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出版企业地理聚集与产业带形成的市场原理

出版企业地理聚集与产业带形成的市场原理

【摘要】:马歇尔认为技术或知识外溢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行业的秘密变得不再是秘密,而成为众所周知的事了……对于机械、流程和企业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进,因其所取得的成绩,将迅速地为他人所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会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成为新思想之源泉。”

1.独特的资源禀赋。出版企业地理性聚集和出版产业带形成、发展和变迁的本质是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在地理范围内的聚集和再聚集。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看,出版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如果某个区域能够较好地满足出版企业对这些独特的生产要素资源的需求,出版企业就会向该区域集中并形成出版产业带。

一是信息资源。出版业从诞生之日起,本质上就与信息、知识密不可分,信息、知识构成了出版的内容。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一定存在一个文化中心城市,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存在开放的、包容的文化氛围,从而成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这正是所有出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是出版产业带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是技术资源。现代出版业的形成直接依赖于印刷机械的发明、机械印刷技术以及数字网络技术的使用、传播。同样,在一个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高等学校和研发机构,它们的技术创新为出版企业提供了充实的技术资源。

三是劳动力资源。马歇尔认为劳动市场共享因素是造成经济活动聚集的基本因素,“一个孤立的工厂主,即使他可以很容易雇佣到大量的一般劳动,也经常苦于得不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的劳动……雇主们往往到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具有优良的专门技能的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他们具有的技能的地方去。”[1]而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投资就业环境,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具有熟练技术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对专门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促进了出版企业在地理上的聚集。

只要某一区域具备上述条件,出版企业就会逐渐向该区域集中,从而引发出版行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形成出版产业带。

2.行业的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区分为两类: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企业内随着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企业的产出以更大的规模增加,从而使单位产品的成本相应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会给产业内单个企业带来成本的好处。

(1)外部规模经济使产业内单个出版企业获取最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中间品。大量的出版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从事性质相近的编辑、印刷和发行活动,在区域上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同时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作者、编辑人员、印刷工人、书刊零售以及各类管理人员,此外还产生了对纸张、印刷机械等生产中间品的需求。这种地域上的接近性产生的相同需求导致了出版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出现,并足以保证区域内的出版企业得到高品质的中间产品和低成本的劳动力的供给。

(2)外部规模经济还引致以无形资产为基础的规模收益递增。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所引致的出版企业向上海聚集还体现在聚集所带来的无形资产的影响上。大量出版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扩大了产业活动的规模,同时创造出一个规模化的需求市场,形成了一种行业内的良性的无形资产,使得区域内的每一个出版企业,不论大小,都能享受这种良性的无形资产带来的好处,即外部规模经济。

出版企业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会产生知识或技术外溢现象,技术外溢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形成资源共享或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促进出版产业带的规模。

3.知识或技术外溢。马歇尔认为技术或知识外溢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行业的秘密变得不再是秘密,而成为众所周知的事了……对于机械、流程和企业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进,因其所取得的成绩,将迅速地为他人所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会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成为新思想之源泉。”[2]同时,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内生比较优势又加速了知识积累和生产效率的进展,有利于聚集在同一区域的行业内企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边干边学,有利于一些新的行业技术和新的知识在相近的同类企业间传播。从旧的企业中游离出来的人员,开办同行业的新的企业,为了获得从原有企业传播出来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的劳动力,一般都会聚集在原有企业周围。这样,新思想、新主意的传播、应用或技术外溢进一步加剧了出版企业的地理性聚集。

4.出版企业家精神。影响产业聚集和产业带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制度。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中认为,制度是一系列的规则,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非正式约束或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社会习惯、价值观念等,其中的企业家精神等非正式制度对产业聚集所起的作用较大。

马歇尔曾对理想的工业家做过论述,即:作为商人和生产组织者,他必须具有自己行业中的物的透彻的知识,具备预测生产消费的广泛变动能力;他必须是一个人的天生的领导者。熊比特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领袖人物,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创新。卡森则认为,企业家是专门对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企业家精神实际上是指创业、营造新组织并使之盈利的行为和能力。经济学家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见解同样适用于出版业。

出版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具有高度的示范效应,当一个具备出版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出现时,会产生扩散效应,从而带动产生一批具有出版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这种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会加速出版产业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