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均衡性分析成果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均衡性分析成果

【摘要】:各级政府在卫生投入方面存在着严重偏差,不断将大量财政投入到城市卫生建设中,导致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不断拉大。可以看出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费用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经过“新医改”,我国现有的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包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五)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分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效果水平方面。

(一)城乡基本医疗卫生财力投入现状

卫生费用主要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全国范围内投入医疗卫生领域资金的总和,包含了用于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及其他方面的所有卫生支出,是衡量卫生总投入大小的指标。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居民“二元户籍”体制,使得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一直处于分割状态。各级政府在卫生投入方面存在着严重偏差,不断将大量财政投入到城市卫生建设中,导致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不断拉大。

从表6-8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卫生总费用及人均费用等都在不断地增加。1990年农村卫生总费用仅为351.29亿元,2012年增加到6781.2亿元。1990年城市卫生总费用也仅为396.1亿元,2012年增加到21065.6亿元,但是城乡之间的费用还是有很大的差距。1990年,城市卫生总费用是农村的1.128倍,此时差距还不是很大,到了2012年,城市卫生总费用是农村的3.106倍,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2年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费用也在不断地增加,1990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为38.8元,城市为158.8元,城市是农村的4.093倍,而到了2012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是1055.9元,城市是2969元,城市是农村的2.812倍。可以看出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费用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

表6-8 历年城乡卫生费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1991—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二)医疗卫生覆盖率现状

在我国,城乡居民医疗卫生覆盖率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1998年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分为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及其他医疗保险方式;2003年新增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保留了劳保医疗、合作医疗和公费医疗等几大医保方式;2008年的“新医改”,使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新医改”,我国现有的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包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

从表6-9的数据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中,劳保医疗,城市是农村的45.80倍,半劳保医疗,城市是农村的29.00倍,公费医疗,城市是农村的13.33倍,这显示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差异性较大。从医疗保障的种类来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绝大部分是自费医疗,其中城市自费医疗比例为43.1%,农村自费医疗比例为86.3%。这反映出1998年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较低。

2003年政府新增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这些项目的出台有利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表6-10的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是农村的20.27倍,城乡居民无医疗保险者仍占较大比例,其中城市无医疗保险者占43.8%,农村占78.9%。

2008年我国实施了“新医改”,在农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而且大大地提升了其覆盖率。相比1998年和2003年,从表6-11可以看出城乡无医疗保险者比例明显下降了,其中城市无医疗保险者比例为28.1%,农村仅为7.5%。

表6-9 1998年城乡医保覆盖率

表6-10 2003年城乡医保覆盖率

表6-11 2008年城乡医保覆盖率

表6-9、表6-10、表6-11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得。

(三)城乡居民人均保健支出对比分析

城乡人均保健支出也是衡量城乡医疗水平的重要内容,从表6-12可以看出,2003年城市居民与农民人均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1和6.00,到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下降到6.40,而农村人均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8.70,城市支出的比重降低与城市的多种需求支出有关系。虽然支出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城市居民与农民用于保健支出的绝对值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003年城市居民与农民人均保健支出绝对值分别为476元和115.7元,城市是农村的4.11倍,而2012年城市居民与农民的人均保健支出绝对值分别增加至为1063.7元和513.8元,城市是农村的2.07倍,城市居民的人均保健支出明显高于农民。

表6-12 城乡居民保健支出比较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四)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可通过卫生机构数、卫生人员数和卫生设施(卫生床位数)来衡量,就目前来看,我国卫生机构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与每千人口卫生床位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乡差异。这些差异仅指数量上的差距,如果把卫生设施质量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考虑在内,则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将更大,非均等化程度也将更严重。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从表6-13数据可知,1980年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的4.44倍;2000年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的2.15倍;到2012年为止,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的2.5倍,差距在不断地波动,总体上说,城市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差距在2.15~4.44之间变动。

表6-13 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资料来源:根据1981—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属于卫生设施,这是反映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从总体上来看,城市每千人卫生资源配置在不断地上升,由1980年的4.7,增加到2012年的6.88,农村每千人卫生资源配置也在不断地上升,由1980年的1.48,增加到2012年的3.11。但从城乡之间的配置比来看,城乡之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的差距较大。

表6-14 城乡每千人口医疗机构院床位数

资料来源:根据1981—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五)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分析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居民健康水平(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医疗服务效果水平方面(城乡出院病人治愈率)。由表6-15可以看出,城市婴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17.3‰下降到2012年的5.2‰,农村婴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12.4‰,农村婴儿死亡率与城市婴儿死亡率之比由1991年的3.35下降到2012年的2.38。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之比由1991年的2.16下降到2012年的1.15,这表明孕产妇死亡率的城乡差距是逐年降低的。虽然总体上农村和城市婴儿死亡率在下降,医疗服务质量都在不断地上升,但是农村与城市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均等化方面差距还是很大。

表6-15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1992—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