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结婚禁止的演进规律的基本结论:《结婚禁止论》成果

结婚禁止的演进规律的基本结论:《结婚禁止论》成果

【摘要】:结婚禁止的演进规律是结婚禁止发展演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其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性爱自然属性与性爱社会属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它源于自然,归向自然;成于社会,适于社会;始于否定,终于肯定;立于波折,归于变革,直接决定结婚禁止发展演进的基本取向。具体言之,就是对于异性的亲近欲、占有欲和支配欲。

结婚禁止的演进规律是结婚禁止发展演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其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性爱自然属性与性爱社会属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它源于自然,归向自然;成于社会,适于社会;始于否定,终于肯定;立于波折,归于变革,直接决定结婚禁止发展演进的基本取向。

【注释】

[1][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

[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张作成,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36.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3.

[4][古罗马]西塞罗:《论修辞学》。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9]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在近亲杂交禁止之前,确曾存在男子群体外出狩猎时禁止性交、严厉处罚本部落女子与其他部落男子“通奸”之类的古老禁忌,但它们与法学观念中的结婚或世俗观念的婚姻相去甚远,故本书不主张其为最早的婚姻禁忌。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

[13][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5.

[14][奥]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滕守尧,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245.

[15][奥]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滕守尧,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245.

[16]周长龄.法律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16.

[17]周长龄.法律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3.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

[19]《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0]《礼记·曲礼》。

[21]《唐律疏议》。

[22][宋]周敦颐:《周子通书》。

[23][宋]周敦颐:《周子通书》。

[24]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347.

[2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4.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38.

[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2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48.

[29]所谓人的性爱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动物天生具有的由性爱意识、性爱行为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本性。具体言之,就是对于异性的亲近欲、占有欲和支配欲。参见佘志勤,张玉萍.婚姻过错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25.

[30]唐绍洪.婚姻家庭的理性与非理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395.

[31]唐绍洪.婚姻家庭的理性与非理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386.

[3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7条之规定。

[33][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87.

[34][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12.

[35][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5.

[36]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64.

[37]杨遂全.试论马克思的婚姻法学思想[J].中国法学,1986(4):54.

[3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39][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46.

[40]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1.

[41]周长龄.法律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4.

[42]周枬、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100.

[43]周枬、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122.

[44][德]尼采.权力意志:上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05.

[45][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89.

[46][法]卢梭.卢梭文集1: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90.

[47][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37.

[48][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36.

[49][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38.

[50][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16.

[51][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44.

[52][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44.

[53]《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

[54][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1—22.

[5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56]当今世界尚有菲律宾、阿根廷和巴拉圭禁止离婚。

[57][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李国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52.

[5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8.

[59]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49.

[6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61]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94.

[62]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18.

[6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17.

[6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8.

[6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8.

[66]美国存在男女双方或者一方基于玩笑而缔结的婚姻。考虑到当事人意思表示有瑕疵,以及当事人不够成熟,法院可以批准并宣布玩笑婚姻无效。

[6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8.

[68][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

[69][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4.

[7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

[7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70.

[72][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74.

[73]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0、518.

[7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5.

[75][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74.

[76]《周礼·地官·媒氏》。

[77]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8.

[78]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之言。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25.

[79]《学说汇纂》。

[8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3.

[81]《学说汇纂》。

[8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26.

[8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6.

[8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4.

[8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4.

[8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4.

[87]周旺生.立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8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5.

[8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81.

[9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8.

[9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2.

[92][古罗马]乌尔比安:《论通奸》第4编。

[93][古罗马]《戴克里先皇帝和马克西米安皇帝致塞巴斯蒂安娜》。

[94][古罗马]盖尤斯:《论行省告示》第11编。

[95]余凤高.西方性观念的变迁:西方性解放的由来与发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21.

[96][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06.

[9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58.

[9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9.

[9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0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2.

[101]周枬,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66.

[10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54.

[103]法国民法典[M].李浩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译者序1.

