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口数量是城乡结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城镇化进程的变化。整体来看,我国城乡人口的变动可以按照人口城市化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这些因素导致了二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只提高了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仅为0.12%。这个阶段的十七年间人口城市化率增加了24.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3个百分点。表5-2城乡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动情况续表续表图5-1城乡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动情况......
2023-08-10
家庭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小的单位,而家庭的结构是影响家庭运行的关键因素。家庭结构的变动又深受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同时期的具体影响因素有别。一般认为,现阶段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1)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低生育水平逐步形成并保持,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成人。(2)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构成和群体进一步扩大。(3)人口迁移流动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4)住房状况改善,拥有自己住房民众的比例明显扩大。而且我国城乡二元分化严重,这样城乡分割的日益发展,不仅造成了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也势必会造成城乡家庭结构方面的差异[2]。
(一)全国总体
现代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以单个婚姻单位为主的个体家庭,但是分开居住的亲子之间仍保持着密切联系,两个及以上相对独立的小家庭构成网络家庭。具体见表5-3。
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户、残缺家庭和其他六类,其中,“核心家庭”指夫妇二人组成的,或夫妇(或夫妇一方)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为夫妇(或父母、父母一方)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家庭;“复合家庭”为夫妇(或父母、父母一方)与两个及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残缺家庭”指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从表5-3可以看出,全国总体而言,家庭呈现小型化发展趋势,表中只有复合家庭有轻微的上升,其余各种类型家庭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小。具体来看,核心家庭和单人户变化幅度最大,核心家庭从一直保持稳定的70%左右,下降到了60%左右;单人户从最低的6.34上升到了13.67,翻了一番还多,这也受到人口流动、户口变动和全国性别人数差异的影响。
表5-3 1982—2010年全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注:此表2010年数据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1%抽样Excel数据计算获得;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数据分别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1%抽样数据库统计得到。
资料来源: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60-77.
(二)城乡家庭结构差异
表5-4 2000—2010年城乡家庭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得到。
第一,一代户城镇增加较快且相对稳定,农村增加幅度挺大但增速放缓。2000年城镇一代户家庭占到27.26%,明显大于农村的18.21%,到2005年城镇一代户家庭增加到32.31%,增幅达到18.5%,而农村一代户家庭达到26.59%,仍然低于城镇一代户,但其增幅超过城镇,达到46%。2010年城镇一代户家庭增长到38.32%,增幅为18.6%,农村一代户家庭为29.77%,增幅降到了12%。可以看出城镇增长稳定,而农村增长幅度较大却不太平稳。
第二,二代户农村下降速度大于城镇。2000年城镇二代户数量占58.67%,乡村为59.72%,乡村略高于城镇。2005年城镇这一比例降到52.90%,降幅为9.8%,农村这一比例达到了52.50%,降幅要大于城镇,为12.1%。2010年城镇二代户家庭占到48.10%,降幅稳定,为9.1%,农村二代户占到47.54%,降幅仍然大于城镇,达9.4%,但相对上一阶段降幅有所下降。
第三,三代及以上户城镇呈现先升后降,农村呈现先降后升的现象。2000年三代及以上户城镇占14.07%,农村占到22.07%,农村明显高于城镇。2005年城镇有所上升,达到了14.79%,上升幅度达到了5.1%,农村则恰恰相反,比例有所下降,降到了20.91%,下降幅度为5.3%。2010年城镇三代及以上户急转直下,降到了13.58%,降幅为8.2%,农村则不降反增,增加到了22.69%,增幅达到了8.5%。
城乡人口数量是城乡结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城镇化进程的变化。整体来看,我国城乡人口的变动可以按照人口城市化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这些因素导致了二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只提高了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仅为0.12%。这个阶段的十七年间人口城市化率增加了24.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3个百分点。表5-2城乡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动情况续表续表图5-1城乡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动情况......
2023-08-10
隐性城镇化指中国乡村劳动力在非农转化过程中由于城乡迁移政策的限制,未能实现地域转移的一种人口状态。这类人口在职业上和生活方式上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城镇特征,只是其居住地域仍为乡村。而后来又颁布了很多法律完善户籍制度,直到1958年,我国开始对公民的自由迁徙进行限制,逐步建立起城乡隔离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随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大,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考虑,户籍制度面临着不断改革的期望。......
2023-08-10
我国近年来为遏制人口性别比失衡开展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国际上来看,目前我国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程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综合治理人口性别比的任务非常艰巨。如图3-4,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省份中,有11个省份出生性别比超过了120,占婴儿总数的34.29%,尤为突出的是安徽省、福建省和海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超过了125。从地区结构上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从偏高的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扩展。......
2023-08-10
40岁以上人口占比则呈现出城市、镇、乡村和全国都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三大城市群成为人口的重要集聚地。2010年“六普”时全国流动迁移人口达到2.21亿人,三个城市群合计流动人口为6111.93万人,占到全国流动人口的27.66%;同时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占到三大城市群总人口的71.17%,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半城镇化要更严重些。......
2023-08-10
城乡年龄结构随着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自然变动而不断发生变化。而各年龄段“五普”、“六普”时期分城市、镇、乡村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如下表5-5。另一方面,从纵向来看,城市0—1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六普”期间的数据显示要低于“五普”期间的。全国平均水平在该年龄段也有大幅度地下降。可以看出我国整体人口老龄化上升非常明显,而后续劳动力补充却不足。......
2023-08-10
1986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初步确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并决定在我国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1998年8月,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机构改革期间切实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协同配合。山西、山东、浙江、河北、湖南、河南、广东等省被列入了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试点的首批名单。......
2023-08-10
对历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9467人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1517人进行指纹采集确认。节日期间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618 户送去16.068 万余元慰问品。5月初对人口文化园地进行整体维修和更换宣传栏,及时更新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申办流程等内容,方便百姓阅读和了解计划生育的宣传政策。......
2023-08-02
1994年中央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财政收入日渐困难,但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未减轻。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义务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起了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基础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