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观念、体制、资金、人才的多重制约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观念、体制、资金、人才的多重制约

【摘要】:理念上的束缚导致我国博物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道路上裹足不前,不敢用文物资源、不会用文物资源、怕犯错的心态长期制约博物馆经营活动的开展。依据政府最新规定,鼓励博物馆以众筹的方式融资进行文创产品开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无疑与现阶段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1.博物馆人对文创产业认识存在观念偏颇

博物馆从业者对博物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正当性、合理性存在疑虑,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形式理解狭隘。由于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始终强调“非营利性质”,我国博物馆从属于文化事业中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类型,强调公益性,对于博物馆是否能从事商业活动,是否能获取经济效益,博物馆界人士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和认识上的误区。理念上的束缚导致我国博物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道路上裹足不前,不敢用文物资源、不会用文物资源、怕犯错的心态长期制约博物馆经营活动的开展。

即使在新版《博物馆条例》颁布后,从法律上确认了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破除了博物馆开展经济活动的观念桎梏,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狭隘理解仍然进一步制约着产业的顺利发展。许多博物馆从业者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等同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并且对“文化创意产品”认识模糊,等同于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博物馆小商品或是补充收入的辅助手段,未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有别于普通文化产品和商品的特殊教育价值、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因而对如何合理挖掘文物内涵来设计产品缺少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形式多样,除开发文创产品这一主体运营模式外,还包括馆内的餐饮和场地租借活动,运用博物馆资源开发的教育和文化旅游项目,围绕博物馆藏品进行的影视、游戏等全媒体视听产品开发,博物馆作为IP品牌的整体运作项目等。多数博物馆从业者未能认识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形式的多样性,导致发展博物馆文创产业时手段单一、内容单薄、效果不佳。

2.博物馆旧有体制机制束缚产业发展

首先,在博物馆的组织架构上,国内的大多数博物馆沿袭旧有的以收藏和展览为主要业务功能设置的“三部一室”架构,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或是文创开发部门。而国外文创开发较为成熟的大型博物馆大多设有市场总监、营销总监的职位,以及市场部、公共关系部等文创专业团队,集合了设计、营销和管理的各类人才。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对文创经营的重视,部分省级博物馆成立了专门的文创团队,如南京博物院成立文化创意部、湖南省博物馆成立文化产业开发中心、故宫博物院成立文创部等,但不管是在人员数量上,还是在专业化程度上,和国际博物馆均存在一定差距。博物馆市场部门通常处于边缘地位,博物馆的各种资源也更多地向收藏、策展、陈列部门倾斜,文创开发经常面临“人、财、物”的巨大缺口。

其次,作为重要的文化事业单位,博物馆在经营收入分配机制和相关激励机制上限制颇多。依据国家规定,博物馆文创经营取得的收入可以不纳入财政预算,而用于文创产品的再开发和本单位事业经费缺口。但是依据现有的事业单位财政审计制度,取得的全部收入都须纳入财政预算;理论上实行收支两条线,但实际操作中经营性收入经常被用于抵扣财政预算。因此,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未能在博物馆有效建立,导致博物馆员工缺少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的积极性。

3.资金瓶颈制约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开展

欧美国家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现状不同,我国博物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基金会支持很少,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资金不足的情形益发严重,来自政府的资金仅能支撑大多数博物馆的日常运营,缺少资金专门用于文创研发设计。而各类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多数未能将博物馆文创产业纳入其中,博物馆文创开发难以取得社会资金支持。依据政府最新规定,鼓励博物馆以众筹的方式融资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但是和其他的文创众筹一样,博物馆文创众筹由于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短,很难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另外,目前中国国内还缺乏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乐意无偿支持创意的文化环境,这也是博物馆文创众筹遇到的主要障碍。

4.人才瓶颈制约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开展

除资金不足外,创意人才短板亦是限制博物馆文创开发的一大瓶颈因素。据统计,在北京的就业人口总数中,文创产业从业者仅占比1‰,而纽约的文创人才比例为12%,伦敦为14%,东京为15%。其中,对博物馆文化有高度兴趣和深入了解,致力于从事专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这与我国文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创意经济的巨大潜力极不匹配。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和设计、营销、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缺失,不仅体现于博物馆相关部门的人才缺口,也是文化创意企业团队建设和城市文化人才结构的缺陷。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无疑与现阶段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密切相关。普通高等院校创意设计类专业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计划和社会需求脱节,应试教育环境下对艺术审美教育的忽视,对学生创新创意创造能力培养的欠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共同造成了目前高端文化创意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

另外,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其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无法有效吸引高端复合型文创人才长期入驻,偏于保守僵化的面貌不利于创新创意氛围的营造和灵感的激发,也将有潜力的创意设计人才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