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历史源远流长,荣获省非遗奖,制作复杂精细

历史源远流长,荣获省非遗奖,制作复杂精细

【摘要】:龙凤贡面的制作起源于明朝,为故城镇齐氏始创,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年,龙凤贡面主要产地在今故城镇。使龙凤贡面这一“中华老字号”产品历经岁月考验而长盛不衰。龙凤贡面的产生与故城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密切相关。明清时期,制作龙凤贡面,最为有名的是故城镇西南镇“齐福源”挂面坊。龙凤贡面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奖牌龙凤贡面生产技术复杂,手工制作费时、费力,制作时必须按照严格的传统工艺操作。

龙凤贡面,历史悠久,工艺独特。龙凤贡面的制作起源于明朝,为故城镇齐氏始创,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朝宣德年间进入御膳房,后被清乾隆帝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当年,龙凤贡面主要产地在今故城镇。

百年老字号“齐福源”匾额

龙凤贡面有两种,一种为圆条空心,因匀净细长状似龙须并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得名“龙须贡面”;一种扁条平直,细薄如纸,称“凤尾面”,二者合一便被称为“龙凤面”。龙凤贡面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发源于明朝,因其配方独特、口味纯正、汤鲜味厚,深受百姓的喜爱和达官贵人的青睐,当年进入宫廷御膳用品,故称之为贡面。

“龙凤贡面”这一历史悠久的地方美食,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建民龙凤贡面厂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成为故城传统特色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2006年6月,建民龙凤贡面被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评定为河北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颁发了证书和奖牌。这也是河北省同行业唯一获此项殊荣的手工工艺制作产品。使龙凤贡面这一“中华老字号”产品历经岁月考验而长盛不衰。

龙凤贡面的产生与故城的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密切相关。《故城县志·物产》曰:故邑地半沙卤,小麦每亩最多仅获五六斗,而面则洁净匀细特佳。沙卤地种植小麦,并用温肥的运河水灌溉,如再赶上麦收前天气晴朗无雨,便会收获到一种质地特别坚硬的麦子,俗称硬质小麦。硬质小麦碾粉后用绢箩箩出的净粉加香油、蛋清等为贡面的主要原料。

明清时期,制作龙凤贡面,最为有名的是故城镇西南镇“齐福源”挂面坊。“齐福源”是一家老字号店铺,挂面坊吸收诸家挂面工艺的特长,面条色白微青,柔韧而晶亮,条细心空,吸水力强,盛入碗内,汤面各半,将面挑起,汤面一体,不见碗中有汤,放回碗中,汤水又复析出,而且味厚、细软,且有口劲,具有良好的口感,这是龙凤贡面最为独特之处。因其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营养价值而深受人们欢迎,成为馈赠亲友之佳品。

龙凤贡面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奖牌

龙凤贡面生产技术复杂,手工制作费时、费力,制作时必须按照严格的传统工艺操作。首先用面粉、蛋清、盐水按比例调和,然后把和好的面放在盆中饧好,先做成大条,并均匀刷油,上劲放入盆中。之后盘小条,然后再将小条挂在竹扦上,进行抻面,也叫桄扦。再把抻好的面连同竹纤,一同放入面槽中饧面。最后将面手工抻制成细条后自然阴干,其间要经过和面、做条、饧面、盘条等二十多道传统工艺,手工抻制,阴干而成。故城贡面选料严格、工艺细致,它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黏,易消化。食用方便,富有营养。

附:

民国23年《天津益世报》载“故城挂面”

故城特产甚多,而以挂面为著,每年出售总额,虽无详确统计,约亦不下数十万元。此面昔名挂面,后亦称贡面。面有圆条扁条两种,圆曰龙须,扁曰凤尾。业此者咸居城关一带。据业此者之经验人谈:同一工人,同一面粉,在他地所制之面条,则不若故城产者之精美适口,盖水土使然也。苟将此种事业研究改良,是亦工业中之最有希望者。目下故城商号,共百余家,内中以贡面为主业。及兼营贡面者,约占十分之四,以恒春栈,荣兴茂等家之出品较佳。制法:先购得上好之白麦,磨成面粉,在盆中和水及盐,揉成粗条,盘于如指之硬棍上,置草池内使发润,然后取出,插入悬梁间预置之晒面杆上,慢慢抻面使之垂地,迨至晒干,取置案上,截取两头,只用中段,再断为二三节,以棉束成把状,每二把包以色纸,重十三四两,即可置市待售。为购者携带便利,有另外加以木盒者,须另加木盒费约一角五分。目前价目,分带料与不带料二种:带料者在和面时加入蛋清、海参、口蘑、三鲜、鸡鸭等汤者即成,例如加蛋清者,即名蛋清贡面,其不带料者,即普通贡面。现在价目,普通贡面每斤铜元四十八枚;大洋一元,可得十斤半,带料者价较昂,每斤铜元六十四枚,每元可购八斤半。故城贡面之优点,条细中空,久煮不化,面质细纯,味美可口,极易消化,合于卫生,餐时煮食一碗,能使人腹饱多时,因是能远近驰名,过故之旅客,莫不携购一二十斤,以为馈送亲友之珍品。惜本地商人故步自封,不知改进,以故虽有极好之原料及水土,而仍乏惊人之成绩。且迩来西之郑镇,东之德县,亦有模制者,虽出品较差,但旅客不明真伪,鱼目混珠,易受其害,贡面之销路,为其侵夺不少。他如制造方法之合理化,省人工而出品多,以及装璜式样之引人入胜,亦应当及时改良而谋发展云。

二十三年十一月二日《天津益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