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二)基础数据修正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2023-08-10
(一)预测方法
本文预测方法基于宋健提出的人口发展方程(宋健等,1982),该方法是一种动态的预测方法,其优越性在于抓住了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子,即出生、死亡和迁移。人口发展方程中一些基本函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些基本函数主要是人口迁移函数、人口死亡函数和生育模式函数,这三个基本函数均为年龄和预测年的函数。其中生育模式函数一般用卡方曲线来进行拟合,人口死亡函数基于人口预期寿命构建生命表来进行。人口迁移函数一方面考虑为年龄的函数,即各年龄人口迁移概率,另一方面考虑人口净迁移总量是时间的函数(杨云彦,1992)。基于已确定基本函数的人口发展预测模型,应用C++语言编写人口预测程序进行人口预测(向华丽,2013)。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基础数据修正
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分别简称为五普、六普)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将五普0—90岁人口与六普10—100岁人口进行比较,从表数据提供的年龄别数据比较并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结论分析漏报、重报的数量,从而确定具体的修正值。
崔红艳等(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结果表明,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王金营和戈艳霞(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0—9岁人口漏报率为0.75%,重报率为0.55%,低龄人口死亡漏报率超过60%,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率平均在5%以上,部分年龄达到20%。李若建(2013)根据1953—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知,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低年龄组人口漏报,漏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并且漏报情况越来越严重。陶涛,张现苓(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低龄组人口漏报和青年人口重报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低龄组存在大量漏报,其中0岁组男孩漏报更多,16—21岁青年组人口可能存在重报,每个年龄组重报人口数在100万以上。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基于文献的分析结论以及本文对比结果来看,对于低龄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低龄人口男性0—11岁,女性0—15岁人口存在漏报,由此推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低龄人口同样存在漏报;对于青年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青年人口存在重报;对于75—100老龄人口存在明显的死亡漏报。由此本文对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性别人口数据的修正方案为:(1)考虑信息技术的普及提高了数据采集质量,在此我们仅调整六普0—9岁人口。其中0岁人口漏报率设置为10%,1—9岁人口漏报率为5%;(2)青年人口重报,根据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进行调整。(3)75—100岁人口,根据五普和六普死亡率逐年推导死亡率来调整。
基础数据修正前后主要数据对比如表3-2所示:
表3-2 修正前后主要数据对比表
(三)预测参数的设置
本文预测方法决定了重要预测参数有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和出生性别比,这里将国际迁移忽略不计,所以预测中不考虑迁移对人口的影响。王金营(2013)基于修正的分性别、分年龄别的死亡概率数据计算得到2010年男性预期寿命为71.58岁,女性为78.26岁。舒星宇等(2014)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65岁。杨凡,赵梦晗(2013)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了估计,其结论是200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了1.6左右的水平。王金营和戈艳霞(2013)对2010年总和生育率水平的估计值为1.52以上。根据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来看,人口出生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且从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别比升高演变为第一孩出生性别比升高(石人炳,2013;王军和郭志刚,2014)。联合国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根据各参数的历史变化规律,基于概率模型拟合来进行预测参数未来值的设定。
我国的人口预测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以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求分别设计了三种方案,具体设定见表3-3。其中,低方案代表与现实情况较为接近的状态,中方案代表从现实情况逐步过渡到理想情况[1]的状态,高方案代表直接从现实情况转变为理想情况的状态。
表3-3 人口预测方案设置
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二)基础数据修正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2023-08-10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起社会对女孩的重视和关爱,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计划生育导向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老龄化现象,但是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对生育率的引导会使得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与缓解人口老龄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内涵亟待转变以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
2023-08-10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指政府对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的家庭在生产、生活和生育上进行奖励、优待、帮扶和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多方面的优惠和关照,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限制和行政、党纪方面的处分,使他们能够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惩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正式与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相结合。......
2023-08-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第四阶段,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医疗改革开启了新纪元,这也是中国医改历史上一个大转折点。通过新医改的推行和实施,医保范围覆盖面有所上升,政府投入和卫生筹资水平也有相应提升。......
2023-08-10
本书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水平定量测度是对人口自均衡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的综合测度,需要定期监测,并分析其发展规律。张俊良等借鉴了这一方法,从“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方面来进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实证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幅度很小,但是区域内地市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023-08-10
陆杰华和黄匡时认为,在人口均衡发展视角下,传统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有和目前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融合的趋势,并认为: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是对当前分散的人口政策进行整合的绝佳机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视角下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主要指导向政策,而导向政策应具有前瞻性。人口内部均衡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前提,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内部面临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大规模下降、人口红利不复......
2023-08-10
在此前提下,为了实现区域人口的均衡发展,利益导向政策就应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重因素,将人口发展放在国家整体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予以考虑。由此说明,从区域人口均衡的视角出发,在大人口政策的框架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有必要跳出原有的以利益为基础的条条框框,充分考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引导功能、公共政策含义。......
2023-08-10
胡焕庸线的形成与定格是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的,该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社会地理分界线,是一条人口、资源与环境耦合作用决定的一条分界线。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更准确地说,如何依据胡焕庸线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人口均衡,仍将长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