[104]年《法国民法典》第165条规定:“婚姻仪式,于当事人一方的住所,在身份吏前公开举行之。”其第192条规定:“婚姻如未事先进行两次必要的公告,或未依法取得免除,或未遵守公告与举行仪式的法定期间,王国初级检察官对该公务员处以不超过三百法郎的罚金,并对结婚人或对结婚人行使亲权之人,处以与其财产相称的罚金。”

[105]依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106]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78.

[107]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3条之规定。

[108]周长龄.法律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16.

[109][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44.

[110][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8.

[111]周长龄.法律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16.

[112][古罗马]西塞罗:《论修辞学》。

[113][古罗马]西塞罗:《论修辞学》。

[1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1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1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

[1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引文作者所言的“本世纪末”是指19世纪末,“现代的称谓”,是指19世纪末的称谓。特此说明。

[1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

[1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1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1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

[1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1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

[1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

[125][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下)[M].王启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469—470.

[126][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下)[M].王启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506.

[1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9.

[128]《周礼·夏官·司马》。

[12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9.

[130][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

[131][德]尼采.权力意志:上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43.

[132]《白虎通义·嫁娶》。

[13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9.

[134][古罗马]保罗:《论告示》第35编。

[135]《唐律疏议》。

[136]陈盛清.外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47.

[137]周枬,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122.

[138]指婚姻双方及对他们有支配权的人。

[139]《孟子·滕文公下》。

[14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

[141][古罗马]乌尔比安:《论尤里亚和巴比亚法》第3编。

[142][古罗马]杰尔苏:《学说汇纂》第30编。

[143][古罗马]保罗:《论告示》第35编。

[144]《魏书·高宗文成帝纪》。

[145]《魏书·高祖纪》。

[146]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96.

[147]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96.

[148]杨一帆.明初重典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69.

[149][古罗马]帕比尼安:《论解答》第4编。

[150][古罗马]马尔切勒:《论尤里亚和巴比亚法》第1编。

[151]《摩奴法典》第10卷(杂种种姓处困境时)第53条。

[152]《摩奴法典》第10卷(杂种种姓处困境时)第31条。六种低贱种姓是苏多、摩揭闼、吠提诃、阿瑜迦跋、刹多梨和旃陀罗。

[153]《摩奴法典》第10卷(杂种种姓处困境时)第32条。

[154]《易经约抄》。

[155]《唐律疏议》。

[156][古罗马]保罗:《论判决》第2编。

[157][古罗马]保罗:《论解答》第7编。

[158]《旧唐书·吴汝纳传》。

[159][古罗马]乌尔比安:《论告示》第6编。

[160][古罗马]乌尔比安:《论告示》第6编。

[161]《摩奴法典》第3卷(婚姻家长的义务)第7条至第11条。

[162]《元史·刑法志·户婚》。

[163]《元史·刑法志·户婚》。

[164][古罗马]乌尔比安:《论告示》第46编。

[165]《圣经·旧约·利末记》。

[166]《摩奴法典》第10卷(杂种种姓处困境时)第6条。

[167]《摩奴法典》第9卷(民法和刑法商人种姓和奴隶种姓的义务)第178条。

[168]《唐律疏议》。

[169]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7.

[170]《唐律疏议》。

[171][法]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41.

[172]《法国民法典》第161条至第164条之规定。

[173]《瑞士民法典》第100条之规定。

[174]《意大利民法典》第87条之规定。

[175][奥]马赫.认识与谬误[M].洪佩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9.

[176][英]穆勒.论自由[M].孟凡礼,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

[177][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85.

[178][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4.

[179][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73.

[180][古希腊]柏拉图.认识你自己[M].王晓朝,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57.

[181][法]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182][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87.

[183][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73.

[184]唐绍洪.婚姻家庭的理性与非理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396.

[185]张景发.婚姻工作手册[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63.

[186][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李国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233.

[187]蒋月.婚姻家庭法前沿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2.

