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起社会对女孩的重视和关爱,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计划生育导向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老龄化现象,但是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对生育率的引导会使得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与缓解人口老龄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内涵亟待转变以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
2023-08-10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2010)指出需要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定量测度的指标体系并定期监测,形成动态监测预警的作用。本书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水平定量测度是对人口自均衡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的综合测度,需要定期监测,并分析其发展规律。茆长宝等(2011)在评价人口内部均衡发展水平时,用人口内部各影响因素的协调水平来反映人口内部均衡状态,构建人口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指标反映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状态。张俊良等(2013)借鉴了这一方法,从“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方面来进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王颖等(2012)和龚文海(2014)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从而得到一个综合得分来评价和监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状况。向华丽(2013)通过人口内部均衡的单个指标来判断人口内部均衡的状态;通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一致性等判断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通过人口发展功能规划区与实际人口地理分布进行对比判断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但并未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给出一个定量的值来判断人口均衡发展状况。由此可见,学界基本一致认同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人口均衡整体状态的动态监测与评价。
人口均衡度随着时间又会怎样变化呢?王颖等(2011)应用2000—2007年各省市的指标数据综合评价了我国各地区人口均衡发展现状,最终是用8年人口均衡度的平均值来进行分析和评价,未进行时间序列的演变分析。王颖等(2012)分析了15个国家2002—2006年5年人口均衡发展的均衡度的发展情况,其中描述了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5个国家的2002—2006年的历史均衡发展程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程度变化起伏大,而发达国家的均衡发展程度较为平稳。茆长宝等(2011)测度了2000—2007年西部人口发展、人口内部均衡度和人口内部均衡持续发展度,且指出这些综合指标值随时间均呈现增长态势;张俊良(2013)分析了1982—2010年四川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状况,因理论与方法与茆长宝等一致,因此结论也具有一致性。
继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提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思路后,关于“如何定量测度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的讨论在学术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学者们努力建立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来描述、评价和监测人口均衡发展,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
王颖等(2011)在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该指标体系设定为三级,第一级分为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两个方面,第二级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七个部分,第三级指标则为将第二级指标转为具体可量化的20个指标,采用Z-score法对2000—2007年各省市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列前三,人口均衡发展协调程度最高,从人口自身均衡来看,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是制约人口自身均衡的主要因素,从人口与外部系统的均衡来看,人口与社会对人口与外部系统均衡制约最大,人口与经济对其的制约次之。继之前提出的模型,王颖等(2012)就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行了15个国家间的国际比较,并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个子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无论在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上,还是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以及在整体的均衡程度上,在15个国家中的排名都比较落后,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程度变化起伏大,而发达国家的均衡发展程度则较为平稳,并就此探讨了区域发展的规律性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随着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马红旗、陈仲常(2012)依据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更为全面的人口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体系包括人口自身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3项,二级指标体系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8项,三级指标体系则包括22项,四级指标体系是可度量的具体指标包括42项。在综合评价方面,改变了以往仅选择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做法,首先选择了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权法和专家评分法对我国人口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利用模糊Borda组合法对这四种方法进行了组合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省份的人口发展综合评价值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也显示一致的趋势。
龚文海(2014)依据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内涵和中原经济区的实际,构建了中原经济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该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即人口总体状况、人口内部系统和人口外部系统两个分系统、人口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中的人口数量等8个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下的具体的可度量指标,通过将指标体系层层分解、环环相扣,最后提炼出18个可测量的指标,并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设定了指标阈值,通过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各子系统和指标赋权。实证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幅度很小,但是区域内地市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就人口自身内部系统、人口与外部系统发展而言,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制约区域人口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茆长宝、陈勇(2012)则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对人口内部均衡发展进行了着重分析,并从人口内部发展的三个维度即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构建了具体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与之前学者对人口长期发展水平进行单一测度有所不同的是,此文还提出了人口多因素协调模型和人口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的构建,从人口发展、人口内部均衡度、人口内部均衡发展梯度、人口内部可持续发展度四个视角构建人口内部均衡发展评价模型,并对西部地区内部人口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部人口内部影响因素发展并不均衡,人口数量发展水平高于人口质量发展水平、人口质量发展水平高于人口结构发展水平,而且人口内部整体发展水平、内部均衡度、内部均衡可持续发展度均较低,并在各省之间呈现较大的差距,发展极为不平衡。
