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初步确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并决定在我国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1998年8月,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机构改革期间切实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协同配合。山西、山东、浙江、河北、湖南、河南、广东等省被列入了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试点的首批名单。......
2023-08-10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城乡低收入居民实现正常生产生活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保障所涵盖的范围逐步扩大,但是城乡间的社会保障提供却仍存在差异。
(一)城乡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总体情况
反映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保障是否均衡化、均等化,可以从社会保障资金在城乡之间的投入状况来体现,主要可以从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就业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来反映城乡差距。
根据表6-16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社会保障总支出为9130.62亿元,到2013年,达到14490.54亿元。社会保障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10.16增加到2013年的10.33。社会保障总支出中针对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支出增长最快,达到44.8%,增长幅度最慢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财政支出,仅为12.5%。
表6-16 2010—2013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13年数据整理。
(二)城乡社会保险规模状况
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四个方面。表6-17总结了近五年我国城乡总体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财政资金流向以及参保状况,重点突出在参保人数以及金额发放中。
表6-17具体描述了2010—2014年城乡社会保险参保以及发放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在逐年增加,由2010年的12399.8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5224.7万人,失业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五年间增长22.7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2010年的14987.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9861.3万人,增长了32.52%,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由2010年的13787.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9010.1万人,增长了37.89%。总体上说近五年的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在稳步增长,但是相较于城市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农村居民在这一部分所能享受到的福利远远不够。
表6-17 2010—2014年城乡社会保险情况 单位:万人、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14年数据整理。
(三)城乡社会救助规模状况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城市与乡村最低生活保障参保人数以及农村供养的五保人数、救济人数是全面反映城乡社会救助规模的有效数据。表6-18选择了2010—2014年期间相关领域的具体数据,以更好地说明城乡社会救助发展状况。
表6-18反映了2010—2014年城乡最低社会保障人数状况,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2010年的2345.6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2064.2万人,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2010年的4760.0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388.0万人,这反映了农村和城市差异较大,相较于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逐年攀升。农村集中供养人数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2014年农村分散供养人数为353.8万人,而集中供养人数仅有183.5万人,是分散供养人数的51.8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社会救助的均等化效果。
表6-18 2010—2014年城乡社会救助情况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数据整理。
(四)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
最低生活保障是城乡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城乡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从表6-19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4年,城市最低保障制度无论从城市保障人数,还是城市保障资金来说,都有较大的增加。城市最低保障人数由2001年的1170.7万,增加到2014年的1877万,城市保障资金由2001年的44.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21.7亿元,与此同时,城市低保平均补差水平也由2001年的383.5元/人,增加到2014年的3844.9元/人。农村保障人数由2001年的304.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207.2万人,农村保障资金由9.1亿元,增加到870.3亿元。但是从城乡低保平均补差水平来看,农村和城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表6-19 2001—2014年城乡最低保障的有关概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整理。
1986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初步确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并决定在我国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1998年8月,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机构改革期间切实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协同配合。山西、山东、浙江、河北、湖南、河南、广东等省被列入了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试点的首批名单。......
2023-08-10
40岁以上人口占比则呈现出城市、镇、乡村和全国都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三大城市群成为人口的重要集聚地。2010年“六普”时全国流动迁移人口达到2.21亿人,三个城市群合计流动人口为6111.93万人,占到全国流动人口的27.66%;同时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占到三大城市群总人口的71.17%,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半城镇化要更严重些。......
2023-08-10
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政策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更多的是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的计生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在这一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2023-08-10
图4-3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资料来源:1953年、1964年数据来源于第一次、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以后数据来源于《2014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为作者计算所得。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老龄化速度较快的特点,并且带来较高的老年人口抚养负担。而在老年人口中,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高龄老人数量和高龄女性比重都在不断增加。......
2023-08-10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农村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贵州省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十五”以来,累计投入8亿多元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共帮助81万计生贫困户脱贫致富。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在不改变扶贫资金、项目的性质以及目标人群的情况下,优先扶持人口计生工作比较好的村组,优先扶持计划生育家庭。......
2023-07-30
1994年中央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财政收入日渐困难,但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未减轻。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起了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基础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
2023-08-10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起社会对女孩的重视和关爱,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计划生育导向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老龄化现象,但是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对生育率的引导会使得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与缓解人口老龄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内涵亟待转变以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
2023-08-10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指政府对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的家庭在生产、生活和生育上进行奖励、优待、帮扶和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多方面的优惠和关照,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限制和行政、党纪方面的处分,使他们能够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惩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正式与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相结合。......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