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政策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更多的是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的计生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在这一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2023-08-10
图1-4 基于人口空间的人口均衡发展分析框架
目前,人口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虽然控制了人口规模,缓解了最为紧要的外部均衡问题,但给人口内部均衡造成了较严重的发展问题。前面我们谈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带来了人口的结构性问题,那么就存在如何解决在非均衡人口政策长期影响下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其次,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趋加强,如何实现在资源和环境的硬性约束条件下,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这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人口均衡问题;再次,学界、各级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人口均衡发展的认识也不统一,尤其是在具体的人口政策层面分歧很大。在政策层面,我国围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构建了自成体系的较完整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对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否有效,是否需要依据人口均衡发展目标进行调整,这是从宏观层面解决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的落脚点。
针对上述第一个问题,从“统筹”的角度解决人口均衡发展是目前的一个思路(乔晓春,2010)。“统筹”的一种观念认为,可以从人口自身均衡发展角度系统地认识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人口自身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等情况。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可以从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外部环境因素入手,人口因素中,人口数量特别是出生数量决定人口结构,非人口外部环境因素中把人口结构状况看作既定现实,通过提供更有效的福利和社会保障,改变某些传统观念,使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小。“统筹”考虑“人口”和“非人口”两方面因素,用“系统”思路来考虑问题,而不是独立针对某一因素或某类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第二个问题,从其含义出发有两条基本的路径,一条路径是通过调控人口变量,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另一条路径是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前者是“人口手段”,后者是社会经济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李建民,2010)。同时人口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在顺应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均衡发展,实现、挖掘和延迟人口红利。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社会均衡发展,加速推进人口城镇化,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地区和国家整体人口均衡发展(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2010)。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人口发展规律,不可急功近利,以科学的战略性思维,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的权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综合采用人口、经济、社会和科技手段解决人口均衡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李建民,2010)。
针对上述第三个问题,在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方面,陆杰华等(2010)提出了包含计划生育政策、公共卫生政策、户籍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经济政策等在内的一揽子关于人口均衡发展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强调了启动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的行动方案的重要性,并要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同时加大人口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宣传和相关培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人口学界研究人口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人口规模大,人口出生性别比高,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地区和城乡间分布不均衡,未来几十年我国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从人口转变的现实和未来长期发展来看,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将成为新时期我国人口的中心问题,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要求人口理论的突破创新,人口均衡发展的提出和应用无疑给解决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人口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人口的均衡发展也将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自均衡是人口均衡的基础,无论人口自均衡还是人口的内外部两种均衡都指出了人口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人口均衡发展的提法使我们关注到人口数量变动和结构功能的内在联系,而不再满足于“生育水平高或低”的表象判断上(穆光宗,2010)。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其意义在于人口均衡理论实现了现代人口科学的重大突破,并为人口问题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课题组,2010)。人口均衡发展改变了我们过去过度关注人口数量的不均衡的情况,人口均衡发展更加注重人口各要素变化之间的平衡,更注重人口变化各种后果之间的平衡,强调避免人口系统出现剧烈的甚至破坏性的震荡(李建民,2010)。
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的提出,既是人口学关于人口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失衡问题的迫切现实需要,加快推进人口均衡发展对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对于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减轻人口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政策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更多的是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的计生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在这一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2023-08-10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导向政策引起社会对女孩的重视和关爱,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计划生育导向政策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老龄化现象,但是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对生育率的引导会使得出生人口数量下降,与缓解人口老龄化存在一定的矛盾。计划生育导向政策内涵亟待转变以适应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
2023-08-10
本部分预测基础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二)基础数据修正主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来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修正。这些学者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一致表明存在低龄人口的漏报,青年人口的重报,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问题。......
2023-08-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第四阶段,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医疗改革开启了新纪元,这也是中国医改历史上一个大转折点。通过新医改的推行和实施,医保范围覆盖面有所上升,政府投入和卫生筹资水平也有相应提升。......
2023-08-10
利益政策的动机是“补偿性的”,补偿计划生育家庭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所做出的个人牺牲。通过计划生育利益政策与普惠政策的结合,给予计划生育家庭社会缴费标准和报销水平的优惠等社会保障优先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利益政策的实施效力,减少普惠政策对计......
2023-08-10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指政府对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的家庭在生产、生活和生育上进行奖励、优待、帮扶和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多方面的优惠和关照,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限制和行政、党纪方面的处分,使他们能够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惩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正式与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相结合。......
2023-08-10
胡焕庸线的形成与定格是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的,该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社会地理分界线,是一条人口、资源与环境耦合作用决定的一条分界线。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更准确地说,如何依据胡焕庸线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人口均衡,仍将长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3-08-10
40岁以上人口占比则呈现出城市、镇、乡村和全国都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三大城市群成为人口的重要集聚地。2010年“六普”时全国流动迁移人口达到2.21亿人,三个城市群合计流动人口为6111.93万人,占到全国流动人口的27.66%;同时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占到三大城市群总人口的71.17%,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半城镇化要更严重些。......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