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营业税的成败关系到国府进行裁厘运动的评价,当代的研究者如曼素思认为,裁厘是国民政府的主要政纲,1931年后厘金税在法规上被废除,代以营业税。但是,评断国府裁厘改办营业税的得失,并不能完全从收入多寡或是中央财政控制权的角度出发。厘金的征收对象是行商,营业税则是坐贾。......
2023-08-10
清末民初悬而未决的裁厘问题,在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之后,终于有了突破与解决。民国政局纷扰,厘金是军阀的给养大宗,自不愿放弃此项重要财源。然而,在列强提出“裁厘加税”以及关税修约的诱因下,北洋政府在1923年举行关税会议,决定裁废厘金。当时,财政部主张办理产销税作为裁厘后的抵补办法,各省商会则主张办所得及营业两税。不过,此这次协商终仍因军阀混战,以致无疾而终。[48]
北伐期间,国民政府同样也发表裁厘的财政改革主张,获得工商界的支持,于1928年6月20日至7月10日,连续召开全国经济会议及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决定裁厘的具体步骤,也就是提出裁撤国内通过税(即厘金),改办特种消费税的议案。参与会议的各界代表均同意,为了要与各国交涉关税自主,前提是必须裁撤厘金。厘金病国病民,势在必废,但须预先筹划抵补的方法,以免功败垂成。由全国经济会议提出自办特种消费税,被视作是过渡时期的代用品,值得推广,不过,此税应以奢侈品为限。几经筹议之后的结论是,各省抵补之法,最先以举办产销税,继令开办营业税,中央则决议办所得税作为抵补。[49]
裁厘的可行性,等到中原大战结束,蒋中正获得胜利,地方实力派势力大为削弱,取得了实施的环境。财政部召集苏、浙、闽、皖、赣五省裁厘会议,并于1930年12月14日宣布,自12月31日起全国一律废除厘金,并决定开办特种消费税与营业税作为抵补税源。1931年4月,政府因舆论批评特种消费税有成为厘金之虞,而下令停办,改办卷烟、水泥、火柴等五种统税,同时准许地方筹办营业税。由于统税兴办成功,课税范围逐渐推广至十余种之多。于是,国府的裁厘活动,在中央以统税自筹抵补,在各省则征收营业税以济不足,清末主张以营业税作为裁厘抵补的主张,在此时付诸实现。[50]
国府授权地方办理营业税时,曾引起不小的反对声浪。批评重点是营业税以商号为开征单位,并依据资本额营业额或纯益额为标准,商家立即感受到加税负担。加上各地财政部门均有权调整营业税税率,将使此税负担有随时增加的可能。[51]由日后的发展情势看来,民间确实承受了税外加税的负担。例如,1928年裁厘会议之时,已有举办营业税即应同时取消牙税的决议,但是,裁厘之后,各省的做法是一面举办营业税,一面仍持续征收牙税,并未宣布任何善后办法。为此,平、津两市商民提出反对或请缓办的诉求,在未获允许的情况下,商民退而求其次,北平商会提出“包办”建议,希望以定额支付的方式,尽量减少官府的行政骚扰。[52]
同时,由于各地普遍发生洋商拒缴营业税的事件,相形之下,华商因为必须照章纳税,营运成本大为增加,引发民众强烈不满。根据报道,各地租界均抗拒中国政府征收营业税的措施。以上海租界为例,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开会讨论纳税问题,未及实行即爆发“一·二八”事变。停战之后,又以地方元气未复为由,要求暂缓征收营业税。上海市政府从1933年开始进行租界征收手续的交涉,外商则根据洋泾浜章程,中国政府在租界范围内,依约只能征收国税,其余地方税一律免纳,营业税的性质是地方税,自然不得在租界征收。由于租界纳税问题一直无法突破,毗邻的华界亦持观望。天津市的情况是,自开征营业税以来,洋商从未遵章纳税;在租界内的华商偶有缴税者,然为数寥寥,且大都是有其特别原因,如总店设在华界而分店在租界。汉口租界因外商不愿缴纳营业税,群起向英国领事要求对外交部交涉。因此,征及租界与洋商问题终未得解决。至1934年11月间,广州商会扬言,如果当地外商不遵照条例缴纳营业税,华人亦将抵制抗缴。广州外商则宣称,营业税是一种“不当征课”,始终拒绝缴纳,当地营业税局只好呈报粤省财政厅,报告缴纳营业税的公告虽几经延期,外人遵章缴税者仍寥寥无几,却又无法可施。[53]舆论认为,工商界各业拥护国府推行营业税时,是以“华洋平等,华租一律”为先决条件。然而,在强大外力的干扰之下,营业税的推广工作备受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事。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由于营业税的成败关系到国府进行裁厘运动的评价,当代的研究者如曼素思认为,裁厘是国民政府的主要政纲,1931年后厘金税在法规上被废除,代以营业税。但是,评断国府裁厘改办营业税的得失,并不能完全从收入多寡或是中央财政控制权的角度出发。厘金的征收对象是行商,营业税则是坐贾。......
