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主政前期,财政部专门设置印花税处来处理税务。财政部也认为,印花税在初入中国时,是以个人凭证及商业文书账簿作为课税标的物,日后虽然加入商品完税凭证的性质,仍应维持其最初的分类;或者,不必强加学理分类而只要能够实施收税,也未尝不可。商民若揭下使用过的印花涂改使用,还须受徒刑及罚金处分。......
2023-08-10
民国初建,官民各界对于新政权如何建立财政体制,曾展开热切讨论。贾士毅在《东方杂志》上提出建议,将清末引介的两项税目,即所得税与营业税作为国税项目,理由是所得税与营业税均采累进征收,可调剂贫富,二税赋课普及,负担公平,且弹力丰富,故可作为正当中央岁入。然而,此议并未顺利实现。[25]
袁世凯主政时,实施中央集权的财政政策,1912年下令划分国税与地方税,设立国税厅,中央财政由中央政府直接征收,杜绝地方截留财源。袁氏复于1914年决定恢复清朝的解款制度,与新设专款制度同时并行。从1913年至1915年间,由于袁世凯的威权统治,各省军民长官对于中央命令不敢违抗,解款也不敢截留,财政统一颇有希望,岁计不足亦属轻微。然而,随着袁氏败亡而来的军阀分立,财政状况陷入混乱,北洋时期中央政府以借外债为常事,各省军阀各行其是,特税或赌捐亦列成为明文的税政项目。[26]到了1923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召开宪法会议,制定新宪,指定各省财源,以田赋及契税为省税。同时,为解决中央财政问题,北洋政府希望从整顿印花税、烟酒税和盐税入手,估计可增加6,000万的岁入。不过,上述会议或计划,事后皆因连年军事混战而未得施行。[27]至1925年间,担任财政整理会长的颜惠庆谈到中国财政的窘困情形:政府近年来实收额不过700万元,支出行政费5,800万元,军政费7,000万元,计1.28亿元,国库穷乏已至极点,如果放任不顾,必将破产,恐有列国共管之虞。[28]
从袁世凯主政到北洋政府时期,如何扩充财政收入,一直是个大问题。为因应财政困境,除了多方借款之外,亦曾数度推行直接税制度获取挹注之源,但均遭商民强烈反对,征税工作时举时废。在此期间内勉强得以实施的直接税,包括营业税、印花税与所得税三项税目。
营业税的课征活动始于1914年,财政部以“政费不敷”为由,创设“特种营业执照税”,纳入课税范围的营业种类有13种,包括皮货、绸缎、洋布、洋杂货、药房、煤油、金店银楼、珠宝古玩、旅馆、饭庄酒馆、海菜、洋服、革制品。上述诸税,严格说来,并不能算是对营业行为征课的“营业税”,性质比较近似传统对特殊行业征收的许可税(如牙税和当税)。政府借用营业税的名目,以颁发及管理执照的方式来征课,因各业反对而未获得太多收入。财政部又于次年春天发出电文给各省政府,承诺以各省若认摊公债及推行印花税,若确有大宗税收,则暂时停办此税,作为交换条件。推执行不过数月,财政部至1915年9月,又以“次年政费不敷,须谋抵补之策”为由,下令办理“普通商业牌照税”。这次规定除了贩卖烟酒及牙行铺等已经领有照帖的商家之外,其余各业应一律依其分等缴纳税金。该此项征收工作因时局变动不已,事实上并未能广泛实施。[29]
印花税部分,其法源基础是1911年10月颁布的《印花税法》13条,随后于1914年12月修订部分内容。接着又在1915年1月公布修正《关于人事证凭贴用印花条例》,并在1920年及1925年两度修改,完成立法程序。实际征收过程之中,印花税也遭到民间的强烈反对。1911年征收印花税的法令才刚颁布,商民立刻抗争,要求政府先修定税则,裁废旧税,实行免厘之后,方愿缴纳新税;对政府而言,商民的这些主张即是明文抗税。次年情况依旧,民间仍以前税毫未剔除,无法负荷印花税捐为由,抗拒本税的实施。[30]
财政部面对民间抗争的应付措施,首先是以政府业已规划裁厘为由,抚慰民心,继而宣传此税税率极轻,人民只要贴用印花,其凭证即享有国家法律保护,接着运用行政力量,宣布“印花税早经大总统公布,各省应一律施行”,强令各地推行。[31]不论商民愿意与否,印花税在1913年于京师正式举办,当年度收入为5.7万余元。袁世凯主政时期,征收印花税的工作在各地雷厉风行,收入大增,1915年成长为360万余元,1916年间因洪宪帝制后西南各省独立而收入稍减。至北洋政府时期间,每年平均维持在300万元左右的额度,为近代中国政府尝试直接税制的初步成果。[32]不过,北洋政府推展印花税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松散,加上军阀把印花税票当作钞票的代用品,经常出现向财政部要求发给印花以充抵军饷,造成严重的滥发情形,印花税票面价值大贬,产生极大流弊。[33]
北洋政府为推行印花税制度,曾要求侨居中国的外商,在与中国人民贸易时使用的凭证簿折,亦须依法贴足印花。然而,外交部衔命与各国公使反复磋商,却无具体结果。到了1923年之后,外商印花税的交涉陷入停顿,成为悬而未决的涉外税务问题。一些外国使团阻挠其侨民贴用中国印花,有的外商贴用其母国发行的印花,有的则干脆不贴。如此一来,华商因印花税产生加重税负的作用,面对外商或是居于租界的华商竞争时呈现处于劣势。1920年间,上海商界曾提出呼吁,租界当局不承认中国印花税法,而居于南市的华商却须承担税负,显然极不公平。时论指出,中国各种赋税,除了田赋之外,凡与工商界有关的赋税,均与租界发生关联,若华商坚决主张须待外商奉行中国税制才愿意纳税的话,恐怕没有一项税目能有推行之日。北洋政府无力解决涉外印花税问题,连带也影响到对于国人的征课工作未能全面施行。[34]
