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朝野引进西洋税制,除了作为日渐增加的赔款压力的因应对策之外,外国提出的裁厘修约要求和国内展开的宪政运动,也对直接税制度的扎根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要者为营业税的观念。与之相对的营业税部分,国人预估其有丰厚税源,足以抵补裁撤厘金的税收损失,称许其推动税政改革的作用。......
2023-08-10
抗战时期,国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是所谓的“银行垫款”。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字,1937—1945年,银行垫款平均占岁入的75%以上,租税收入只占15%左右。[6]战时公债募集在高喊“有钱出钱”的口号之下,效果也未见起色,无法承担战费需求。[7]这样大有问题的财政结构,其必然结果是增加发行通货,造成物价上涨的困境。国府对于上述的战时财政缺陷并非毫无所知,他们在战前已不断尝试调整中国的财政体质,最主要的工具即是推动直接税制度,冀望以现代化的税制增加税收,达成建设国家目的。透过在战时改革租税制度,建立直接税结构,除了增加财政收入外,更具有奠定战后中国新租税制度基础的重大意义。
从对于战时国府快速推动直接税活动的评论看来,众议肯定运用租税作为调整战时财政的正当性与必要性,这一点可说是普遍共识,但是透过租税而能够对于战时财政提供多大的挹注,则呈现两极化的看法。一方认为,承担税负者总是会设法抗避国家义务,或求缓征,或求减免,地方豪强甚至以抗法为荣,这是人性自利的问题。因此,政府在战时征收租税是一件困难的任务,至少比起募集公债或是增发钞票来得困难。另一方则反驳前说,政府在平时加税被人视为虐政,但在战争时期,国民会因抵御外侮而拥戴政府,征税会比平时来得容易,无论提高旧税或是举办新税,均较平时容易推动,正是改革税制的良机。[8]
大后方学界在抗战期间发表许多关于直接税制度与对开拓税源作用的论著,为国府推动税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简要而言,主要的立论集中于分析西洋各国推行直接税制度之后,不但产生税收激增的效应,更具有促进改良税制的作用。根据西方各国先例,战时政府适应战争需要,拥有比较大的财政改革权力。直接税要缴的所得税,其发展过程就是伴随着战争而促成。例如,英国实施所得税始于拿破仑战争时代,美国则是因南北战争补充财政而实行,法国所得税是因1914年大战爆发而列入租税体系。战争为各国政府将其行政力量深入民间社会创造了条件,进而更在直接税制度之上展现初步的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各国筹措战费,英国着重租税,在战时提高所得税与战时利得税,得以化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反观德国和法国则专赖公债,结果战后陷于恶性通货膨胀,由之可见租税政策在战时财政的重要性。除了外国的现成经验作为立论依据之外,现实环境上,战时海疆受到日军封锁,向为财政支柱的间接税如关、盐、统各税,绝大部分出于沿海大埠,税收大量流失。于是,国人寄望国府实施直接税,发挥筹措税源的作用。而在众多税目中,以直接税项目的所得税最有希望。[9]
舆论指出,租税手段在战时财政的作用,不只是开拓税源,还可以回收政府增加发行的货币,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同时,租税又与公债政策互相配合,发行公债后仰赖租税偿本付息以维持信用,否则公债只是充当银行的发行准备,很容易诱致通货膨胀危机。不过,增税虽是战时最理想的筹款方法,其运用亦有其限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租税受到时间限制,不能适应紧急要求,无论是提高旧税税率或创设新税,均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增收的收入始能流入国库;二是受到国民所得限制,不能作无限制的增加。[10]由此观之,国人对于租税在战时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在心理层面充满期望,面对现实环境的制约时,却又不得不大打折扣。直接税制度在战争时期的推展历程,也在学理及现实间的冲击下缓步进行。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晚清朝野引进西洋税制,除了作为日渐增加的赔款压力的因应对策之外,外国提出的裁厘修约要求和国内展开的宪政运动,也对直接税制度的扎根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要者为营业税的观念。与之相对的营业税部分,国人预估其有丰厚税源,足以抵补裁撤厘金的税收损失,称许其推动税政改革的作用。......
2023-08-10
此项交涉成败与否,不仅攸关直接税是否能够顺利于全国境内推行,更是现代国家执行完整租税主权的表征,故不论朝野均极重视此关键问题。财政部虽已表示将秉持最大决心及坚决意志,行使完整的租税主权,但各国未予正面响应。因此,与直接税相关的各项税目,从印花税、营业税到所得税,实施历程均受到外力的强烈掣肘,政府虽然努力进行交涉,租税主权的争取总是以失败告终。......
2023-08-10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财政部虽已在全国各地广设开征所得税的税务机关,但正式开办之后,果真如学界所预测的,对于涉外税源无能为力,而且只限于沿海各省的大城市内推动,税收成绩并不理想。理由是,战前财政部门因避免被批评为重复课税,免征财产所得税,但是既然公司商号在已经负担营业税的情形下,又缴纳营利事业所得税,这也有“复税”之嫌,显然出现双重标准的不公平待遇。......
2023-08-10
在众多西洋税制之中,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税目为印花税。[8]为了筹款,陈璧在奏文中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的巨大冲击,建议仿行西洋的“印税”。施行此税之法为政府下令民间购买由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票,粘贴于各项契券字据,作为纳税凭证。各国明文规定,凡契券或字据不粘印花者皆不具法律效力,官府不但有权议罚,在遇到行政诉讼时,更可不受理未贴印花的案件。......
2023-08-10
裁厘令下同时,国府也宣布根据国际平等通则,实施关税自主,对进口货物另订税则,对国内出口货品则征收出厂税。本案在提出之后,论者即提醒南京国府必须注意对外交涉问题,不是自行宣布就能贸然成事。过去列强所主张的裁厘加税,有它的适用范围和税率限制,与国府要求的关税自主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裁厘加税与关税自主课题,涉及国家收支调整与民力支应问题,必须从长计议。......
2023-08-10
就财政史的学术研究观之,虽然成果尚称丰硕,绝大多数的作者均侧重于说明各项传统税目的发展与变化,至于由西洋引进的直接税部分,则至多只用一章或是一个小节稍作简单交待,明显未予重视。在裁厘运动部分,学界研究成果表现在分析国民政府推行统税的政策与活动,附带讨论地方层次的营业税活动,由之而各自提出肯定或是贬抑的评价。......
2023-08-10
由于各项税收均未能及时征解,又受到物价波动的削弱,失去约束通货膨胀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于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继于次月召开全国税务会议,以统一税目为目标,把税法有关工商业税者,修改合并为营业税和所得税,后又以两税的纳税人都是工商业者,定名为工商业税。从1950年至195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修改税则的方式,保留国府时期征收工商业税的做法,沿用了部分直接税的税目。......
2023-08-10
段祺瑞上台后,重提1918年的裁厘旧案,为即将召开的关税特别会议作事先的准备工作。北洋政府掌握良机,在段祺瑞主导之下,从10月26日到次年7月3日,召开关税特别会议,以争取关税自主权为目标,再度提出裁厘加税的主张。随后,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关税自主案,长期悬而未决的裁厘加税,正式在会议桌上与列强进行讨论。四是自签约日起,有关于关税自主权及裁厘问题之协商结果立即生效。......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