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政策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更多的是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的计生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在这一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2023-08-10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后,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开始倡导节制生育。1954年11月卫生部发出《关于改进避孕及人工流产问题的通报》规定:“避孕节育一律不加限制”,“一切避孕用具和药品均可以在市场销售,不加限制”。1955年3月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作出批示:“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1956年《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1962年《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
1971年7月《国务院转发卫生部军管会、商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中提出“除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外,都要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晚婚和计划生育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1972年,卫生部提出了“晚稀少”人口政策内容的最初设想,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确定了“晚稀少”的方针,1974年中共中央在转发上海、河北等地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肯定了按“晚稀少”方针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汤兆云,2005)。197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提出,“力争在‘五五’期间(1976—1980),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降到10‰左右,城市降到6‰左右”。1978年《关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三年以上。”1978年又将计划生育纳入宪法。
国务院在1980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时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1984年《关于计划生育情况的汇报》中指出“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是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1986年12月召开的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允许要求生第二胎的独女户,间隔几年以后可生第二胎。1987年,全国就有11个县市和地区进行过二胎政策试点。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或缺少劳动力,按规定在头胎生育满足一定年限后可申请生二胎。城镇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申请生二胎。
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随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双独二胎”政策,规定“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要求生育的,经批准可以按计划生育第二个子女”。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提倡计划生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对来说比较模糊,直至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才得到全面推行,形成了明确而全面的控制总和生育率的具体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80年代初,限制人口增殖政策在生育数量上进一步紧缩,到80年代后期,计划生育开始有所松动,进入21世纪,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演变适应了我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需要,对引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政策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更多的是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的计生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在这一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2023-08-10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指政府对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的家庭在生产、生活和生育上进行奖励、优待、帮扶和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多方面的优惠和关照,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限制和行政、党纪方面的处分,使他们能够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惩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正式与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相结合。......
2023-08-10
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二)基础数据修正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2023-08-10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起社会对女孩的重视和关爱,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计划生育导向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老龄化现象,但是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对生育率的引导会使得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与缓解人口老龄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内涵亟待转变以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
2023-08-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第四阶段,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医疗改革开启了新纪元,这也是中国医改历史上一个大转折点。通过新医改的推行和实施,医保范围覆盖面有所上升,政府投入和卫生筹资水平也有相应提升。......
2023-08-10
本书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水平定量测度是对人口自均衡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程度的综合测度,需要定期监测,并分析其发展规律。张俊良等借鉴了这一方法,从“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方面来进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实证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幅度很小,但是区域内地市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023-08-10
陆杰华和黄匡时认为,在人口均衡发展视角下,传统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有和目前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融合的趋势,并认为: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是对当前分散的人口政策进行整合的绝佳机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视角下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主要指导向政策,而导向政策应具有前瞻性。人口内部均衡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前提,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内部面临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大规模下降、人口红利不复......
2023-08-10
在此前提下,为了实现区域人口的均衡发展,利益导向政策就应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重因素,将人口发展放在国家整体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予以考虑。由此说明,从区域人口均衡的视角出发,在大人口政策的框架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有必要跳出原有的以利益为基础的条条框框,充分考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引导功能、公共政策含义。......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