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口高龄化明显,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成果

人口高龄化明显,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成果

【摘要】:图4-3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资料来源:1953年、1964年数据来源于第一次、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以后数据来源于《2014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为作者计算所得。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老龄化速度较快的特点,并且带来较高的老年人口抚养负担。而在老年人口中,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高龄老人数量和高龄女性比重都在不断增加。

图4-3 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1953年、1964年数据来源于第一次、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以后数据来源于《2014中国统计年鉴》,部分数据为作者计算所得。

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老龄化速度较快的特点,并且带来较高的老年人口抚养负担。而在老年人口中,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高龄老人数量和高龄女性比重都在不断增加。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518万增加至2013年的2420万,占总人口规模的比重从0.51%上升至1.78%,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从10.43%增加到18.37%。从表4-1中可以看出,1982年老年人口中以65—69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最大为2.11%,占当年老年人口比重的43.2%,而2013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6.2%。老年人口中70—7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也在下降,而75—79岁、80—84岁、85—89岁以及90+年龄段人口的比重都在增加,说明老年人口人均寿命增加明显,高龄老人数量比重不断扩大。从老年人口性别比例分布来看,男性预期寿命提高较为明显,1982年老年人口中女性70岁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2013年,80岁以下的老年人中男女比例差异越来越小,但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数量明显高于男性。

表4-1 我国老年人口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2013年数据来源于《2014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数据来源于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部分数据为作者合并计算所得。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0年12月组织实施的第三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1.776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差异较大。70岁以下的老年人口中,生活完全能自理的占85%以上,仅有3%左右的完全不能自理。70—80岁的老年人口中接近90%生活基本能自理。而超过80岁以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幅下降,仅有不到一半的生活完全能自理,完全失能的比重高达22.55%,其中男性的生活自理情况好于女性,这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女性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密切相关。此外,老年人口中各个年龄段的城市人口生活自理情况均好于农村人口,尤其是80岁以后,完全能自理的城市老年人口比农村老年人口高出12个百分点,说明城市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情况和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老年人口。

结合上一章对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的预测结果,从中方案来看,我国人口总规模在205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之后经过拐点总量开始下降,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仍然会不断增加。2050年总人口规模约为13.7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3.4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而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1亿达到1.1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8.34%,占老年人口比重的32.88%。根据高、中、低三个方案的预测结果,到2100年,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均超过40%,其中低方案和中方案更高达48%,接近一半的老年人口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

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健康投资的增加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会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延长人口预期寿命。虽然老年人口的自身健康和生活自理状况都会提高,但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情况会相对比较严重。20年后,老年人口中20%以上将是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今后的老龄化重点关注对象应该从65岁以上人口转向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特别是高龄女性的健康和养老问题。

表4-2 2010年按年龄、性别、城乡分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资料来源: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