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初步确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并决定在我国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1998年8月,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机构改革期间切实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协同配合。山西、山东、浙江、河北、湖南、河南、广东等省被列入了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试点的首批名单。......
2023-08-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无论是农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都得到了稳步发展。从改革开放后,到1994年分税制之前,这一时期城乡教育差距在迅速地拉大。
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明显体现着城市优秀的政策取向。一是逐渐下放权限的教育事业经费管理体制,使条件差的农村教育经费难以保证。198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事业所需的教育经费由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安排,教育事业费从此由中央、省级预算下划到各县预算,各县预算内安排由各县自定。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的基层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实施义务教育以上的经费。这就产生了各地的经济贫富不均导致各地教育投入的差异。二是城市学校的经费投入明显优于农村。
1994年中央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财政收入日渐困难,但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未减轻。1994—1998年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基本格局大体上是以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以农村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集资和杂费为辅的多渠道投资体制。
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并较具体地规定和划分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资责任,这些政策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根本问题并未解决,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起了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基础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城乡义务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对农村义务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明确规定:一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提高农村义务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农村义务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的维修及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保障机制。
对城市义务基础教育的经费保障也明确规定:一是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二是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并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基础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的标准,享受补助;三是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新的义务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2006年开始实施。在农村,2006年免除了西部地区全部农村义务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7年这一政策已经扩展到东部,全国的农村义务基础教育都已免除学杂费;在城市,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由此,从公平受基础教育的角度出发,全国范围内实行学龄儿童的“全免费义务基础教育”制度,城乡居民的基础教育似乎没有差距,然而在笔者看来,基础教育的平等不仅仅是以“能够入学”为标准,实际上城乡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基础教育设施完善、师资力量等软硬件设施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他们之间的总体差距依然很大。
1986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初步确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并决定在我国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1998年8月,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机构改革期间切实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协同配合。山西、山东、浙江、河北、湖南、河南、广东等省被列入了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试点的首批名单。......
2023-08-10
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政策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更多的是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的计生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在这一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2023-08-10
40岁以上人口占比则呈现出城市、镇、乡村和全国都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三大城市群成为人口的重要集聚地。2010年“六普”时全国流动迁移人口达到2.21亿人,三个城市群合计流动人口为6111.93万人,占到全国流动人口的27.66%;同时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占到三大城市群总人口的71.17%,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半城镇化要更严重些。......
2023-08-10
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二)基础数据修正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2023-08-10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起社会对女孩的重视和关爱,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计划生育导向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老龄化现象,但是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对生育率的引导会使得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与缓解人口老龄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内涵亟待转变以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
2023-08-10
利益政策的动机是“补偿性的”,补偿计划生育家庭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所做出的个人牺牲。通过计划生育利益政策与普惠政策的结合,给予计划生育家庭社会缴费标准和报销水平的优惠等社会保障优先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利益政策的实施效力,减少普惠政策对计......
2023-08-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第四阶段,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医疗改革开启了新纪元,这也是中国医改历史上一个大转折点。通过新医改的推行和实施,医保范围覆盖面有所上升,政府投入和卫生筹资水平也有相应提升。......
2023-08-10
本书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水平定量测度是对人口自均衡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的综合测度,需要定期监测,并分析其发展规律。张俊良等借鉴了这一方法,从“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方面来进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实证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幅度很小,但是区域内地市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