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及计划生育政策影响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及计划生育政策影响

【摘要】:一般认为,现阶段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低生育水平逐步形成并保持,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成人。资料来源: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60-77.(二)城乡家庭结构差异表5-42000—2010年城乡家庭结构比较(%)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得到。

家庭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小的单位,而家庭的结构是影响家庭运行的关键因素。家庭结构的变动又深受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同时期的具体影响因素有别。一般认为,现阶段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1)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低生育水平逐步形成并保持,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成人。(2)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构成和群体进一步扩大。(3)人口迁移流动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4)住房状况改善,拥有自己住房民众的比例明显扩大。而且我国城乡二元分化严重,这样城乡分割的日益发展,不仅造成了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也势必会造成城乡家庭结构方面的差异[2]

(一)全国总体

现代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以单个婚姻单位为主的个体家庭,但是分开居住的亲子之间仍保持着密切联系,两个及以上相对独立的小家庭构成网络家庭。具体见表5-3。

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户、残缺家庭和其他六类,其中,“核心家庭”指夫妇二人组成的,或夫妇(或夫妇一方)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为夫妇(或父母、父母一方)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家庭;“复合家庭”为夫妇(或父母、父母一方)与两个及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残缺家庭”指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从表5-3可以看出,全国总体而言,家庭呈现小型化发展趋势,表中只有复合家庭有轻微的上升,其余各种类型家庭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小。具体来看,核心家庭和单人户变化幅度最大,核心家庭从一直保持稳定的70%左右,下降到了60%左右;单人户从最低的6.34上升到了13.67,翻了一番还多,这也受到人口流动、户口变动和全国性别人数差异的影响。

表5-3 1982—2010年全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注:此表2010年数据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1%抽样Excel数据计算获得;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数据分别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1%抽样数据库统计得到。
资料来源: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60-77.

(二)城乡家庭结构差异

表5-4 2000—2010年城乡家庭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得到。

第一,一代户城镇增加较快且相对稳定,农村增加幅度挺大但增速放缓。2000年城镇一代户家庭占到27.26%,明显大于农村的18.21%,到2005年城镇一代户家庭增加到32.31%,增幅达到18.5%,而农村一代户家庭达到26.59%,仍然低于城镇一代户,但其增幅超过城镇,达到46%。2010年城镇一代户家庭增长到38.32%,增幅为18.6%,农村一代户家庭为29.77%,增幅降到了12%。可以看出城镇增长稳定,而农村增长幅度较大却不太平稳。

第二,二代户农村下降速度大于城镇。2000年城镇二代户数量占58.67%,乡村为59.72%,乡村略高于城镇。2005年城镇这一比例降到52.90%,降幅为9.8%,农村这一比例达到了52.50%,降幅要大于城镇,为12.1%。2010年城镇二代户家庭占到48.10%,降幅稳定,为9.1%,农村二代户占到47.54%,降幅仍然大于城镇,达9.4%,但相对上一阶段降幅有所下降。

第三,三代及以上户城镇呈现先升后降,农村呈现先降后升的现象。2000年三代及以上户城镇占14.07%,农村占到22.07%,农村明显高于城镇。2005年城镇有所上升,达到了14.79%,上升幅度达到了5.1%,农村则恰恰相反,比例有所下降,降到了20.91%,下降幅度为5.3%。2010年城镇三代及以上户急转直下,降到了13.58%,降幅为8.2%,农村则不降反增,增加到了22.69%,增幅达到了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