府更迭的主要原因即是出于财政困窘。[10]1923年间,财政整理委员会会长颜惠庆和财政总长王克敏,先后对于国家财政困境提出解决方策。[12]北洋政府的执政者对于旷日废时的税政改革,并无太高的兴趣。为及时汲取财政收入,将税政目标转向于进行可能快速获得成效的裁厘加税活动,试图借裁厘加税案的进展,改善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2023-08-10
段祺瑞上台后,重提1918年的裁厘旧案,为即将召开的关税特别会议作事先的准备工作。北洋政府掌握良机,在段祺瑞主导之下,从10月26日到次年7月3日,召开关税特别会议,以争取关税自主权为目标,再度提出裁厘加税的主张。随后,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关税自主案,长期悬而未决的裁厘加税,正式在会议桌上与列强进行讨论。四是自签约日起,有关于关税自主权及裁厘问题之协商结果立即生效。......
2023-08-10
第二项盐税,财政部以维持民食及充裕税收的双重目的,提出由公家统制办理与盐业相关的生产销售各项事宜。在举办新税方面,财政部提出举办战时消费税和战时利得税的构想。在遗产税方面,拟自1939年度起,筹办举办此税应预先进行的事项,例如调查财产、划一户名,以及办理人口登记等事务。抗战以来,人民荡析离居,税收日形短绌,财政部于是制订整理税制计划,预计在未来一年半之内继续整顿旧税,逐步举办新税。......
2023-08-10
依据各税实施时间的先后,本章讨论所得税在中国的实施历程。从税政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合法制的权宜措施,让人民沿袭过去对北洋政府时期所得税的不良印象,成为未来推动所得税的障碍。于是,国府宣布将所得捐的适用范围扩展于全国学校的教职员,作为日后全面实施所得税的准备。国府若准备对此开征所得税,将立刻面临庞大的社会压力,这是国府在考虑之后,暂行停办此......
2023-08-10
晚清朝野引进西洋税制,除了作为日渐增加的赔款压力的因应对策之外,外国提出的裁厘修约要求和国内展开的宪政运动,也对直接税制度的扎根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要者为营业税的观念。与之相对的营业税部分,国人预估其有丰厚税源,足以抵补裁撤厘金的税收损失,称许其推动税政改革的作用。......
2023-08-10
裁厘令下同时,国府也宣布根据国际平等通则,实施关税自主,对进口货物另订税则,对国内出口货品则征收出厂税。本案在提出之后,论者即提醒南京国府必须注意对外交涉问题,不是自行宣布就能贸然成事。过去列强所主张的裁厘加税,有它的适用范围和税率限制,与国府要求的关税自主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裁厘加税与关税自主课题,涉及国家收支调整与民力支应问题,必须从长计议。......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