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

【摘要】: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二)基础数据修正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一)预测方法

本文预测方法基于宋健提出的人口发展方程(宋健等,1982),该方法是一种动态的预测方法,其优越性在于抓住了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子,即出生、死亡和迁移。人口发展方程中一些基本函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些基本函数主要是人口迁移函数、人口死亡函数和生育模式函数,这三个基本函数均为年龄和预测年的函数。其中生育模式函数一般用卡方曲线来进行拟合,人口死亡函数基于人口预期寿命构建生命表来进行。人口迁移函数一方面考虑为年龄的函数,即各年龄人口迁移概率,另一方面考虑人口净迁移总量是时间的函数(杨云彦,1992)。基于已确定基本函数的人口发展预测模型,应用C++语言编写人口预测程序进行人口预测(向华丽,2013)。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基础数据修正

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分别简称为五普、六普)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将五普0—90岁人口与六普10—100岁人口进行比较,从表数据提供的年龄别数据比较并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结论分析漏报、重报的数量,从而确定具体的修正值。

崔红艳等(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性的估计结果表明,0—9岁低年龄人口存在漏报,20—45岁人口有重有漏,死亡人口数据漏报较为严重。王金营和戈艳霞(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0—9岁人口漏报率为0.75%,重报率为0.55%,低龄人口死亡漏报率超过60%,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率平均在5%以上,部分年龄达到20%。李若建(2013)根据1953—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知,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低年龄组人口漏报,漏报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并且漏报情况越来越严重。陶涛,张现苓(2013)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低龄组人口漏报和青年人口重报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低龄组存在大量漏报,其中0岁组男孩漏报更多,16—21岁青年组人口可能存在重报,每个年龄组重报人口数在100万以上。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基于文献的分析结论以及本文对比结果来看,对于低龄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低龄人口男性0—11岁,女性0—15岁人口存在漏报,由此推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低龄人口同样存在漏报;对于青年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青年人口存在重报;对于75—100老龄人口存在明显的死亡漏报。由此本文对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性别人口数据的修正方案为:(1)考虑信息技术的普及提高了数据采集质量,在此我们仅调整六普0—9岁人口。其中0岁人口漏报率设置为10%,1—9岁人口漏报率为5%;(2)青年人口重报,根据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年龄别死亡率计算进行调整。(3)75—100岁人口,根据五普和六普死亡率逐年推导死亡率来调整。

基础数据修正前后主要数据对比如表3-2所示:

表3-2 修正前后主要数据对比表

(三)预测参数的设置

本文预测方法决定了重要预测参数有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和出生性别比,这里将国际迁移忽略不计,所以预测中不考虑迁移对人口的影响。王金营(2013)基于修正的分性别、分年龄别的死亡概率数据计算得到2010年男性预期寿命为71.58岁,女性为78.26岁。舒星宇等(2014)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65岁。杨凡,赵梦晗(2013)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了估计,其结论是200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至少达到了1.6左右的水平。王金营和戈艳霞(2013)对2010年总和生育率水平的估计值为1.52以上。根据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来看,人口出生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且从二孩和多孩出生性别比升高演变为第一孩出生性别比升高(石人炳,2013;王军和郭志刚,2014)。联合国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根据各参数的历史变化规律,基于概率模型拟合来进行预测参数未来值的设定。

我国的人口预测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以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求分别设计了三种方案,具体设定见表3-3。其中,低方案代表与现实情况较为接近的状态,中方案代表从现实情况逐步过渡到理想情况[1]的状态,高方案代表直接从现实情况转变为理想情况的状态。

表3-3 人口预测方案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