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出版企业生产经营的分工与协作

出版企业生产经营的分工与协作

【摘要】:从生产的内部组织性质看,出版企业和其他工商企业并无实质区别: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具有高度的计划性,这种计划性通常表现为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出版企业生产是一个由多个流程组合而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分工性质。由于出版企业生产分工的存在,相同数量的出版人员能够完成更大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出版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效率。

从生产的内部组织性质看,出版企业和其他工商企业并无实质区别: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具有高度的计划性,这种计划性通常表现为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能提高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生产效率

1.分工。出版企业生产是一个由多个流程组合而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分工性质。在传统的纸质出版生产经营流程中,至少要经过以下几个分工流程:编辑从众多书稿中筛选出符合出版条件的书稿或是提出自己的选题。不论是哪种方式,在选题通过后,要和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收到书稿后,进行内容的编辑加工,整个过程要经历“三审”,重要的选题还要聘请专家审读;内容加工完成后,编辑还要进行封面、开本、版式、字体、插图等装帧设计;然后,书稿进入校对流程,符合“齐、清、定”原则后,转入排版印制流程;出版部门根据书稿的字数、装帧设计要求等向印刷商询价,估算成本,监督印刷质量,保证生产进度;将出版产品生产出来后,市场部门根据出版市场需求状况,寻找出版产品的内容、作者等方面的亮点,进行出版产品的宣传,向分销商和消费者传递出版信息;发行部门则要根据出版产品的内容特点和消费者分布状态,设计分销渠道,征求订数,了解出版产品的销售情况,通知客户及时付款;物流部门根据发行部门提供的客户订数,将出版产品发送到客户手中,并接受客户退货处理;财务部门则根据出版计划,组织资金,保证出版企业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运转,同时,接收客户货款,进行经济核算。

由于出版企业生产分工的存在,相同数量的出版人员能够完成更大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出版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效率。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这是因为分工提高了出版人员的熟练程度。现代出版领域涉及各个知识门类、学科和专业,出版企业在内部进行职能岗位的分工,每个职能岗位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担任,能极大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分工节省了出版人员转化工种过程中损失的时间;通用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节约了劳动力,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工作。

2.协作。马克思认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由于出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分工,生产经营过程被划分为编辑、印刷复制、发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职能、任务完全不同,在企业内部层级组织结构下,各阶段是独立运作的,也就是说,编辑、印刷复制和发行等职能部门的劳动由各个部门负责人协调,能够较容易地做到协同劳动。但出版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一个整体,出版企业全体生产经营人员的劳动又处于更高一级的同一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的劳动必须服从企业的整体计划,相互协调,统一行动,才能从整体上确保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如果将单个出版人员或者单个出版职能部门比作单独的小提琴手的话,出版企业就是一个乐队,出版企业家则是这个乐队的指挥,单个演艺人员必须服从乐队指挥,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交响曲。例如,早期的商务印书馆在编译、印刷、发行三所独立运作、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张元济在三所基础上设立总务处,专门负责协调三个职能部门的行动,为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的辉煌打下了组织基础。

现代出版企业在坚持分工和设置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引入了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快、管理幅度大、控制相对宽松的扁平化组织模式——职能团队,以提高出版企业的协作效率。所谓职能团队,是指将原先由特定分工完成的工作任务改由联合而成的职能团队同时完成的一种新型业务组织。层级结构下的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纵向式生产经营部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但部门间信息传递慢,相互学习困难,导致出版周期长,出版成本高。组建职能团队,由数名原先分工不同的编辑人员、出版管理人员和发行人员联合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来共同负责单个出版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管理,变各出版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为团队内的协调,可以减少出版业务流程,加强出版人员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缩短出版周期并对出版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应变,从而有效提升出版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效率。