在把握新形势下人口发展的均衡性本质的基础上,周炎炎、王学义(2014)提出将人口发展系统在第一级层次上首先区分为人口内部发展和人口与外部协调发展两个维度,在第二级层次上,人口内部发展维度包含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三个要素层次,而人口与外部协调发展维度则包括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两个要素层次,并最终选取13个可测量的指标作为第三级层次来评价中国2001—2011年人口发展状况。在用极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分别计算了人口发展指数、协调系数和人口发展协调度指数,并对发展协调度指数划分了评估标准,实证结果表明在2001年至今的特定时间维度内,中国人口发展的协调水平发展递进明显,但距高级协调的理想状态还有所差距,并且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相互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和趋势有所差异;同时人口内外部发展不均衡,表现为人口内部发展速度较快,而受人口与外部要素协调发展较慢的影响,导致中国人口发展综合水平提高较慢;此外,人口内部各要素发展也并不均衡,体现在人口数量发展增速较快,人口素质发展也保持较好势头,但人口结构发展较为迟缓,这些问题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导和调节。
针对以往学者缺乏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程度和阶段做纵向比较、没有体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均衡目标值主观性太强等这些在评价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中存在的不足,张俊良、郭显超(2013)根据人口的本质和人口均衡发展的内涵,把实证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为三级,第一级包括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两个系统,第二级指标分别对两个系统进行细化,也包括人口数量等8个子系统,第三级指标是对第二级指标的具体体现,并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最终选取了27个指标,采取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用熵值法赋予各指标值权重。同时提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系统协调度的测度模型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系统持续度的测度模型,并且进一步划分了各测度模型发展阶段的标准以评价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并对四川1982年以来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状况进行验证,对于各个测度模型均从内部、外部和总体三方面来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四川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人口内部均衡的任务较为艰巨,虽然外部条件在不断改善,但距离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现仍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董燕、黄健元(2014)对地区人口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进行了尝试,以人口发展水平为一级指标,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环境为二级指标,以及人口密度等13个既相互联系又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为三级指标,编制了一套反映江苏省人口发展水平的人口发展指数指标体系,采用等权重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人口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内各市人口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同时各区域面临着不同方面的问题,制定政策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梁岩(2015)通过构建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以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为一级指标,分设13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采取极值法和等权重法处理数据并对北京市各区县人口内外部系统的均衡发展现状进行了量化测度。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四大主体功能区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提出针对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应当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观的演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论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和扩大,对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也随之不断延伸,具体表现为评估指标体系的扩充和完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的多样化,评估视角的多维化和评估区域的具体化。目前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构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意义在这一阶段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构建一套能够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指标评估体系需要理论工作者在深入探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做进一步的努力、研究和探索,以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研究在水平考量以及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方面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起社会对女孩的重视和关爱,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计划生育导向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老龄化现象,但是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对生育率的引导会使得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与缓解人口老龄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内涵亟待转变以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
2023-08-10
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二)基础数据修正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2023-08-10
本书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水平定量测度是对人口自均衡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的综合测度,需要定期监测,并分析其发展规律。张俊良等借鉴了这一方法,从“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方面来进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实证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幅度很小,但是区域内地市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023-08-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第四阶段,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医疗改革开启了新纪元,这也是中国医改历史上一个大转折点。通过新医改的推行和实施,医保范围覆盖面有所上升,政府投入和卫生筹资水平也有相应提升。......
2023-08-10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指政府对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的家庭在生产、生活和生育上进行奖励、优待、帮扶和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多方面的优惠和关照,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限制和行政、党纪方面的处分,使他们能够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惩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正式与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相结合。......
2023-08-10
在此前提下,为了实现区域人口的均衡发展,利益导向政策就应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重因素,将人口发展放在国家整体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予以考虑。由此说明,从区域人口均衡的视角出发,在大人口政策的框架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有必要跳出原有的以利益为基础的条条框框,充分考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引导功能、公共政策含义。......
2023-08-10
陆杰华和黄匡时认为,在人口均衡发展视角下,传统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有和目前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融合的趋势,并认为: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是对当前分散的人口政策进行整合的绝佳机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视角下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主要指导向政策,而导向政策应具有前瞻性。人口内部均衡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前提,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内部面临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大规模下降、人口红利不复......
2023-08-10
国务院在1980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