随着印花税开办,民初及北洋政府开始筹备另一项直接税——所得税。在一般评论之中,所得税赢得“国家最良税法”的称誉。普遍的说法是,所得税的征课对象必须是稍有资力者,贫民未达课税标准者可免税,负担者均为社会中流以上人士,能够因应人民纳税力而作调整。[35]周学熙担任财政总长时,虽曾以“公平普及、人人平等纳税”的诉求,仿照日本所得税法,于1914年1月颁布《所得税条例》27条,又于1915年8月颁布《所得税第一期施行细则》16条,但均未能付诸实施,此项税则的规划在袁氏称帝后更成为一纸具文。这项被推崇备至的良税,引入中国时面临缺乏税籍数据,产生税源无从撷取的困境,筹办工作并不顺利。[36]
1920年7月,北洋政府财政部设置所得税筹备处,于次年1月6日颁布《所得税条例施行细则》及《所得税分别先后征收税目》,要求全国各地立即开征。财政部估计,全面开征后,可获税额达500万元。[37]此次规划开征所得税,从一开始就遭到商民的强烈反对。政府在制定法规之前,从未调查商民的所得数据,也就未建立税籍资料。在不知道该向谁收税的情况下,财政部以财政困难已达极点,势须新辟税源以资挹注为由,下令各省政府自行估计税额,用分摊及包办的方式来进行征课活动,摆明了完全以收入为开征的首要考虑。9月中,财政部发出通令给各省政府,把所得税的预算额定为400万元,要求浙江省至少认领40万元,湖北认领25万元,其他各省依比例认领。财政部下达通令,政府根据调阅“各部院表册”,并且咨询京师总商会,公司、商店与银钱行号的营业盈余在数亿元以上,各地田产收入还尚未计算在内。因此,人民绝对有纳税的能力,只要地方政府妥善筹措,每省各摊30万至40万元,即能完成预算额。[38]
各地议会及民间商会对北洋政府的估算通令,纷纷发电报反对包办式的所得税,认为此种做法只会把外国良税办成恶税。商民也质疑财政部开征新税的法律基础,具体的理由是《所得税条例》虽在1914年1月颁布,然而当时国会已经解散,此法未经国会通过,不具备法律形式。既然它不具备法律的资格,政府不得以行政命令,强加人民纳税义务,人民也没有必要去奉行未经国会通过的非法新税则。同时,所得税既然是租税的一种,理应在预算案内编定,然而1920年的预算案亦未交国会议决,依法不能只以一纸空文号召全国径行新税。[39]
财政部为平息商民的反对声浪,一方面宣称所得税并不是新税,而是民国元年“已定未征之税”,堵住法理上的可能漏洞,并且提出此税收入将指定用途,兴办教育与实业,借以争取民众支持。但是,商民根本怀疑北洋政府有专款专用的诚意,纷纷在报端指出,财政部因为所得税不易推行,故以拨充教育经费等堂皇名目作为搪塞,假若日后所得税有巨额收入,政府必定挪用他途。[40]
各省商民透过商会的活动,展开反对开征新税的宣传,综合其提出的理由,在征税原则上有“非法、不公平、时机未至”三项质疑,而在征税技术上则有“税率不公、用途不确、登记法未行、商业设备未完、难得详细调查”五项弊病。不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则不便于载诸明文,那就是民众对政府普遍的不信任感。一份报道指出,北洋政府创行所得税,众人皆知乃是迫于困乏,聊充杯水之济,但政府一再宣称是“为民兴教育,为民兴实业”,反令民众感觉政府不以诚信待民。在商民全面抵制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最后只能对所属机关官吏的俸给课征所得税,1921年的税收额为银元10,310.67元。此后的征收工作,因军阀纷战而不时停废,直到国民政府奠都南京,才再度展开所得税的规划工作。[41]
北洋政府时期筹办所得税成绩不佳,论者指出,政府本身的立论不足以说服民众,开征失败的责任应由无能的政府来承担。[42]回顾当年民间提出各种反对开征所得税理由,从未否认所得税是一项公平的良好税制。国人认为它以个人收益多寡而订定累进税率,一方面能适应国家财源需要,一方面又能袪除社会不公平的负担。在民初追求科学的风潮中,所得税被视为公平而进步,其课税基础可以进行科学检验,计算个人从资产或企业所获利益为标准,不能像过去税法幼稚的时代,以粗疏的推定方法进行强制征收。此外,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论述,则推许所得税若施行得当,“可减少资本家的恶势力,减轻其对于无产阶级的压迫”,有助于社会安定的作用。[43]
作为西洋良税代表的所得税无法在民初社会生根,学界的解释有二:一是由于中国生产状况极为幼稚,生活程度低下,不论是人民个别所得或企业余利均为数有限,即使勉强施行,实际得益并无可观,故中国并未具备实施良税的条件。二是中国国民教育不普及,人民对于完粮纳税视为天腴正供的负担,一心只求减轻租税,尚未具备现代国民关心国家财政的认知。[44]这两大要素,第一项是事实,至于第二项人民认知部分,则过于持负面评价,并不公允。近代西方财政与税制的理念,经历清末不断的引介讨论,至民初筹办诸税时,大量出现对现代化租税理念与西洋税制发展历程的论述,可见民初政权将财政理念下达于民间的努力已初见成果。
