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千年不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千年不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据称,这种纸是薛涛请专业人士专门定制的。它的制作工艺至今也无法超越,已面临失传。摊晒青檀皮把草纤维切碎成“皮”切碎的“皮”用脚踩踏搅和水槽内的纸浆用纸帘捞纸捞制出来的“纸砖”把纸贴到墙上烘干“纸寿千年”的成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千年不腐的传奇入选时间:2009年

张彦远是唐代画家,祖上三代为宰相,家中有大量藏书藏画。张彦远从小就嗜好书画,长大后,成痴成癖,四处搜集精品,为了换来珍爱的书画,宁可穿粗陋衣服,吃粗米杂菜。他对荣华富贵不以为意,只对书画一往情深,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并撰写了相关文字。在他的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他还提到了与字画有关的纸——“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历史上第一篇为宣纸定名的文章,在此之前,宣纸虽为朝廷贡品,但并未有此大名。

果果参观中……

地质变化造就了宣纸

爸爸告诉果果,很久很久以前,在安徽泾县的小岭一带,因为地质变化,形成了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泥沙厚100~150米,非常适合种一种沙地长秆水稻……

果果非常疑惑:“咱们不是说纸吗?怎么说起水稻啦?”

爸爸摆摆手:“等一下,等一下。”

爸爸接着讲述,小岭一带的山地丘陵,为喀(kā)斯特地貌,加上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大,非常适合青檀(tán)树和猕猴桃藤生长……

果果问:“怎么又说猕猴桃啦?”

爸爸摆摆手:“等一下,等一下。”

宋代李公麟绘在宣纸上的《五马图》
宋代蔡襄在宣纸上写的《澄心堂帖》
元代黄公望在宣纸上绘的《富春山居图
拓(tà)在宣纸上的《淳化阁帖》

果果更加迷惑:“难道它们都能成精?稻精,树精,猕猴桃精,是这些精怪帮着古人做宣纸?”

爸爸告诉果果,哪种植物都不能成精,只是因为这种水稻秆、青檀皮、猕猴桃藤的纤维细密、均匀,成浆率高,能够制作上好的宣纸。

果果惊讶极了,他以为稻秆、藤条是给动物们搭窝用的,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古人真是了不起的科普专家呀。

逃难“逃”出来的纸

纸的发明改变了世界,宣纸则是纸中的杰出代表,在宋末元初就崭露了头角。

当时,正值乱世,烽烟四起,一个曹氏家族离乡逃难,躲到安徽小岭一带。为了生存,他们决定种地,但田地稀少,没法耕种,无奈之下,便以造纸为生。没想到,小岭独特的地质条件成全了他们。当他们把纸拿到小岭附近的宣城去卖时,纸很快被抢光了。小岭原本有一些造纸人家,这下就更多了,都把纸拿到宣城去卖,时间长了,这种纸便被称为“宣纸”。

追星一样“追”纸元代时,宫廷画家很少,大都是自由作画的画家,他们风格很“野”,写意恣肆,泼墨豪放,而绵韧光洁的宣纸恰好为这种旷逸之风提供了载体。画家们发现,在宣纸上泼墨,墨韵有层次,有骨有气,浓而不浑,淡而不灰,神采飞扬,于是,他们开始像追星一样“追纸”,宣纸一下子名闻天下了。

“私人定制”薛涛笺

宣纸分为弱吸墨纸类和强吸墨纸类,弱吸墨纸中,有一种薛涛笺,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常用的彩纸,用芙蓉皮为原料,煮成糜状,加入芙蓉花末汁,色如云霞。据称,这种纸是薛涛请专业人士专门定制的。

历代帝王对用纸及文具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图为清代《弘历秋景写字》轴(弘历即乾隆皇帝)及文房用具(图注从右至左逆时针环绕)

清代乾隆朱墨

清代翡翠洗

清代玛瑙笔掭(tiàn)

清代青玉笔架

清代青玉砚滴

黑漆描金羊毫笔

清代端砚

清代象牙裁纸刀

清代御制宣纸(三层而成,夹层间的龙纹可透视出来)

清代象牙笔筒

100多道工序

宣纸的制作流程非常复杂,有140多道工序。制作宣纸还有一道“自然漂白”的工序,而小岭一带的喀斯特山地的石滩,最适合摊晒原料,由日光进行天然漂白。

用清水浸泡稻茎、树皮等原料,然后,放入大锅蒸煮,等植物纤维软化,在水槽内捣成纸浆,然后捞纸——使浆中纤维覆在帘上,形成湿纸,把成沓的湿纸摞在一起,形成纸砖,压上重物,挤压湿纸的水分,起火烧砖,把湿纸贴上去烘干,之后揭下成品。

地质变化还使小岭有很多河流,有的是淡碱性,适合加工原料,有的是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古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碱性酸性,却明白其中的原理,制作出了惊世之纸。

“纸王”

宣纸绵软而坚韧,光润而不滑,既能防腐,又能防虫,有“纸中之王”的美誉。它的制作工艺至今也无法超越,已面临失传。

摊晒青檀皮

把草纤维切碎成“皮”

切碎的“皮”用脚踩踏

搅和水槽内的纸浆

用纸帘捞纸

捞制出来的“纸砖”

把纸贴到墙上烘干

“纸寿千年”的成品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千年不腐的传奇

入选时间: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