2023-08-10
全国经济会议甫闭幕,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随即于1928年7月1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讨论国民经济各项课题,其中,裁撤厘金问题引起热烈关注。同时,国府亦宣布将加紧筹办与裁厘案有密切关系的关税自主案,以及盐税就场征收案。本次会议针对裁厘之后立即引发的税源缺乏现象,提出抵补的具体规划,如此一来,裁厘即有成功的希望,国人热切期待国府执行裁厘措施。......
2023-08-10
民国虽已成立,尚未取得各国承认,条约能否修改,实无把握,只能作为未来增加收入的参考。财政部为筹划进行裁厘加税事务,设置“改良关税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赞同前一年召开的工商会议的结论,认为若欲裁厘,必须先妥善筹划抵补,并以本国货物的出厂税与销场税为宜。[16]1914年初,财政部向国务院提出裁厘加税的咨文。......
2023-08-10
在众多西洋税制之中,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税目为印花税。[8]为了筹款,陈璧在奏文中提到《马关条约》对中国财政的巨大冲击,建议仿行西洋的“印税”。施行此税之法为政府下令民间购买由国家统一印制的印花票,粘贴于各项契券字据,作为纳税凭证。各国明文规定,凡契券或字据不粘印花者皆不具法律效力,官府不但有权议罚,在遇到行政诉讼时,更可不受理未贴印花的案件。......
2023-08-10
然而,财政部赋税司在当日的一份提案中,坦言只要厘金一日不裁撤,外人即可以作为借口,妨碍关税自主案的进程,国内对货征税的税制也无法改弦更张。“裁厘改税”则是凭借裁撤厘金的施行进程,搭配各种税目的制定与推展,为中央与地方的赋税制度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即使税收不足,国府也必须贯彻执行裁厘活动。国内政局动荡,裁厘改税的行动不得不又搁置下来。......
2023-08-10
至1946年7月,国府终于开始进行复员时期的直接税税政决策的规划工作。财政部门认为,复员需要庞大财源,不能立即取消战时利得税。至6月下旬,财政部正式批驳商会的要求。财政部批准上海直接税局的计划,下达指令要求其把握时间,于十月内完成征收工作。以上海为例,原定征收所利得税600亿元,在各商会要求之下减至300亿元,而且配合采用简化稽征法,限其在年底缴库。......
2023-08-10
国府强调直接税制度具有开创合理税制的作用,经由广泛实施直接税,将可顺利解决传统赋税负担不公的现象,成为国府争取民众支持进行税政改革的重要依据。由于当时所得税是直接税的唯一代表,孔祥熙也据此类推,确信直接税制度具备了赋税制度所有的优点。直接税在抗战期间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虽颇有大幅成长,却受限于后方经济条件不足,以致无法取代长期备受倚重的间接税。......
2023-08-10
为此,国府决定再度召开财政会议,商议改良税务对策。[33]1934年5月21日至27日,国府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此次会议既是因地方税务问题而起,关于整理营业税及改良税制与税率的问题,成为会议的讨论重心。[38]第二次财政会议的主要诉求是废除苛杂及减轻附加,必须整理旧税与创办新税双管齐下,同时以省县并重的原则调整地方预算。......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