[188]《礼记·昏义》。

[189][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9.

[190]李楯.法律社会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36.

[191][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83.

[19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142.

[193][英]培根.培根随笔集[M].王义国,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124.

[194][英]柏克.自由与传统[M].蒋庆,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57.

[19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4.

[19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6.

[19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2.

[19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2.

[19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4.

[20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07.

[20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62.

[20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64.

[20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

[204]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9.

[205][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97.

[206][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8.

[207]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4.

[208][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0.

[209]所谓人的性爱社会属性,是指人因其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由性爱意识、性爱行为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本性。主要表现为男人或者女人在社会规范的制约下对于异性的抑欲性、适配性和对等性。

[210]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之观点。转引自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229.

[211][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20.

[212][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6.

[21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103—104.

[214][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6.

[215][奥]魏宁格.性与性格[M].肖聿,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43.

[216][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122.

[217]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8.

[218][奥]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滕守尧,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234.

[219][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64.

[220]卫兴华,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7.

[2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0.

[222]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7.

[223][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5.

[224][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5.

[225]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37—138.

[226][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53.

[227][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116.

[228][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3.

[229][奥]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滕守尧,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235.

[230][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29.

[231][奥]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滕守尧,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229.

[232][英]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355.

[233][英]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355.

[234][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52.

[235]佘志勤,张玉萍.离婚自由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19.

[236][英]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471.

[237][英]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357.

[23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33.

[239][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李国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77.

[240][英]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472.

[241][奥]马赫.认识与谬误[M].洪佩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8.

[242]刘星.法律是什么?二十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47.

[243][古希腊]柏拉图.认识你自己[M].王晓朝,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57.

[244][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引言3.

[245][保]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30.

[246][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6.

[247][美]布雷多克.婚床——世界婚俗[M].王秋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1.

[248]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7.

[249]刘同君.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7.

[25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6.

[25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25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25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254]《庄子·马蹄》。

[25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7.

[25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57]《新元史·礼志·婚礼》。

[258][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1.

[259][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4.

[260]蒋月.婚姻家庭法前沿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

[261][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97.

[26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4.

[263]魏钦公.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6.

[264][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6.

[265][古希腊]柏拉图.认识你自己[M].王晓朝,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57.

[26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

[267]马克思曾经指出:立法者应当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参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63.

[26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

[269][法]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270][法]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2.

[27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37.

[272][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48.

[273][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4.

[274][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4.

[275][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97.

[276]周长龄.法律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04.

[27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42.

[278]余凤高.西方性观念的变迁:西方性解放的由来与发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3.

[27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8.

[28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8.

[28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34.

[28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139.

[28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6.

[28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28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286][芬]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第2卷[M].李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56.

[287][芬]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第2卷[M].李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98.

[28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

[28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3.

[29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291][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5.

[292][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7.

[29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9.

[294][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44.

[295][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34.

[29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3.

[29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

[298]周枬,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122.

[299][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6.

[300]《唐律疏议》。

[301]《南史·侯景传》。

[302]《魏书·高宗本纪》。

[303]《昭明文选》。

[304][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44.

[305][英]霭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435.

[30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5.

[30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94.

[30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4.

[30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3.

[31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17.

[31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64.

[31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4.

[31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9.

[31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64.

[31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

[31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32.

[317]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2—73.

[31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1.

[319][法]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9.

[320][法]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

[32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4.

[32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11.

[323]周枬,吴文翰,谢邦宇.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105.

[324]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转引自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9.

[32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申林,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40.

[326][德]施塔姆勒.正义法的理论[M].夏彦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3.

[3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1.

[32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前言.

[329][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3.

[330][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114.

[33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41.

[3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5.

[33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1.

[33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3.

[335]《圣经·新约·加拉太书》。

[336][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35.

[337][英]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57.

[338][古罗马]奥勒留.沉思录[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47.

[339]卫兴华,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8.

[340][法]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