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腓尼基国的历史发展:前九世纪黑铁文明

腓尼基国的历史发展:前九世纪黑铁文明

【摘要】:古代地中海世界在东岸地区一系列小城邦的总称为腓尼基。因为这种染料是迦南特有的,于是人们把出产这种紫红色染料的迦南称作腓尼基,意为“紫红之国”。腓尼基的土地呈狭长形,长约200 公里,宽约20 公里。腓尼基境内的土地并不肥沃,只有不大的地方适合耕种。公元前9 世纪—公元前7 世纪,腓尼基各城邦多次参加叙利亚各国反对亚述的同盟,均告失败。此后,腓尼基人先后处于希腊人、罗马人的长期统治下,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古代地中海世界在东岸地区一系列小城邦的总称为腓尼基。 位于利万特海岸中部狭长地带,北起阿拉杜斯,南到多尔,长约320 千米。 城邦包括推罗、比布鲁斯、西顿、乌加里特等,居民属于闪族中的一支,常称自己为基纳胡人,或根据整个地区的名称自称为迦南人,是西北塞姆语族。 “腓尼基”一词从希腊语中而来,意为紫红色或青铜色,可能与该地所产椰枣的颜色和迦南人的深色皮肤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腓尼基人生产紫色染料有关。 这种染料非常受人们的欢迎,特别是东方国家的帝王和掌管祭神活动的祭司们都乐于使用和购买。 因为这种染料是迦南特有的,于是人们把出产这种紫红色染料的迦南称作腓尼基,意为“紫红之国”。 时间一长,人们反而把它的本名淡忘了。

腓尼基的土地呈狭长形,长约200 公里,宽约20 公里。 它西面临海,地中海削入内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海湾。 它北接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南面是巴勒斯坦,东面到达黎巴嫩。 腓尼基境内的土地并不肥沃,只有不大的地方适合耕种。 但聪明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赐予,开辟了田园,种植了葡萄和橄榄。 在谷地和山坡上,鲜花盛开,景色美丽,那里长满了椰枣、月桂、无花果、橡树和其他很多的树木

在沿海地带,人们不仅捕鱼、卖鱼,还有人专门从海滩的沙石中寻找财富。 他们将洁白的沙子熔化后吹制成各种玻璃器皿。 更有许多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身上绑着石块潜入海底捞取那奇异的贝壳

公元前20 世纪初,腓尼基沿海已出现一批贵族统治的城市小国,臣服于埃及新王国。 公元前20 世纪后半期,腓尼基城邦才从其他迦南人国家中脱颖而出。 居民以海上贸易为主。 各城邦的王权有限,实权掌握在富有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中。 公元前12 世纪初,达到极盛时期。 公元前10 世纪起,各邦开始大批向海外殖民,殖民地遍布地中海沿岸各地,成为仅次于希腊人的殖民民族。 著名的殖民地有:加的斯(在西班牙)、瓦拉塔(在马耳他)、巴勒莫(在西西里)、卡利亚里(在萨丁岛)、摩加多尔(在摩洛哥)、乌提卡、比则尔塔、科库万和迦太基(在突尼斯)。 其中迦太基最强大。 公元前9 世纪—公元前7 世纪,腓尼基各城邦多次参加叙利亚各国反对亚述的同盟,均告失败。 公元前6 世纪—公元前4 世纪,腓尼基各城邦先后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后又成为波斯帝国的第五行省。 公元前332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在推罗遇到顽强抵抗。 此后,腓尼基人先后处于希腊人、罗马人的长期统治下,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

在母邦丧失独立时,腓尼基的殖民地却正在西部地中海称霸(公元前7 世纪—公元前2 世纪),先与希腊人争雄,后又成为罗马人的劲敌。 罗马人称其为布匿人。 迦太基是公元前900 年腓尼基在北非沿岸建立的殖民地,当时也成了地中海沿岸地区的贸易中心。 与此同时,在尼罗河三角洲产生了阿乌尔海港,以后在该地建立了亚历山大港。 在古希腊时代,海上运输及港口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克诺索斯港和麦萨腊港)。

迦太基,腓尼基语的全称是“卡尔特——哈达什特”,意为“新城”。 昔日的城墙周长34 公里,高13 米,厚8 米;城市面积3.15 平方公里,建有街道、王宫、神庙、别墅、住宅、剧场、公共浴室、竞技场、港口等。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失败。 在公元前221—公元前202 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名将汉尼拔率大军直捣意大利,数败罗马军队,几乎攻入罗马,但最后罗马人仍取得胜利。 在公元前146 年的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被罗马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