有关西洋税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的文章
国民政府主政前期,财政部专门设置印花税处来处理税务。财政部也认为,印花税在初入中国时,是以个人凭证及商业文书账簿作为课税标的物,日后虽然加入商品完税凭证的性质,仍应维持其最初的分类;或者,不必强加学理分类而只要能够实施收税,也未尝不可。商民若揭下使用过的印花涂改使用,还须受徒刑及罚金处分。......
2023-08-10
[9]北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割据,地方形成财政独立之势。政变连年不绝,中央号令不行,而政府更迭的主要原因即是出于财政困窘。[10]1923年间,财政整理委员会会长颜惠庆和财政总长王克敏,先后对于国家财政困境提出解决方策。[12]北洋政府的执政者对于旷日废时的税政改革,并无太高的兴趣。为及时汲取财政收入,将税政目标转向于进行可能快速获得成效的裁厘加税活动,试图借裁厘加税案的进展,改善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2023-08-10
由于各项税收均未能及时征解,又受到物价波动的削弱,失去约束通货膨胀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于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继于次月召开全国税务会议,以统一税目为目标,把税法有关工商业税者,修改合并为营业税和所得税,后又以两税的纳税人都是工商业者,定名为工商业税。从1950年至195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修改税则的方式,保留国府时期征收工商业税的做法,沿用了部分直接税的税目。......
2023-08-10
第十章非洲经济本章要点1.洲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2.洲农业、工业产业发展的特点3.洲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4.洲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5.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第一节非洲经济发展概况非洲地域辽阔,拥有约9亿人口,是世界的第2大洲,现有56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均属发展中国家。非洲的经济形势有所缓和,经济开始恢复。尽管近几年非洲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其工业发展对外依赖程度依然严重。......
2024-10-25
国府对于上述的战时财政缺陷并非毫无所知,他们在战前已不断尝试调整中国的财政体质,最主要的工具即是推动直接税制度,冀望以现代化的税制增加税收,达成建设国家目的。[8]大后方学界在抗战期间发表许多关于直接税制度与对开拓税源作用的论著,为国府推动税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国人寄望国府实施直接税,发挥筹措税源的作用。......
2023-08-10
解放街道公务员编制13名,实有13 人。解放街道办事处位于惠国路717 号。解放街道有耕地244.4公顷,其中,水田15 公顷;旱田215 公顷;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4.4公顷。表322020年解放街道村级、社区情况一览表树牢“城市大党建”理念,按照每350 户左右设一个网格标准,调整设置70 个网格。将全街建档立卡贫困户按区域划分为6个作战分区,由街道班子成员担任作战分区指挥长,党政主要领导带头遍访贫困户,深入集中开展调研。......
2023-08-02
我国儿歌历史十分悠久,远在三千年前就出现传唱于儿童之口的“童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搜集、研究民歌童谣为目的的“歌谣学运动”,收集了大量民间儿歌。“五四”以后,发表儿歌较多的有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儿歌专集有《中国儿歌选》(资料本)、《古代儿歌资料》、《儿歌》等。张继楼的儿歌创作善于借鉴传统形式,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